Page 9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9

照般若,主要是破我們的我執之心,破除我們                                  個人可不可以利用啊,我幫他有沒有用啊,幫

            的我執、我見、我礙。上半部主要降伏我執的                                  他以後這個人對我有沒有幫助,再過三五年都
            心,在《金剛經》的第一到第十六的上半部,                                  沒有動靜,他連過年過節一個問候語都沒有,

            就是降伏我執的虛妄心。在第十七分裡面,釋                                  也沒有打一通電話給我,這時候的你就開始心

            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                                  裡面嘀咕了,開始有煩惱有痛苦,這就是沒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                                  有智慧。而滅度一切妄想的眾生,當滅度時不

            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                                  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就是《金剛經》的智
            實滅度者。」這里面看起來好像有沖突,有矛                                  慧,佛的智慧,佛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

            盾,其實沒有。釋迦牟尼佛講發阿耨多羅三藐                                       若見有滅,菩薩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三菩提的人,當生如是心,就像上面所講,「                                  及夀者相。如果釋迦牟尼佛認為我每天都在度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該有任何的執著。                                  眾生,都在度一切眾生離開生死,證到涅槃,

                 《金剛經》第十七分,跟《金剛經》第二                               有滅度的思想,那麽菩薩就有我相、人相、眾

            分差別在這兩句話:「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生相、夀者相,那麼祂就不是菩薩。之所以祂

            祂用般若智慧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斷除他們                                  是菩薩,祂就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及夀者

            煩惱,滅除一切煩惱,從煩惱生死的此岸,度                                  相。(未完待續)
            到清淨涅槃的彼岸。所以叫「我應滅度一切眾

            生,滅度一切眾生已。」佛陀說:「眾生度完

            了,離苦得樂了,證到涅槃了。」下面一句,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佛說:「我每日

            都在度眾生,每日都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證到

            果位,離開三界六道之苦,但是『而無有一眾

            生實滅度者』」。釋迦牟尼佛用祂般若智慧來

            觀察,認為雖然祂終日度眾生,但實無一眾生
            可度,這個才是般若智慧的體現。滅度一切妄

            想的眾生,當滅度時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這個才是真正的度眾生。
                 所以《金剛經》講一段的時候,大家想想

            自己,當你在幫助人家的時候,你如果想到這



                                                                                                                        7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