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12
專題論壇
THEME DISCUSSION
天台智者大師的觀心論
和現實人生修養
張風雷
在一般人的眼裡,佛教通常被視為一種追 學理論體系和止觀修行方法。天台智者大師對世
求出世的宗教,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 間諸法和現實人生的關注,不僅體現在其「諸法
象,佛教從來也沒有完全游離於現實的社會人生 實相」論和「性具善惡」說上,而且還具體落實
之外,它自有入世的一面存在。釋迦牟尼創立佛 在其「以觀心為本」的止觀修行方法中。
教時,所最為關注的就是現實的人生問題。佛教 天台「以觀心為本」的思想,在智顗的多部
四聖諦的根本教義、八正道的基本內涵,無不以 重要著述中都曾反復講到, 而最能體現「觀心」
對現實人生的深切關懷為基點。從這個意義上可 在整個佛教止觀修習實踐中重要位置的論述,當
以說,佛教的內核是一種人生哲學。「佛」不是 首推《摩訶止觀》的「正修止觀」段。
全智全能、具有無上威權的至上神靈,而是自覺 我們知道,《摩訶止觀》作為智顗最重要的
覺他的人生導師。大乘佛教雖然有把佛、菩薩神 代表作之一,乃「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a
化的一面,但是這種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現實的人 ,是專門論述天台圓頓止觀的。這種圓頓止觀
生苦難為基點的。佛教對所謂出世理想的追求, 的核心即是「一心三觀」,也就是於一心中同時
不是通過對現實社會人生的簡單否定、一味逃避 觀悟圓融的空假中三諦,當下「究盡諸法實相」
或故意輕忽,而是通過對它的熱切關注、積極參 ,這實質上是一種「實相觀」。根據天台圓教的
與和努力改造來實現的。離開了積極的入世精 「諸法實相」論,要把握實相,就不能離開對諸
b
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失去了意 法的觀察。若「依妙解以立正行」 ,那麼,圓
義。 頓止觀的修習就必須從對「諸法」的觀察入手。
作為中國佛教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 依照佛教的通義,萬法雖多,論其大要則不出「
地位最重要的基本宗派之一,天台宗繼承並充分 陰」(五陰,即五蘊)、「入」(十二入,即十
闡揚了佛教的這種關注現實人生的入世精神。天 二處)、「界」(十八界)三科。因此,在《摩
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天台智者大師智顗(538-598 訶止觀》卷五上講到「正修止觀」的時候,智顗
年),以《法華經·方便品》「世間相常住」的 首先就把「觀陰、入、界境」的問題提了出來,
思想為指導,為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建了一整套佛 認為「陰、入、界境」是正修止觀時所應觀察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