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14
專題論壇
THEME DISCUSSION
實相」自身也是「含備諸法」、「性具善惡」 第三,「心為迷解本」。智顗指出,人心有
的。天台山外派以「真心」解「心」,正是受了 「對境覺知,異乎木石」的認識能力,這本來是
華嚴宗「性起」論真心系思想的影響,從而背離 人的長處,但是長處有時也會變為短處,因為人
了天台圓教的「性具」 立場。 的認識並不總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多顛倒
m
智顗在「觀心」論中所講的「心」,既然並 少不顛倒」 ,所以說「心為惑本」、「心為迷
不是具有本體意義的「真如心」,那麼,在正修 本」。因此,要治妄除惑,就必須「去丈就尺,
止觀時,強調「以觀心為本」的理論依據究竟何 去尺就寸」,像「灸病得穴」那樣,對作為「惑
在呢? 對於這個問題,智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 本」、「迷本」的一念識心進行觀察。同時,人
面作了回答: 要達到正確的認識,要覺解佛教真理,歸根結底
其一,「觀心為易」。智顗把所觀之境分 仍要靠這個「慮知之心」的靈智作用,因此,心
為自、他兩種,以己心為「自」,以眾生、佛為 又為「解本」。智顗說:
「他」。在智顗看來,「心、佛及眾生,是三無 只觀根塵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為
n
差別」,因此,從理論上來講,無論是觀己心, 迷、解本。
還是觀佛法、觀眾生法,都是可以體達諸法實相 這樣,智顗就在佛教認識論和佛教修行觀的
的;不過,「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為 意義上確立了主體之「心」的根本地位。在他看
難,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者,但自 來,人的認識和行為正確與否,關鍵就在於主體
j
觀己心則為易」 。在這裡,智顗是從初學之人 一念之心的迷悟善惡。他說:
修習止觀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上來談「觀心」的 若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行善心
殊勝意義的。 時,與善界俱;行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
o
其二,「心為貴」。智顗說: 時,與鄙界俱。
夫天下萬物,唯人為貴;七尺形骸,唯頭 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
為貴;頭有七孔,目為貴;目雖貴,不如靈智為 聖。 p
貴。當知四陰(指受、想、行、識四陰),心為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智顗說:
k
貴。貴故,所以觀之。 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
可見,智顗的「觀心」學說,是從「人」 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
q
,亦即修行主體、認識主體的角度出發建立起來 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
的。人之所以最為天下貴者,就在於他有「對境 眾生與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現實生
l
覺知,異乎木石」 的靈智之心,也正是因為有了 活中,眾生於十界中究竟處於何界,是升上天堂
這個靈智之心,人才成為具有能動作用的認識主 還是墮入地獄,關鍵就在於他自己「選擇何道可
體和修行主體。 從」。正是由於主體之心的「選擇」不同,才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