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15
現出從地獄到佛的十界差別。 h 《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
由上所述不難看出,智顗完全是在佛教認 ,第56 頁中。
i 《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
識論、修行觀和解脫論的意義上強調「心法」的
,第4 頁上。
殊勝性的。他所說的「心」,不是什麽「真如之
j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
心」,而就是凡俗眾生自己現實存在的「一念識
,第696頁上。
心」。《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有云:「諸佛解脫 k 《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大正藏》卷
r
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 39,第6頁下。
智顗的「觀心」論把佛教修行解脫的根本安置在 l 《摩訶止觀》卷二上,《大正藏》卷46
,第14頁下。
主體當下存在的一念識心之上,可以說正體現了
m 《觀音玄義》卷下,《大正藏》卷34,
佛教實踐的這一基本原則。智顗曾言:「離凡法
第888頁下。
更求實相,如避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實 n 《摩訶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
法,不須舍凡向聖。」 s 佛教出世的解脫境界, ,第8頁中。
若脫離作為修行主體的世間凡俗眾生的現實活 o 《法華文句》卷四下,《大正藏》卷34
,第60 頁下。
動,是無由得求的。所謂「從我做起,從現在做
p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
起」,雖然是現代的口號,但是在智 顗的「自
,第685 頁下。
觀己心」的「妄心觀」中,不也可以體會到這一
q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
精神嗎? ,第696 頁上。
r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
引用:
品第五》,《大正藏》卷14,第544 頁下。
a 《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
s 《摩訶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
,第1 頁中。
,第6 頁上、中。
b 《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
,第48頁下。
c 《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
,第52頁上、中。
d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
,第685頁下。
e 《摩訶止觀》卷三下,《大正藏》卷46
,第31頁下。
f 《天台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
,第935 頁下。
g 《摩訶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
,第8 頁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