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13
「通境」。「十二入」、「十八界」都是在「五 置色等四陰」,但「以觀心為本」呢?這表明,
陰」的基礎上開展出來的,因此,「陰、入、界 「心」雖然是萬法中的一法,「陰、入、界境」
境」可以進一步歸結為「五陰境」。「五陰」從 中的一境,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一法、一般的一
性質上又可以分為「名」與「色」兩種:「名」 境,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法、具有特殊意義的
指一切精神現象,包括「受」、「想」、「行」 一境。有些佛教學者,如天台宗山外派,就是沿
、「識」之「四陰」;「色」指一切物質現象, 著這樣的思路,極力強調「心法」 的殊勝性,把
即「五陰」中的「色陰」。可見「名」和「色」 所觀之「心」理解為具有本體意義的「真如心」
就代表了一切現象、宇宙萬法。智顗說: ,認為智顗所說的「觀心」就是「觀真心」。這
「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 種看法遭到了另外一些天台學人的批評,如元代
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 的天台傳人懷則就批評真心觀「乃指真心成佛,
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當去丈就 非指妄心」,實際上是「指真即真,非指妄即
f
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 真」 ,他認為「妄心觀」才是天台佛學的正義。
c
者,心是也。」 應當說,懷則的這種觀點是更切合智顗的思想實
這樣,智顗就把「觀諸法」經由「觀陰、 際的。智顗不止一次地明確指出,所謂「觀心」
入、界境」、「觀五陰境」、「觀名、色」,一 ,即是「觀識陰」,也就是「觀根塵相對,一念
h
g
步步地歸結到「觀識陰」亦即「觀心」上來,最 心起」 之「心」,是「觀察無明之心」 。在《
終把「觀心」視為正修止觀的根本。 摩訶止觀》卷一(上),智顗還對「心」的含義
從上述「觀心」問題的提出,可以清楚地看 作了專門的區分,他說:
到,智顗是把「觀心」放在「觀陰、入、界境」 「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
亦即「觀諸法」的範圍內提出來加以討論的,是 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污栗馱」,此方稱是草木
把「心」作為「諸法」中的一法,「陰、入、界 之心也;又稱「矣栗馱」, 此方是積聚精要者
境」中的一境來看待的。按照天台圓教的「諸法 為心也。今簡非者,簡積聚、草木等心,專在慮
i
實相」論,既然隨舉一法皆即實相,那麼,當然 知心也。
d
也可以說「心即實相」 、「心即大乘,心即佛 顯而易見,在智顗的「觀心」論中,所謂「
e
性」 ,「觀心」當然也就可以體達諸法實相。 心」,指的就是凡俗眾生沒有斷除情欲迷妄的、
不過,在另一方面,按照天台圓教的「諸 有慮知分別作用的、剎那生滅的一念識心,也就
法實相」論,不僅「心即實相」,而且「一色一 是後人所謂的「妄心」。雖然是「妄心」,但是
香」乃至「一切法」也「皆即實相」。因此,從 按照天台圓教義理,「即妄而真」,故仍然可以
理論上來講,非但觀心,觀任何一法都是可以體 說「心即實相」——說「心即實相」,並不意味
達諸法實相的。那麼, 在正修止觀時,何以要「 著這個「心」就是「真心」。在天台圓教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