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8期
P. 15

違離佛陀教法的內在的精神下,擴展了本來的領                                 書》中見到。

            域。另外,它把其他的宗教的哲學的信仰,吸收                                      反過來看,我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解脫
            到自己方面來。因為這樣可使不同性格和智能的                                 道論》(Vimutti-magga)是上座部的重要論著,是

            人得到解救。 」                                              阿羅漢優波底沙Upatissa造,由扶南(今柬埔寨)
                 他認為大乘佛教較自由和富進取性,但在很                              僧伽婆羅Samghapala在中國南京譯出,載大正藏
            多方面都有形而上學意味,和充滿思辯。[6]不                                32冊。此書被中國佛教界和學術界認為「小乘佛

            過鈴木並不大強調大小乘的相異處,他認為這種                                 教」的著作,在第六卷裏這樣寫道:「觀凡夫根
            相異並不是質的相異。這種不同只在於兩者的取                                 念根所,初慈哀世間。我已得脫,當令彼脫。我
            向而已;大乘要開拓宗教的自覺,擴展知識的範                                 已得調,當令彼調。我已得安,當令彼安。我已

            限﹔小乘則要力求保全僧院的律則和傳統。他認                                 入涅槃,當令彼入涅槃。」
            為兩者都從同一的精神出發,走同一的道路。                                       這些話是典型的大乘佛教思想。可見,所謂
                 (D.T.Suzuki, Outlines of Mahayana Buddhism.      「小乘佛教」的經典里,也有大乘佛教的思想。

            NewYork: Schocken Books, 1963.p.10.)                       總的來說,大乘佛教富有創造性,上座部佛
                 平川彰博士(1915年~2002,日本著名佛教                          教注重傳承的嚴謹和完整。  緬 甸 佛 教 發 展 史

            學者,對原始佛教和律藏很有研究):                                     上,有一個為「僧人進入村落時,應該袒露右
                 「大乘佛教與部派佛教教理上有不少相異,                              肩,還是雙肩遮蓋」這一問題,爭論了75年的極
            但大小對立地稱呼,其根本上的理由是自利與利                                 端的例子。中間有國王出面決斷,但還是有僧人

            他的不同。……救度他人並未成為修行完成的必                                 寧死不從王命,堅決護持戒法。從中可以看出上
            要條件。在自己得到解脫後,也沒有進行救度他                                 座部僧人注重戒律、不惜犧牲的精神。

            人,這是因為聲聞乘是『弟子佛教』,從頭到尾
            都是跟從他人而學的緣故,並沒有從學習的立場                                      五、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共同之處
            轉換到教導的立場。……相對於小乘是弟子佛                                       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的第一次

            教,大乘則是以自己成為教師為理想的佛教,是                                 會議。由已故的WBSC創辦者及秘書長                      Pandita
            以聲聞之師佛陀為理想的成佛之教法。自己邊學                                 Pimbure  Sorata  長老,邀請化普樂•羅睺羅尊者
            習,也教導他人,如此立場的佛教便成立了,這                                 (Ven.  Walpola  Rahula)擬定一份聯合了所有不同

            就是大乘。在成佛之教的根本處,以相信自己具                                 佛教傳統的簡要條文——《上座部佛教與大乘
            備得以成為佛陀的素質為前提,自覺具備『得以                                 佛教的基本共識》(英語:Basic  Points  Unifying
            成佛的素質』的人稱為菩薩。」                                        the  Theravāda  and  theMahāyāna),並由世界

                 他認為,菩薩觀念、六波羅蜜多、十地,                               佛教僧伽會一致通過。這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
            都不是大乘佛教所獨有,在此之前已出現了。「                                 宣言,已經得到全世界佛弟子的共同認識,屬於

            菩薩」觀念已出現於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中;六波                                不刊之論。
            羅蜜多的教理,已顯現於《大事書》(Mahāvastu)                                我們認為,佛教部派之間的共同點總是大於區
            與《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māhāvibhā                         別點,大乘與上座部的九點基本共識基本共識是:

            ā-āstra)中;而十地思想的萌芽,亦可在《大事                                  1. 佛陀是我們唯一的導師;

                                                                                                                       13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