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8期
P. 17

是:「佛教三大傳乘對談——如何應對負面情緒                                 各教派已經具備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條件,
            和煩惱」。                                                 以後個宗派會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將來的佛教

                 為什麼要一直堅持這樣做?                                     會出現團結甚至聯合的趨勢。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師倓虛大師教導我們,應                                     第一、我們要清楚,大乘與小乘沒有本質
            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倓虛大師在主辦青島佛                                 的區別,只有在教理的偏重上和修行方式的不同。

            學院時,邀請律宗大師弘一法師講學,給學生示                                      第三、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知道,部派分裂
            範各宗派相互學習的重要性。他在自傳中坦陳,                                 主要是對於戒律的不通看法而導致的,而不是基

            自己曾研究過道教、基督教經典,心胸開放,可                                 本教義。
            見一斑。對其他宗教的態度尚且如此,對佛門不                                        第三、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有各自的長
            同傳承、不同流派更是親如一家,密切交流。                                  處和特點,都是佛教向前發展的寶貴資源。因為

                 不僅天台宗倓虚大師如此,近代漢傳佛教大                              有不同的傳承,我們才可以取長補短,交流發展。
            家,如「民國三虛」的另外两位禪宗虛雲法師、                                      本人以此「六個字」,作為願景:
            唯識宗太虛法師都毫無門戶之見,主張相互借鑒                                      第一、不爭。第三、交流。第三、提高。

            學習。虛雲大師的禪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                                      佛陀早有警告: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
            是積極主張各宗派在佛法中都處於平等地位,「                                 滅!」若彼等知此,則諍論自息。 ——法句經
            法無高下,貴在契機。 」他曾説:                                           此頌是佛陀在祇陀林針對俱生皮(Kosambi,

                 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而以禪、淨、                               地名,又譯高善必)的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
            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                                 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

            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                                 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
            處四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                                 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所,卻是一樣有效。                                                  名相並不重要,重要的實質。莎士比亞

                 ——《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分冊《法語開                              說: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我們在交流中也發現,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名字代表什麼?我們所稱的玫瑰,換個名
            都有很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參照和學習。關於這個                                 字還是一樣芳香。
            主題將會另外找機會闡述。不管怎樣,取得大成                                                       ——《羅密歐與茱麗葉》)

            就的,總是開放吸收、博採眾長、揚長避短的那                                      清朝末年著名佛教居士、中國近代佛教復興
            一支,佛教傳播史,甚至基督教傳播史都很好地                                 運動的奠基人楊仁山居士(1837-1911)早就指出:
            證明瞭這一點。                                               「欲以宗教傳於各國,當以何為先?統地球大勢

                                                                  論之,能通行而無悖者,莫如佛教。」(《等不
                 七、結論:                                            等觀雜錄》〈支那佛教振興策三〉)
                 我相信,經過兩千多年的分化和發展,佛教                                   願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15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