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8期
P. 13
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 (kānti)、精進(vīrya)、禪定(dhyāna)、智慧
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 (prajñā)。這後一個「智慧」,我們特別用了
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 prajñā(般若)一詞,這是因為這個智慧是指空之
生,得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大正 智慧。它是前五個波羅蜜多的歸屬和指向。正像
藏》九,一三中) 《小品般若經》所說:「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
這裡將大乘和所謂「小乘」直接作了比較。 蜜,亦如盲人無導,不能修道至薩婆若。」
指出,小乘的特點是「自求涅槃」「樂獨善寂」 (3)如何達到菩薩境界?是要通過是個修行
,而大乘的根本特色是「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 階段,即「十地」(這裏不展開討論)。
益天人,度脫一切」。 第三、從精神實質上說,大乘佛教地方主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大智度論》說: 特色是不捨世間,利樂有情。「世間即是涅槃」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 (《大智度論》語)。不必捨世間以求涅槃,涅槃
解脫味有三種:一者但自為身,三者兼為一切眾 的理想即在世間中。臺灣佛學家吳汝鈞指出:「
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 大乘思想的特色,在於不捨世間這一精神方向,
是故有大小乘差別。(《大正藏》三五,七五六 或生活態度。」(1987)是很有道理的。
中,以下經論引文都處於此,不再註明)
為什麼要言必稱「大」?《大乘莊嚴經論》 三、上座部佛教發展脈絡
說了「七大義」(7個理由)
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
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為緣故。三者行大;由自利
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三無我一時
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無間修故。
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
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
示現大菩提大涅槃故。」
一言以蔽之:「緣、行、智、勤、巧、果、
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
歸納一下:
第一、從外部形態上看,大乘佛教主要特色
是重視菩薩(bodhisattva)。
(1)菩薩必須具備的兩個特徵:一是慈悲 (一)「上座部」一詞的由來
(compassion),一是智慧(wisdom)。 上 座 部 , 巴利 語: t her avā da, 梵
(2)要具備這個特質,就要修六波羅蜜多 語:sthaviravāda。漢語翻譯做「上座部」,較好地表
(pāramitā):佈施(dāna)、持戒(īle)、忍辱 達了原意。因為佛教有個傳統,無論年齡、民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