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8期
P. 11
佛教應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的機緣,發展 ——長阿含經,Dīgha-nikāya 。見《大正
出許多的宗派,這是歷史的事實,也是歷史的必 新修大藏經》。
然。不管以前的情況如何,今後如何發展,都會 「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
沿著佛陀的教導這一方向發展。 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三、大乘佛教的發展脈絡與特點 ——雜阿含經,Sa yutta-nikāya。同上。
(一)「大乘」一詞的溯源 但本人認為:這並不是「大乘佛教」說法的
起源,這裡的「大乘」一詞,只是讚揚佛法的偉
大,絕沒有大小分別之意。
後來,中國佛教禪宗史書《傳燈錄》這樣
說: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
從自行演變上看,它本來跟「升」有關,最 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
初的含義是「人登上了樹(木)」,後來變成「人 這裏也只是說,修行的層次,不是指大乘、
登上了馬背或車輛」。 小乘的分別。
「乘」,這個字,本來一字兩音。 「小乘」一詞,也見於《阿含經》:
一讀 cheng ,騎馬、坐車等之意。 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增一阿含經』A guttara-nikāya。同上。
——唐•崔顥《黃鶴樓》 我們認為,此處的含義與後世常見的解釋不
一讀sheng,古代把四匹馬拉一輛車,稱為 盡相同,這裏是指根器差的人,並不是指某一個
一乘,為一個單位。古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大小, 傳承。
不是GDP,就看有多少這樣車子。 但我們查閱南傳《相應部》、《長部》和《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 增支部》等中沒有「大乘」、「小乘」之詞。怎
人,使民以時。」 麼解釋這一現象呢?
——《論語•學而》 有學者認為,漢譯佛經的時期,在印度已經
至於佛教中的「大乘」、「小乘」,過去讀 是大小乘佛教並立,漢傳佛教初起時,大乘佛教
sheng(臺灣保留了這個讀音),大陸現在隨大流, 在中國就已經取得有利地位。根據與南傳《巴利
讀cheng 。正確的讀法:動詞時,念cheng;名詞 經藏》的比較結果,學者如印順等人認為,漢譯
是念sheng 。但現在只能隨大流了。 《阿含經》中的「大乘」一詞,有可能是在翻譯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āyāna」, 時才加入的。
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這一名詞的淵源,可追 這一點,南傳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有發言權,
溯到原始佛教時期。漢譯的《阿含經》就多次提 讓他們去解釋這一點現象吧!
到這一用語。 (三)大乘佛教的興起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 簡單回顧一下佛教歷史:
一切渡天人。」 (1)第一次集結 佛陀滅度之後,大迦葉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