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8期
P. 6
講經說法
DISCOURSES FROM DHARMA MASTERS
眼,六通等功德全體現前,因此叫「善咐囑」, 性,他才能夠真正發菩提心。
主要顧念自心的清淨,所有無相功德不求自得, 所以我們一個人要發菩提心,不是強迫你
受記作福,是為「善咐囑」。佛經的道理重重無 發菩提心,而是從你自性裡面所啓發出來的一種
盡,一句話善咐囑菩薩,它就含有這麼多道理。 菩提心,當你有一定的智慧,有一定的定力以
全體現就是能夠證到諸法的實相。 後,大悲心起,你看到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你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的眾生。像維摩詰居士所講的,眾生的病就是我
三菩提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定慧等持心清 的病。佛看到眾生歡喜,他也歡喜;看到眾生痛
淨,定就是禪定,慧就是智慧,禪定跟智慧都是 苦,他也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心、佛、眾生三
平等的來受持。心清淨,心裡面沒有雜念,心非 無差別,他已經把世間所有眾生跟他自己融為一
常的專一、集中、清淨、無染。 體了,平等平等,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想的。你
清淨心既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簡單 看孫中山先生,我們為什麼崇拜他,敬仰他,把
說就是清淨心。佛教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 他稱為國父?這是心繫大眾,他的心跟所有大眾
聲聞人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所以不發菩提心。 的心都連成一片,他就是菩薩心,菩提心。如果
聲聞是聽到釋迦牟尼講「苦集滅道」的四諦法而 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是獨善其身,自我解脫。所以
證悟的,就叫聲聞,由聲音而入道的,所以聲聞 這就是小乘跟大乘最大的區別。
人定多慧少。雖然說他的禪定功夫很好,但是他 「阿耨多羅」是什麼意思?「阿耨多羅」即是
沒有菩薩、沒有佛的大智慧。這個慧少是對菩 無上之意,無上心就是佛心。佛教講五乘佛法,人
薩,對佛來講的。當然對我們凡夫來講,他的智 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無上心就是佛
慧是比我們高了。「不見佛性」,因為他沒有大 心,就是佛乘。「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是
菩薩,沒有佛的智慧,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見 正覺。凡夫所以不覺,皆因有一個我,為什麼凡夫
到佛性,所以不發菩提心。因此聲聞小乘的人不 不能像菩薩自覺覺他,就是凡夫有一個我。有一個
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小乘人獨善其身,自我解 我,就有一個你;有一個你,就有一個他,有了
脫,「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所以不 我、你、他的話,那麼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比
像大菩薩自利利他。 較,有比較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所以我
「權教菩薩慧多定少」,那麼比聲聞乘的人 們爲什麼不能自在?就是因為每個人沒有辦法打
再高一層的菩薩,這個菩薩有圓教菩薩跟權教菩 破無我的境界,還有執著這個我執,有了這個我
薩,權教菩薩的特點是慧多定少。他的智慧比聲 執,一切煩惱就是從我執生出來的。《金剛經》
聞乘多,但是他的定性不夠,亦不能見佛性,所 裡面釋迦牟尼教我們一定要覺,能夠覺悟的話,
以也不發菩提心。 就可以達到無我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能夠悟到無
聲聞人不發菩提心,權教菩薩也不發菩提 我的境界,自然而然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
心。唯有實教菩薩定慧等持,見性發菩提心,他 有造作種種的業,沒有這個業就不會到生死,所以
才能夠做到既有定力,也有智慧,能夠明心見 如果能夠覺一切法,無我,這就叫正覺,阿耨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