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8期
P. 35
他,依、正,本來不二,然後托彼佛的果德,顯 名,密密憶持,字字分明,相續不斷可也,加以
我本具的理性。 發願回向,臨終決定往生。」〈阿彌陀經白話解
2. 觀像念佛 釋序〉云:「事持,但將阿彌陀佛四字,驀直持
觀像念佛,謂觀佛像,口稱佛名,則心不散 去,持至一心不亂,臨終決定往生,即不可以中
亂,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 下根論。」諦閑對事持的說法,分為二個層次:
雜。觀像念佛,指《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之第 一為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宏名,字字句句分明、相
十三觀,為中根人教他觀像念佛。〈復劉聖德居 續不斷,再加上發願回向,臨終決定往生;二為
士書〉云:「觀像一法,雖被中下,亦要細心閑 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宏名,持至一心不亂,臨終決
暇人始能修習,否則仍不易成就也。」觀像念佛 定往生。蓮池稱事持為「殊恩中之殊恩」。
之根機,為中根人,或中、下根人,必須細心之 理持,〈答溫光熹居士七問〉云:「如有
人或閑暇之人才能修行成就。 利根人,由事持證入理持,即名實相念佛。結果
3. 持名念佛 時,得臻上上品生,豈不謂殊中之殊而殊者耶。
持名念佛,又稱為稱名念佛,謂專心稱念佛 」〈覆大安居士函〉云:「理持,如上正持名
之名號,於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 時,加以細心返照,能念是心,所念是佛,離心
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持 無佛,離佛無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心佛原
名念佛,指《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之後三觀, 自不二,即事悟理,名理持也。」〈阿彌陀經白
包括下根人、最下根人:為下根人,教他持名念 話解釋序〉云:「理持,正持名時,能知離心無
佛;為最下根人,業障深重者,說臨終十稱念 佛,離佛無心,心佛不二,即是實相念佛。若加
佛。 信願,臨終上品上生,非最上利根者不能。」理
以上六篇文章中,諦閑對於四種念佛或三 持是由事持證入理持,即名實相念佛;理持即是
種念佛的介紹,以持名念佛最為詳盡,又分為二 體究念佛,能反觀體究審察,能念是心,所念是
種來說明:一為事持理持念佛法,一為臨終十念 佛之心佛不二。所以,理持是實相念佛、體究念
法。 佛。理持成就,再加上信真願切,臨終決定往生
(1)事持理持念佛法 上品上生,稱為「殊中之殊而殊」。
持名的方法,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 綜觀蓮池、諦閑之事持大致相同,皆為憶念
分為事持、理持之不同,相較之下,事持是鈍 無間、相續不斷,但諦閑之事持的第二個層次,
根,理持是利根。諦閑之事持、理持,與蓮池相 要持至一心不亂,修行的境界更加提昇了;而理
似,茲分述如下:《阿彌陀經疏鈔》云:「憶念 持,兩位祖師的說法皆為體究念佛、實相念佛。
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理 但諦閑對於事持、理持,更加關注往生的利益「
一心者,一心即是實相。」蓮池之事持為憶念無 臨終決定往生、臨終上品上生」的問題。
間;理持為體究無間,即是以參究念佛為理持之 蓮池與諦閑之理一心,皆為體究念佛、實
至極。理持即是體究念佛、實相念佛。 相念佛,亦即都將理一心或體究念佛,攝歸於實
諦閑之事持,〈答溫光熹居士七問〉云: 相念佛中,但其目的是有所不同。蓮池之體究念
「鈍根人但事持,只要句句分明,記憶不亂,乃 佛之本意,「體究理之一心,即是體究審察,獲
為持名念佛。加以求生願切,臨終決定往生。不 自本心之意,此亦即是達摩所傳的當下直指的
勞觀想,不必參究,祗此一法,勝於想、像二種 禪,他是以此作為禪淨合一的理論根據了。」蓮
念佛,蓮祖所以指為殊恩中之殊恩也。」〈覆大 池之強調體究念佛,是為了做為禪淨合一的理論
安居士函〉云:「事持,只消將阿彌陀佛四字宏 依據。而諦閑之體究念佛,乃是站在持名念佛的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