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8期
P. 38
法
H 法 H A M S H A N
O
F
Y
R
C
O
IS
T
HISTORY OF CHAM SHAN
天台宗與三論宗之關係及其義學同異(三)
董平
從學說係統的傳承關係來看,三論宗與 詮『山門宗義』於理論上的繼承與發揮。」如
天台宗均有一個由北向南發展並最終成熟圓滿 上文所說,攝山諸僧的確是主張定慧兼修的,
的過程。南北朝時期佛學風氣之異,大抵為北 而且僧朗之南下金陵,蓋在齊梁之際,在時間
方重禪定而南方重義學,自道宣以來,歷代學 上確亦較慧思為早。但楊著卻也忽視了這樣幾
者對此多有論述。攝山三論諸僧既自北而南, 點基本的歷史事實:
從而將北方的修禪方法帶到南方,而又兼攝義 1、楊著謂「慧思為南嶽人,初在北朝」,
理之學,由此而主定慧兼修,其實是很自然的 其實並不恰當。慧思並不是南嶽人,而是武津
一件事情。天台宗的傳承關係及其思想淵源亦 人。他原本就在北朝,只是由於他的禪觀與北
均來自於北方,因此其修禪方法與三論宗人有 地流行的觀點不同,屢受磨難,才由北不斷南
所契合,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天台宗之倡 下,至陳光大二年(568)始入居於南嶽。
導定慧兼修,並非始自智顗,而是立自慧思, 2、慧思之體驗「因定發慧」,並不是在
甚至可追溯到慧文。慧思本為北地禪師,其畢 江南,而是仍舊在北地。依道宣《續高僧傳·慧
生崇信《法華》而又廣弘《大品般若》,其力 思傳》的記載,慧思本為梵行清慎的禪師,受
主由定發慧、止觀雙運,實為其自身經磨歷劫 具之後,曾一度師事禪師慧文,其師事慧文的
中的獨特體悟。因此,雖三論諸僧與天台宗人 時間,當在三十四歲即武定六年(548)之前。
共主定慧雙修,其間並不必然地存在著天台宗 慧思在慧文處,「晝夜攝心,理事籌度」,即
人接受了三論諸師之影響的問題,反之亦然; 已行禪慧兼舉之事,雖其初無所得,然終致「
故湯用彤先生稱之為「契合」,實為的評!然 反見心源」、「心性清凈」,而自悟「法華三
近讀楊永泉著《三論宗源流考》,其中卻一再 昧」,故道宣稱其「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強調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學術界謂定慧並修 法華三昧,顯由慧思自行定慧兼舉之法而得,
者,一般只講天台宗一係,即把智顗提倡止觀 「後往鑒、最等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遂
並重、定慧不可偏廢的標準作為中國佛教定慧 愈自信不疑,「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
並修的開端,而忽略了金陵攝山(棲霞寺)三 揚引喻,用攝自他。眾雜精粗,是非由起。」
論學僧先於天台宗門,是最早倡導定慧並舉的 此明證慧思還在北朝之時,即已廣為宣揚定慧
這一歷史事實。」「慧思在江南體驗『因定發 兼舉的修行方法,並因與北地禪風有異,是非
慧』或主張『定慧雙開』,僅僅是對攝山一係 由起,遭罹多艱。這也正是慧思由北不斷南行
學說的一種繼承,談不上『開了定慧並重的先 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同時也表明,慧思之倡導
路』。」智顗「重彈止觀並重,亦是對攝山僧 定慧雙修,還遠在他入光州開嶽寺(天保五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