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8期
P. 16
THEME DISCUSSION
awⓝקxѯૠ ੂaw Ϯ xѯૠ
梵語禪那(dhyāna),意譯為「靜慮」,靜 梵語般若(prajñā),意譯為智慧。般若有
下心來思慮,全心全意地、用心地來投入做當下 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
的事情,這就是禪。全心全意地生活、工作、學 般若」(見聞覺知,理論學習):即對佛教名相
習,也是一種禪。用心地生活(用心地工作,用 義理的學習,屬理論範圍,相當於學習能力、認
心地學習),就是禪的歷緣對境修。禪宗裏有 識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或養成方面。「觀照般
則「溈仰摘茶」的公案:溈山(靈祐禪師,771- 若」(隨文入觀,觀門實踐):即對所學義理的
853)與仰山(慧寂禪師,807-883)摘茶。次 禪定實踐與心靈體悟,相當於洞察力、專注力的
溈云:終日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山撼茶樹, 提升,某種程度上說即消化吸收能力。「實相般
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云:某 若」(諸法實相,理事不二,知行合一,解行並
甲只恁麽,和尚作麽生?溈山良久。仰云:和尚 進,教觀雙運):即將佛法義理(諸佛的法身理
只得其體,不得其用。溈云:放子 三十棒。對 體)圓融地貫徹落實於日常生活、工作當中,覺
此,宋代汾陽善昭禪師(947-1024)頌古曰:「 悟力、執行力、表現力。如書法中讀帖為觀察
摘茶更莫別思量,處處分明是道場;體用共推真 力,臨摹領會為想象力,創作為表現力。讀帖為
應物,禪流頓覺雨前香。」「摘茶更莫別思量」 文字般若,背臨、創作為觀照般若,書法與人生
,就是摘茶葉的時候要全神貫註,一絲不茍,不 融為一體為實相般若:取法自然,書道人生,隨
能想其他什麽事情,不要有其他的思量,這個就 性自在,羚羊掛角,渾然天成。學習理解力為文
是禪。做到這個的話,「處處分明是道場」,心 字般若,執行貫徹力為觀照般若,融會貫通力為
地很分明,很清晰,哪個地方都是修行的道場。 實相般若。《法華經》為「暢佛出世本懷」的經
禪修的過程,就是無論如何都要一絲不茍、全神 中之王,其指出: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
貫注地投入這個過程,那就是「摘茶更莫別思 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據此出
量」。有人問禪師什麽叫「禪」?「餓來吃飯困 世本懷,佛陀理應宣說一佛乘,如經中所云:「
來眠」,肚子餓了就吃飯,困了就休息,這個就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
是禪。吾等凡夫,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睡覺 二若三。」若直接宣說一佛乘,眾生不僅不能信
的時候不好好睡覺。禪師是無論如何,不管做什 受,尚有破緣因緣。也就是說,當一佛乘不為眾
麽,就全身心地投入當下的事情。「摘茶更莫別 生接受時,怎麽辦?佛陀唯有運用善巧方便,觀
思量,處處分明是道場」,這兩句告訴我們,隨 機逗教,因病與藥,由一佛乘開出眾生所能堪受
時的這種用心投入,哪個地方都是我們修行的道 的三乘:「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
場,所以佛法修行與現實生活不是隔離的,是圓 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
融無礙的。 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