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8期
P. 13
不能做到「三輪體空」尚有我給了誰什麽東西的 我們對待戒的態度,其實也應這樣。不應像常人
念頭,我們往往會有「失去」的感覺。若有所 所想的一樣,戒帶來了束縛,受了戒之後這個不
失,作為凡夫眾生,於己有損,必然不能積極主 能做,那個不能做;而應更深切地認識並強烈地
動、歡喜持續地來進行。布施時,若能對應「得 體會到,戒給予我們切實的「安全感」,乃是長
到」,則效果截然不同,我們便會積極主動、歡 養我們法身慧命的有力保障!戒是高度的自律,
喜持續地奉行。布施時,施者施予受者施物,看 不是禁止的命令,而是自發的要求。故可以說,
似「失去」,實則「得到」。通過布施,可以對 戒不是束縛我們的繩索,而是我們攀登生命高峰
治自我的慳貪吝惜,可以濟人缺乏,與人分享, 的救命繩索。我們若能時時強化戒給我們所帶來
讓自己進一步得到完善、得到提升;進而具足施 的「安全感」及對自己的有 益面,同時去除不合
與一切樂、拔一切苦的大慈悲心;進而具足方 理的「束縛感」,這樣的話,更有助於戒在日常
便,能於布施一法,旋轉通達一切佛法,遍修諸 當中的切實行持與貫徹落實。我們持戒,旨在「
行。 防非止惡」,提前讓我們規避了諸多風險,使我
布施又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能施與 們的人生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智者大師在《法
他人財物,為人演說世間、出世間善法,持戒不 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云:「戒者,以『防止』
害、令眾無畏,固然都屬於布施;在人間生活 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
中,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時,若能保持和悅的面 故名『防止』(防非止惡)。」犯戒(破戒),
部表情、得體中聽的語言,可以說也是一種布 猶如我們賴以禦寒的外衣(保護生命的鎧甲)破
施,所謂「和顏愛語,布施歡喜」。如此,菩薩 了個大洞,或身上突然被劃開了一個口子,試問
信仰在人間生活中更易貫徹落實,廣結善緣,改 我們這時能對此熟視無睹嗎?肯定會及時做出防
善人緣,調和惡緣。 護、補救措施,護戒亦應當如此。「戒」的梵語
屍羅(śīla),意為本性、性格、習慣、行為,
ؽa w ӻࢵ x ѯૠ 由此轉義為「善的習慣、善的行為」。據此,
戒者禁忌、禁止,總給人以「束縛感」,其 佛教所說的戒,可理解為規律的生活方式(正確
實我們應轉換觀念。若定位是束縛自己的東西, 的生活習慣),或是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習
試問我們能持續多久、貫徹多少?反之,若能讓 慣無論是成就事業,還是成就人生,都具決定性
我們生起「安全感」則不然,因為對自己有益, 的意義;有則微信,標題為《養成良好習慣對人
則可持久,並一以貫之。猶如古人上陣前會穿鎧 一生的意義》正好闡明了這一道理。另外,規律
甲等保護措施(又如交通路口的紅綠燈、冬天的 的生活方式(正確的生活習慣),對於時下吾人
保暖衣物等),雖然其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束縛, 至為重視關切的健康長壽問題,亦可說是決定性
但我們絕不會傾向於穿著感到束縛,而是覺得有 的。《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
了它會更加安全,乃是自己生 命的有力保障。 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