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0期
P. 7

們看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要如理地觀照,去思                                  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就是你釋迦牟尼所講
            維,去瞭解這個東西是什麼?                                         的道理,「生實信不?」他能夠真正了解相信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個是有                               這種道理嗎?釋迦牟尼回答:「莫作是說。」
            相,一個是非相,那麼這兩者有什麼關係?為                                  須菩提,你不要這樣懷疑,「如來滅後,後五
            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波浪和水的關系                                  百歲,」釋迦牟尼佛圓寂以後,過了五百歲,

            來了解,我們去過大海都知道,當風很大的時                                  「有持戒修佛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
            候,大海就起了波浪;當風平浪靜的時候,波                                  實」。釋迦牟尼講說,你不用擔心,你不用懷

            浪回歸自然就是水。所以這個波浪本質是水,                                  疑,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五百年,有一些持
            但是因為有風而起波浪,所以這個波浪是臨時                                  戒修福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章句就
            的,不是它的本質,因為外在的條件,風吹起                                  是《金剛經》裡面的道理,能夠對《金剛經》

            來,所以有波浪,但是本質還是水,這個就是                                  生起信心,「以此為實」。
            諸相跟非相的關係。你看到這個諸相,千差萬                                       釋迦牟尼佛說,不要這樣懷疑,在我滅度
            別的相,這就是一種波浪,就是你的虛妄心、                                  後的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廣修福德的人,

            分別心,所以有種種相的不同,還有它的差別                                  能夠從這些言說章句裡面體悟到無住的實相般
            相,但是它的相本來面目是什麼?沒有一個固                                  若妙義。這個實相般若就是我們講的三種般若
            定的相。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和合的,它沒有永                                  裡面其中一種,叫實相般若,這是最究竟、了

            恆性、固定性、殘餘性、主宰性,所以它都在                                  義、圓滿的一種般若,不像文字般若跟觀照般
            變化的,那麼它真正面目是什麼?它的相是什                                  若是一種權巧方便。

            麼?就是非相,這個非相就像水一樣,波浪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説,將來他圓寂五百年以
            本質就是水,一切相的本質就是非相。因為它                                  後,有人能夠體悟到無住的實相般若妙義,而
            沒有固定的。                                                生起非常稀有難得真實的信心,這個人爲什麽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                               會有這樣的福德因緣,能夠體悟《金剛經》裡
            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面的要義?釋迦牟尼講,「當知是人不於一佛

            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這個人不是在一尊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                                  佛那裏種的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                                  根」,乃至一二三四五佛那個地方種下了種種

            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                                  的深厚善根,不但是一尊佛、兩尊佛,在無量
            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                                  千萬佛所種的善根。佛所就是佛居住的地方,
            是無量福德。」(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就是指佛國世界。

                         須菩提聽到釋迦牟尼佛講:「凡所有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
            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
            須菩提覺得這麼深,這麼難,他就講,這個眾                                  德。」如果我們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深信不




                                                                                                                        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