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0期
P. 19
人的長輩,用關心以及愛護自己晚輩的心態去 行願。其中第九者為「恆順眾生」,謂十方
對待別人的晚輩。 剎 海 ,所 有 眾 生 ,我 皆 於 彼 ,隨 順 而 轉 。
處事要先公後私,做人要先人後己。長輩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
教導說﹕「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處 等 , 無有 異 。 於 諸病 苦 , 為 作良 醫 , 於 失
事待人要「講誠信,重和睦。」擁有這些「品 道 的 人, 示 其 正 路。 於 暗 夜 中為 作 光 明 ,
格」的人,儒家稱之為「君子」。當「人品」 於貧窮者令得安穩。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
喪失時,「人才」就淪於「小人」。子曰﹕「 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
君子好財,取之以道。」君子追利,但底線不 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
失義,要合法,不能損人利己,不能假公濟 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
私。「小人」往往只圖己利,「小人」一旦當 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
道,就會失去凝聚力,社會就會失去方向感, 提心,因菩提心得成正覺。
所以歷史的案例告知我們,「小人得志,天下 意思是眾生學習菩薩行,必須喚起自己
大亂。」 內 在 的 愛 心和同情心,也就是引發內在的「
道家的道德標準最高點是「天之道,利人 大悲心」,因為諸佛如來以及一切眾生,都具
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們學習處事 有先、後天的「大悲心」,也就是愛心和同情
待人,應該是「好像上天一樣,利益萬物而不 心,故有「同體大悲」之說。由具備「大悲
傷害它,即使有所傷害,也是去磨練它和清理 心」,從而令自己能挑起家庭的責任,甚至引
它。聖人的修為是利益社會、利益人群,利益 發對家族、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心。這個過
自己身邊的人,但不去爭名譽、爭地位。」 程,稱為由「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也
佛教的道德次遞有五戒、十善、六波羅密 就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生起後,便會去檢
和四無量心。 討,去總結自己的所作所為,歸納出自己的優
五戒﹕殺、盜、淫、妄、酒。 點和缺點;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能去規劃未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來。若能不斷檢討,不斷總結,不斷計劃,不
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斷落實,保持優點,改善缺點,日子有功,便
六波羅密﹕施、戒、忍、精、禪、般若,也 能積聚大量的正能量,減少負能量,到一定階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段,則能成就正等正覺,能夠公平公正地處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願一切眾生具 事和待人,這時,你的修為就達到很高的層
備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 次了。
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願一切眾生離二邊、 所以說,修行的次遞是由引發「大悲
平等住。 心」,從而生起「菩提心」,並能在工作中
佛教華嚴經曰﹕善男子!如來功德,不 和生活中不斷實踐和修行,從而得成「正等
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 正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