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20
本期焦點
F OCUS NEWS
與樂,悲能拔苦。「吾輩佛徒,亦當秉我佛慈悲 佛子,奉佛之教,理應深體佛陀本懷,行佛之
救世之精神,首先著手進行拔苦與樂之事業。」 行,勿存小乘自利之心,而當發大乘利他之願。」
利生事廣,最急切的是設立醫院;其次是籌辦平 到了一九三零年,圓瑛大師的佛教慈善觀念
民學校。其它與樂拔苦的事業,還有許多,雖然 又有新的飛躍,將慈善事業看作就是佛教徒的修
佛教界能力有限,但是「總求竭其力而行之」。 行和佛事。一九三一年,中國十六省遭遇大水
正是從這一慈悲救世精神出發,諦閑大師在住持 災,餓殍遍地,災民超過五千萬。圓瑛大師領導
寧波觀宗寺後,大力支持開辦佛教義務學校等公 中國佛教徒參加各種形式的救災活動,並強調「
益慈善事業。 念佛參禪固是修行,而救災佈施,亦是修行」,
晚清民國時期這場轟轟烈烈的人間佛教改 「救災佈施是佛教徒修行的好機會」,「菩薩所
革思潮,在中國大乘佛教的歷史上值得大書特 修六度,以佈施為第一,我等平日受施於人,今
書。而這場持續了大約三四十年的佛教界的革故 日當大發施心,慨解缽囊,佈施於災民,庶不愧
鼎新,帶領大乘佛教重新回到了公益慈善的主幹 於心,不作於人,既為佛子,當作佛事。何者是
道上,並為現代佛教慈善事業烙上了深深的時代 佛事,救災救民即是大佛事。望全國佛教徒,一
烙印。從歷史的軌跡迴眸,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 致興起,大作一番佛事,幸甚幸甚。」
的舉辦地——寧波,實與中國現代佛教慈善事業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大乘佛教在中國近
的回歸,有密不可分的殊勝淵源。 現代社會劇變中,積極作為:一九二零年在寧
波、廈門、漳州等地開辦佛教孤兒院;建貧民學
二、現代佛教慈善事業的顯著特徵 校,教養流散貧民;辦遊民工廠,收養流離失所
者;辦養老院,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等等。
縱觀近現代中國大乘佛教的振興,中國佛
(二)認識上,明確了公益慈善是佛教的
教以「慈悲」為根本,以「戒律」為依規,以出
基石,是佛教三個救命圈之一。《華嚴經》上
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公益慈善事業重新回到
說,菩提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一
了濟世度人的主幹道上。其中有幾個顯著的特
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
徵,值得後世借鑒。
饒益一切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如
(一)思想上,重新明確了慈悲是佛教的
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因
宗旨,公益慈善是佛教徒的天職。相較於宋明以
此,公益慈善事業正是以大悲水饒益一切眾生。
來佛教界避世自修的狀況而言,二十世紀大乘佛
長期追隨太虛大師、致力於佛教革新和海
教這種理念上的變化,強調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
外弘法的慈航法師是太虛大師宗教改革思想最重
乘佛教的中心,是一切菩薩道的基礎。這種思想
要的繼承人和推廣人,他有過著名的論斷:文
上的大轉變為大乘佛教適應時代需要、濟世度人
化、教育、慈善是佛教三大「救命圈」。一九四
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一九二一年,圓瑛大師在談
八年,慈航法師在赴台灣開辦台灣佛學院之前,
到寧波佛教孤兒院的情形時指出:「佛之為教,
發表著名的演講《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就是以慈悲為宗旨,以智慧為先導……我等既為
他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化可以宣揚佛教的教義,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