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19
界雖然在慈善救濟方面做了不少的成績,但畢竟 為修行,對於現身社會去作一些利他事業,極端
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與大乘佛教所倡導的「無 反對,謂非本分,這實際上未得菩薩戒之真諦。
我利他」的菩薩道精神相違背。 民國時期推動 故其一舉一動皆貪瞋癡之煩惱為之主動,將中國
佛教革新運動的太虛大師、大醒法師、芝峰法 佛教弄成死氣沉沉,怪象重重,良可慨嘆!太虛
師、法航法師等人,都批評中國佛教「逐漸成為 大師在普陀山閉關時撰寫的現代中國佛教改革的
不重視大乘利他救世精神,而墮入小乘避世自利 檄文《整理僧伽制度論》,非常明確地闡明瞭佛
的山林佛教」,使佛教脫離社會而被社會所拋 教興辦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
棄,以至於在明清之後急速地衰落下來,繼而完 圓瑛大師。作為長期領導中國佛教會的圓
全不能適應民國成立後的新現實處境,中國佛教 瑛大師,曾在清末民初與太虛大師一起協助寄禪
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的考驗。 法師相繼成立寧波僧教育會和中華佛教總會。圓
(三)大乘佛教慈善思想的現代回歸 瑛大師積極提倡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他在《中
正是在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佛教界 國佛教總會一週年紀念演說》中說:「佛教之
興起了大乘佛教的革命性運動,開啟了大乘佛教 理,本極圓通,向來因僧界不預世事,流為習
慈善思想的回歸。這種回歸,發生在清末民初中 慣,世出世間打成兩橛,不知佛有三乘,小乘自
國社會革命浪潮和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影響下,領 度不給,無暇及他;中乘雖有利他,功行亦寡;
△ 太虛大師 △ 圓瑛大師 △ 天台宗諦閑大師
導佛教界這場思想回歸的領袖人物包括諸多佛門 大乘力量充足,利他為先。」正是從這一大乘利
龍象。 他精神出發,圓瑛大師後來相繼領導成立了寧波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是中國大乘佛教在晚 佛教孤兒院、泉州開元慈兒院等頗有影響的佛教
清民國時期進行佛教改革振興的擎天巨擘,是現 慈善機構。
代人間佛教理念的主要倡導者。他從一九一二年 諦閑大師。這一時期積極提倡佛教慈善事
開始,大力主張弘揚大乘佛教的救世利他精神, 業的高僧還包括天台宗諦閑大師,他在一九一八
倡導寺產公有化和興辦慈善公益事業。三十年代 年的《在寧波佛教會演說辭》中說,佛教來中國
初,太虛大師曾經在《瑜伽菩薩戒本講錄》中明 二千多年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最可寶貴的就在
確指出,中國向來的修行者,大都只以空心靜坐 於「以有真實不諱之『慈悲』二字在也」。慈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