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18
本期焦點
F OCUS NEWS
是唐代的「悲田養病坊」。「悲田養病坊」的名 折。這其中既有外在社會思潮對佛教公益慈善活
字來源於佛教「五福田」之一的「悲田」,主要 動擠壓的因素,也有佛教內部為了保全生存而轉
用來佈施貧病孤老。在唐代,悲田養病坊遍及各 向保守功利的自身原因。這種變化發生在宋明時
地,其經濟來源,早期靠信眾的奉獻和寺院自有 代。
田產的收入,後期由於悲田養病坊具有良好的社 宋代以前的民間慈善事業大多數是由寺院
會救助功能,對解決民生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作 僧侶和佛教信徒所從事,但是從宋明理學興起
用明顯,因此朝廷十分重視,主動介入管理,由 後,這一狀況有所改變。這種轉變表現在兩個方
國庫直接提供生活資料,包括提供糧食、救災雜 面:
物,官方甚至直接投資、劃撥田產。唐朝開元年 首先,官辦機構介入甚至接管了慈善事
間實行「官置本錢收利給之」的做法,使悲田養 業。中國最早的慈善機構是南北朝時期的「六疾
病坊的「現金流」有了保證。盡管「悲田養病 館」。唐代,隨著武宗廢天下僧寺,濟貧工作開
坊」在唐後期因武宗「滅佛」運動的出現而風光 始由宗教團體主辦改為政府官辦。宋承唐制,擴
不再,但對後世中國慈善事業的影響相當深遠, 大了官辦慈善機構的規模,養老慈幼事業尤為突
五代時期的「悲田院」、「養病院」,宋代的 出,其專門設施有居養安濟院、慈幼局、慈幼
「福田院」、「安濟坊」,金代的「普濟院」, 莊、嬰兒局、舉子包、舉子田等。北宋蔡京為相
明清的「養濟院」等慈善機構,都受到了佛教 時,曾在全國普遍設立「安濟坊」,以救治貧病
「悲田養病坊」慈善模式的影響。 老人。宋代在醫療方面還設有惠民藥局以提供義
迴眸佛教公益慈善的歷史,意在確認兩個 診處方。為了埋葬貧病路倒無依者,宋代又設有
歷史的維度:第一,佛教具有傳承悠久且運行良 「漏澤園」。元朝的慈善事業最重要的發展是在
好的公益慈善傳統;第二,佛教公益慈善的形式 醫療方面,醫療救濟官被提陞為「官醫提舉司」
從來都不是單純作一些捐贈或者佈施,而是本著 與「廣濟提舉司」,前者是醫師,後者管醫療救
真心幫助社會、幫助民眾解決困難的初心,行一 濟。官辦機構直接接手公益慈善事業,這是導致
切方便法門,利益眾生,是一種「整體的慈善 佛教慈善事業功能弱化的外在因素。
觀」,如過去的寺院,不但開當鋪,還開碾坊、 其次,在佛教內部,由於不敵宋明理學在
榨油場,開客棧、旅店,供給旅行的人休息、住 當時意識形態領域的壓倒性影響,以及當時統治
宿,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充分展現人類互助合 者對佛教的管理和限制,佛教界內部也開始轉向
作的美德,也是菩薩道精神的具體呈現。 而歷 保守。作為保全自身存在實力的權宜之計,佛教
史上佛教團體的這些公益慈善舉措,為今日佛教 內部在宣揚佛教時,大力宣傳作慈善事業:(1)
承擔入世職責開拓了思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現世,可以消災得福;(2)到了來生,可以
(二)宋明以後佛教慈善事業的轉向 有好的著落。這一消災得福和為來生求好報的業
在長達千年的佛教發展歷史上,佛教公益 報功德觀念,一直成為晚清以前中國佛教慈善思
慈善事業的傳承也是歷經起起伏伏,甚至遭遇挫 想的主要特徵。在這種慈善思想的影響下,佛教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