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17

引言                                                          (一)漢唐時期的寺院慈善活動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寺院的濟
              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與社
                                                              貧事業隨之興起。出家人是古代民間從事慈善最
        會的政治、經濟、道德、藝術、法律、哲學、教
                                                              活躍、最熱心的人群;寺院和僧侶慈善事業的最
        育等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佛教慈悲濟世的理
                                                              大來源是社會的捐助和施捨。這是中國最早的民
        念和實踐是佛教與社會互動和聯繫的集中體現。
                                                              間慈善救濟事業。
        縱觀整個佛教,其理想雖然是超越的、解脫的、
                                                                    早期佛教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個典型代表是
        出世的,但它的運作卻是現實的、積極的、入世
                                                              創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無盡藏」,這是世界上最
        的。在佛教的歷史發展中,佛教由小乘到大乘,
                                                              古老的慈善基金會,由當時的一個佛教團體「三
        其求法的路徑和目的逐漸由追求個人的解脫,發
                                                              階教」所經營。「無盡藏」的本意是指佛法的寶
        展成為追求眾生的解脫;由個體煩惱的斷除和生
                                                              藏、法寶無盡,引申至公益服務,意思是要讓大
        死的了脫,推廣到普度眾生、濟世利他,幫助眾
                                                              眾的財富用之不竭。「無盡藏」就如《維摩詰
        生除去無明,解除痛苦,體證菩提,最終達到究
                                                              經》提到的「無盡燈」,燃百千燈,可以照破黑
        竟涅槃的境界。這種「慈悲普度」的精神和「濟
                                                              暗,光明無盡。套用現代說法,無盡藏是專門用
        世利人」的主張,是佛教教義的重要內容,也是
                                                              於扶貧濟困、救難急病,具有慈善性質的金融機
        佛教實現自度度人目標的重要路徑。
                                                              構。到隋唐時,「無盡藏」規模空前,社會影響

        一、佛教慈悲濟世的歷史傳承                                         力巨大,以至於被政府強行沒收。然而,慈善基
                                                              金會的形式卻仍然在寺院裡保存下來,在宋代被
              佛教從產生之時起就非常重視慈善功德。                              稱為「長生庫」,在元代叫做「解典庫」,流傳
        早期佛教的《長阿含經》中記載了佛陀告訴阿難                                 到日本稱作「無盡會社」。

        修善積功以獲得福報的重要性,佈施、持戒和禪                                       除了「無盡藏」之外,北魏的曇曜法師曾
        思是獲得福報的三大因緣。《中阿含經》指出「                                 奏請皇帝設立「僧祇戶」、「佛圖戶」,希望藉

        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                                 此幫助國家解決社會問題,利益民間大眾。「僧
        益一切,乃至昆蟲」的重要意義,積極倡導「常                                 祇戶」制度相當於民間的合會、互助會,用意是
        好佈施,歡喜無悋、不望其報」的思想。《大度                                 希望通過共同儲蓄帶給民間一些良好的風俗習

        智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                                 慣,讓民眾積少成多,在經濟、物資上互相幫
        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                                 忙。「佛圖戶」即善用人力資源,讓監獄裡的犯
        緣與眾生。」即是說慈悲就是「拔苦與樂」。佛                                 人、受刑人,到寺院從事耕種、社會環保、開拓

        教傳入中國以後,在大乘菩薩慈悲濟世精神的影                                 河道、修橋鋪路之類的勞動服務。前者是今日當
        響下,在濟貧賑災、治病救人、戒殘殺等方面,                                 鋪的雛形;後者被借鑒到了勞動改造的矯正中
        做出了許多積極的社會慈善事業。以宋明為界,                                 心。

        大乘佛教公益慈善事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運作最成功、影響最廣泛的佛教慈善機構


                                                                                                                   15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