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25
況,形成了三個層次的耆老關懷格局:1、在具 (二)公益慈善是佛教弘法利生的主要渠
備條件的道場裡,創建寺院養老院。加國五台山 道,拔苦與樂、利樂有情是佛教徒濟世渡人的不
的養老院已經在籌建當中;2、在不具備養老條 二法門。無論從佛法弘傳的歷史,還是中國大乘
件的道場裡,聯合加拿大的養老機構,為無依無 佛教傳承的過程來看,佛教傳播史始終與佛教的
靠的出家僧侶妥善安置晚年的照護;3、到社區 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緊密相連,換句話說,公益慈
養老機構定期探訪、捐贈月餅,誦經祈福,臨終 善是伴隨佛教與生俱來的內在基因,佛教即慈
關懷。加拿大佛教會敬老慈幼的事業有了新的突 善。而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思
破。 想,奠定了佛教廣袤無邊的慈善情懷;佛教「眾生
五十多年,加拿大佛教會的公益慈善行 平等」「無我利他」的慈善法則,推動了佛教公
動,從思想上承襲了大乘佛教濟世渡人、無我利 益慈善事業走進社會,走入人心;在此基礎上,
他的悲心宏願,從行動上傳承了現代佛教慈悲濟 堅持「悲智雙運」,堅持以「整體慈善觀」或
世、積極入世的良好傳統,從實踐上結合了北美 「本土化實踐」,行方便法門,慈悲濟世,弘法
社會的慈善傳統和多元文化社會的現狀,以國際 利生,這是大乘佛教生生不息的實踐經驗。
化視野推動佛教公益慈善事業的本土化實踐,走 (三)慈悲濟世和積極入世是佛教慈善事
出了一條在西方社會踐行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理念 業的內在動力。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大乘佛教
的道路。 信徒應當始終秉承我佛慈悲救世精神,首當其衝
進行拔苦與樂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大乘利他之
四、對佛教公益慈善事業的省思 願,依菩薩戒行「六度」「四攝」,以履佛子之
職,以盡國民之責,以全聖教之德。
迴眸佛教公益慈善事業的傳承與實踐,大
乘佛教的公益慈善事業雖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
五、結語
出現了起伏甚至挫折,但佛教界的大德高僧和有
識之士,順應時代潮流力挽狂瀾,引導大乘佛教 現代佛教公益慈善理念與實踐的回歸,帶
重回正道,這是佛教強大的自我糾錯能力的體 領大乘佛教重新走上慈悲濟世、自度度人、利樂
現,是佛法弘傳的強大生命力的體現。這一過程 有情的主幹道,在悲智精神的引領下,佛教的公
給當代佛教公益慈善事業留下了非常多的省思: 益慈善事業在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中,發揮了獨
(一)公益慈善不是外界強加給佛教的社 特的作用。加拿大佛教會上承中國大乘佛教開創
會包袱,而是佛教的本質屬性和理性選擇。佛教 的公益慈善傳統,秉持現代人間佛教積極入世的
的本質是追求覺悟,要求佛教徒在修行中「覺醒 慈悲精神,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結合北美社
了悟和去惡從善」,這一本質規定確定了慈善是 會本土化現狀,銳意進取,從多元文化、宗教交
佛教的內在屬性。作為佛教徒,應當把奉行慈善 流、興辦教育、濟世渡人等多個方面,進行實踐
作為修持佛法的重要方式和生活的重要內容,通 和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公益慈善事
過慈善活動提陞覺悟,完善道德,進而實現人生 業嶄新格局,成為現代佛教國際傳播的獨特樣
的理想價值。 板。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