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5期
P. 27
淨念相繼 福德因緣 「常坐三昧」,就是坐著不動,一直坐下去,衹
要你有定力、恆心;第二種是「常行三昧」,又
在末法時代,我們能夠在加拿大的道場一 叫「般舟三昧」,即不睡覺、不坐、不臥,不斷
起參加佛七盛會,從早到晚連續七天,是對大家 地走,不斷地念;第三種是「半行半坐三昧」,
精力和體力的考驗,也是大家多生多世的福德因 即坐坐、走走,就像我們打佛七,有時候繞佛,
緣。 有時候靜坐,但是你心裡還在念;第四種是「非
在這短短七天裡,我希望把佛號帶到你們的 行非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隨自意三
生活,你們的生命裡,種下佛的因緣,消除業障 昧」或「方等三昧」。指在任何狀態下,無論何
和煩惱,增長福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開悟成 時何地,不刻意地修念。
佛。 因此,念佛沒有固定的形象和姿態,最重要
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在印度的時候,以 的是念佛的功德力,要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悲心宏
無問自說開啟念佛法門,就是要度化不同根器的 願,以至誠心、懇切心,把佛號從心裡念出來。
眾生。主要目的是去妄顯真、明心見性、開大智
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度化眾生,皆成佛 感悟佛心 精進圓滿
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初心,並期待眾生
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今天,湛山精舍精進佛七已經到了最後階
「念佛法門」是四大行門的重中之重,我們 段,借此機會,希望聽到大家的心得體會和感
執持名號,不斷修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 想。
淨則國土淨。當一個人有貪、瞋、癡、慢、疑、 年近九旬的徐仁平老菩薩,是一位英文教
惡見的時候,就會有迷惑,業障現前,竟自我不 授,他從七十多歲起就跟隨湛山精舍參加三步一
覺知。因此,釋迦牟尼佛說,消除業障至關重 拜加國五台山,每年都堅持參加精進佛七。
要。 徐老說,感恩大和尚給我們開示念佛的方法
我們誦經、拜佛時常發一個願,「願消三障 和功德力,非常精闢、深刻,如果我們按照大和
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 尚的教導做,就會提陞更高的層次。之前,我對
世常行菩薩道。」由此可知,我們通過念佛的功 念佛的感覺很膚淺,衹是想學會心清淨並頤享天
德力,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洗心排毒,消除往昔種 年,這種想法終不究竟。通過堅持參加湛山精舍
種罪業,讓清淨心現前。衹有身、口、意三業清 精進佛七,我漸漸懂得,一、修學佛法的目標。
淨,纔是一個幸福的人。 學佛也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和計劃。就像出行,
有了明確目標才會抓緊行動,時不我待。二,修
修行法門 四種三昧 學佛法的工具。有了目的地,要有交通工具。那
就是念佛,一心持名,把佛號念到心裡去。我慢
我希望大家通過精進佛七,打好基礎,懂 慢體會到佛就在我的心中,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
得念佛的方法和目的,不要執著於外在形式。智 的心,佛是眾生心中的佛。三、修學佛法的地
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講到,修行法門有四種 圖。有了目標、交通工具,還需要地圖,指南針
三昧,就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 就是菩提心,要發菩提心,才能走得正;行菩薩
行半坐三昧」,以及「非行非坐三昧」。所謂 道,才能獲得圓滿。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