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4期
P. 51

童

           女           很久以前,南印度有一個習俗,
                  家中未成年的女孩必須早起,將庭園
           因
                  及家門內外打掃乾淨。城中有一位長
           掃
                  者的女兒在晨起掃地時,正巧佛陀從
           地      門前經過。當她看到相好莊嚴的佛

           見      陀,心中非常歡喜,一直目送着佛陀

           佛      及弟子們經過。這個女孩的壽命很
           生      短,沒多久命終,便投生到了天上。

           歡           凡是生天者,都會作三種思惟:
                  「我的過去生是何身?」她知道了自
           喜
                  己過去是人身;「現在投生在哪裡?」

                  也知曉自己投生到了天界;「過去做
           生      了什麼事,得以投生到天道?」天女

           天      知道了自己過去因見佛歡喜的善業,

           緣      才得生為天女的果報。感念佛陀的大
                  恩德,便來到佛所,以恭敬心供養佛

                  陀。佛陀慈悲為她開示法要,天女一                             結
                  心諦聽,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語         一心生十法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
                       比丘們歡喜讚歎此一殊勝因緣,
                                                                    法界,因心成就業緣,便會招感相應的
                  請示佛陀:「世尊!這位天女是由於
                                                                    果報。小女孩見佛而生歡喜心,因此感
                  什麼因緣,今生得以投生天界呢?」
                                                                    得投生天界之善果。
                  佛為比丘們開示:「這位天女過去生
                                                                         佛法講「隨喜功德」,隨著見聞的
                  在人道,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有一
                                                                    善法因緣,以歡喜心助成或稱揚讚歎,
                  天清晨在門口打掃,剛好遇到佛陀經
                                                                    自能成就種種良善果報。因此,在日常
                  過家門。因見佛心生歡喜,瞻仰如來
                                                                    待人接物,乃至讀誦經典、布施供養、
                  目不暫捨。因為這樣的善業,所以得
                                                                    持戒行道時,若能以平等、恭敬的心,
                  生天道。現又以感恩心來到佛所,聽
                                                                    歡喜看待一切人、事、物,便能成就隨
                  聞開示後,心開意解而證道果。」
                                                                    喜之功德,增長無量之福德。

                                                                         資料來源:《雜寶藏經•卷第五》






                                                                                                                   49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