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3期
P. 19
第一部分:佛教關於生態環保的哲思
一、緣起性空與慈悲濟世
佛教關於生態環保的思想,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思想的覺悟,
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都建立在緣起相互依存的關係中。佛教的核心
原則之一——「緣起性空」,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永恆的
自我存在。
佛教中觀學派的開創者龍樹菩薩在《中論》裡說:「未曾有一法,不
從因緣生。」意在說明宇宙萬物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
象界的有情與無情,都是眾緣和合所生,彼此相互依存的。
這一觀點與生態學的互聯性原則相符,強調所有生命形式和自然界都
是相互聯繫的,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孤立存在。
如《業報差別經》說:「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
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咸鹵,藥草無
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雪、蝗蟲毒害等,令世饑饉;三者、
以其邪婬業故,感惡風雨及 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諸外物皆
悉臭穢。」據此可知,有情造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綺語、兩舌、惡
口、貪慾、瞋恚、邪見等十惡業,不但危害有情的身心世界,也危害世間
的國土世界。
相反地,如果有情行十善業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因此,
從人與外界的時空互動關係來看,不論人與人、人與 動物、人與礦植物
等,莫不息息相關,這就是世間所謂「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佛教緣起
的觀點來看地球的生態環境,有情的身心與世間的影響是關係密切的。這
種緣起而相互依 存的關係思想,構建起了佛法「慈悲濟世」的義理。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環保專家當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其因地修
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
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
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極盡美
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