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34

法脈摭實
                    HISTORY OF CHAM SHAN





                    從《諦閑大師語錄》中探索淨土思想與



                    現代化的修持法(三)




                    釋正持

                        (接上期)諦閑(1858-1932)是天台宗第                           慢之心,方能向上不退。
                    四十三代祖師,為靈峰智旭以下第十二世,被讚                                     「六」為修德,「全理成事」或「理即事」
                    譽為民國中興天台教觀之祖師,其對於近代天台                                 ,指凡夫到成佛,在修證進程上,方便分為六個
                    宗的主要貢獻,即是創辦天台僧伽教育-觀宗研                                 階段,故稱「六義差別」或「即而常六」。
                    究社,為近代開辦僧伽教育的先驅,以新的教學                                     「即」為性德,「全事成理」或「事即理」
                    形式維繫和發展天台教義,培養一批優秀的弘法                                 ,指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體不二,故稱「六
                    人才。他一生講經無數,演講有百數十會之多,                                 皆即佛」或「六而常即」。六即判為圓教的理由
                    法壇幾乎遍及中國各地,時人認為「四明之後,                                 有二:「為令無信者離卑下心」,以知即故,直
                    蓋第一人也。」                                               下承當,不生退卻之心。因無信者認為佛果尊高
                        此外,諦閑之著述宏富,包含自撰,以及弟                               不可企及,佛境非己智分所能及,因而生起卑下
                    子結集的作品,經疏講論共十餘種之多,後人合                                 心。為了表示凡夫與佛無異,而立此六即。「為
                    輯為《諦閑大師遺集》刊行。諦閑之著述言簡意                                 令無智者去增上慢心」,以知六故,位次不亂,
                    賅,剖析深刻,文筆樸實無華,深獲好評,被讚                                 不生上慢之心。無智者認為與佛無異,己即是
                    譽為「蕅益復生」。所以,諦閑可說是結合了知                                 佛,而起增上慢心,為了除其慢心,而立此六
                    禮之講經、智旭之著述於一身,更是傳承了二位                                 即。歷代祖師在探討六即時,大多引用智顗的《
                    祖師山家派之妄心觀。                                            摩訶止觀》來說明,而諦閑異於前人之處有二
                        佛,以念佛最為穩當。最後,「台淨融合」                               項:一是引用宋代普潤《翻譯名義集》之「六即
                    ,諦閑以天台六即的觀念來闡述念佛法門,而以                                 頌」來說明六即的道理;二是以六即的觀念來闡
                    念佛法門來收攝天台教觀,最後導歸西方淨土。                                 述念佛法門。諦閑對於天台的義理熟稔,故他在
                                                                          著作中就大量使用「六即」的觀念,如:《觀經
                        三、台淨融合——以天台六即來念佛                                  疏鈔演義》、《大佛頂經序指味疏》、《大乘止
                        以六即來念佛,即是以天台六即的觀點,                                觀述記》、《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教觀綱
                    來闡述念佛法門,可謂台淨之融合。六即指天台                                 宗講錄》、《始終心要解略鈔》、《水懺申義
                    宗圓教所立的六種行位:理即、名字即、觀行                                  疏》、《語錄》等。茲以《語錄》為主,有二篇
                    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六」、「即」                                 引用六即的觀念:〈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
                    之意義為何呢?六即判為圓教的理由為何呢?《                                 土法門〉、〈釋佛說阿彌陀經總題〉,而且皆與
                    語錄》云:當知理即事故,六義差別;事即理                                  淨土有關。
                    故,六皆即佛。知六故,位次不亂,免生增上慢
                    過;知即故,直下承當,不生退懼心。是故修淨                                     (一)理即佛
                    業者,須知六即之義。約性則全事成理,六而常                                     理即佛,又作理佛,主要從理體上說明眾生
                    即;約脩則全理成事,即而常六。以知即故,不                                 之佛性,與佛是平等無二,無二無別。
                    生退卻之心,方能直下承當;以知六故,不生上                                     我人一念,理本具足三千妙諦,名為理即


           32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