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30

佛教動態
                    RECENT TEMPLE EVENTS






                    做義工的意義是什麼?




                    ——湛山義工菩薩精神,期待您的加入(下)






                    編輯部

                        如何如法做好寺院的護法義工?                                    一個人,善因必然感得善果!

                        湛山精舍住持達義大和尚開示信眾說:「以                                   在做義工時,可能聽到批評的聲音:「你這

                    智慧觀照世間,用慈悲待人接物。」義工在寺院                                 個人笨手笨腳的,怎麼做成這個樣子?」你應當
                    從事義工活動時,就是在修行六度,即布施、持                                 說:「對不起!我正在學習。」也可能有人埋怨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如何在義工工                                 你、批評你、指責你,也會有人不滿你。在這種

                    作中修持六度呢?                                              情況下,不要失望、後悔,也不要難過,因為這
                        (一)愛語:世間最美好又最容易做到的                                些都是成長和修行的助緣。
                    布施就是「愛語」。但一般人卻都吝惜於講好話                                     對於他人的讚歎,固然覺得歡喜,但是做義

                    讚美別人。我們若欲做好義工,第一步就是要愛                                 工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得他人的讚歎。有人批評,
                    語,多說好話,「良言一句三冬暖」,好話是不                                 表示那人還很關心你;有人指責,是希望你更努
                    嫌多的!                                                  力、更進步。作為三寶弟子的義工要處處以身作

                        (二)同事:即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視                               則,嚴以侓己,寬以待人,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
                    他人的苦難為自己的苦難,感同身受。如果能善                                 禮貌,不與人對立。有感恩的人,就不會與人對

                    於體會「同事」之意涵蘊,一定能激發助人、包                                 立。心中有物,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應常
                    容人的熱忱與胸襟。                                             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想。希望別人的觀念、性
                        (三)利行:給人方便,處處方便;給人                                格改變,先要反求諸己,改變自己。只要自己的

                    歡喜,皆大歡喜;給人信心,力量宏大;給人希                                 心轉變,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望,前景光明。我們發心幫助眾生,也許舉手之                                     (五)無我: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脹、固

                    勞可以助他人度過難關。                                           執己見。若強調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佛心是
                        (四)喜捨:捨行,捨得,有捨才有得。                                無我的,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沒
                    有的人也許不能體會「給予比接受更快樂、更有                                 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福」。如果我們能夠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六)守戒:不批評,不計較;互相關懷,
                    做一名喜捨的義工,甚至不企望回報,反而能得                                 互相幫助。人生苦短,勝緣難再,學會珍惜,懂
                    到許多不可思議的回應。因為因果不曾虧欠任何                                 得感恩。「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

                                                                          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不談論是非,不傳


           28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