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36
法脈摭實
HISTORY OF CHAM SHAN
四十一品無明。念佛念到豁破無明,分顯佛性, 門上,而以念佛法門來收攝天台教觀,最後導歸
故云「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 西方淨土,可見《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土
尚見月朦朧」,是名分證即佛。豁破無明,分證 法門》是闡述行歸彌陀的台淨之合流。其次,《
即佛也。從天台宗的角度而言,「分證即佛」是 釋佛說阿彌陀經總題》一文,是在五重玄義之「
指開始分破無明,分證佛性。行人以中道觀智破 明宗」項下討論「六即佛」。明宗,主要闡明一
除一品無明,初見法身,法執始破,但仍有四十 經之宗趣,《佛說阿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
一品無明未破,未能徹見源底。圓教的分證即佛 宗,「名」指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六即中
共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四十 的「理即」,在一己心中已具足阿彌陀佛的天然
一個位次,皆名分證。亦即此四十一階位,無明 性德;「名字即」,已聽聞了阿彌陀佛的名號;
分分破,三德分分證,共分破四十一品的無明 「觀行即」,開始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相似
惑,最後圓滿的證得中道。從淨土宗的角度而 即」,念佛念至與心相應;「分證即」,念佛念
言,「分證即佛」是指念佛念至豁破無明,分顯 至豁破無明;「究竟即」,念佛而顯發自性彌
佛性,於此階段破一分無明,即證一分佛性。 陀。所以,六即皆與阿彌陀佛有關,但稱念佛號
則是從觀行即開始。諦閑之《釋佛說阿彌陀經總
(六)究竟即佛 題》是借用天台宗「六即佛」的觀念,來弘揚淨
究竟即佛,即斷除第四十二品的元品無明, 土法門,導歸「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證入妙覺之佛位,為圓教究竟之極果。至於五住
究盡,二死永亡,究竟登於涅槃山頂,故云「從 結論
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 諦閑是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被讚譽為民
新」也,是名究竟即佛。去盡無明,究顯自性, 國中興天台教觀之祖師,其對於近代天台宗的主
究竟即佛也。 要貢獻,即是創辦觀宗研究社,為近代開辦僧伽
從天台宗的角度而言,「究竟即佛」是指 教育的先驅。《語錄》是諦閑所撰寫經論義疏類
已窮源徹底,智斷圓滿,已斷盡四十二品微細無 專著以外的其他文述之匯編,書首有寶靜所撰的
明,更無餘惑可斷,遠離分段、變易二生死,究 《諦公老法師別傳》,正文分為十六大類,共收
竟登上涅槃山頂,達到妙極覺滿的妙覺性,是究 入各種文體的著述有395篇。《語錄》中諦閑對
竟佛果。六即之前五位,逆性而修,全真成妄; 於淨土法門的弘揚,其實已超越了天台的教門之
究竟即,是順性而修,全妄即真。所以,究竟即 上,學界間曾讚譽諦閑為「淨土宗虔誠論者」,
只是恢復本有的佛性理體而已。從淨土宗的角度 認為他對民國初期淨土宗之弘揚具有重大的影響
而言,「究竟即佛」是指已經斷盡四十二品微細 力。諦閑之淨土思想,注重方便普適性,乃是因
無明,圓滿的證得中道佛性,顯發自性本具的彌 應時代的需求,配合末法眾生的根機,而開設的
陀。 勝異方便法門。
諦閑二篇「以六即來念佛」的文章,其進路 修淨土法門者,最重要的是必須具備淨土三
有所不同。首先,《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 資糧:信、願、行。現代人念佛者多,往生西方
土法門》一文,先介紹天台宗的兩重三千、六即 者少,究其病根,只在信欠真,願欠切,念佛欠
佛,其中「六即佛」又夾雜了「專念一句彌陀」 一心。所以念佛法門,最重要的是深信、切願、
、「念佛念到豁破無明」等淨土的術語,但最後 力行。往生淨土之首要在信願,它是往生淨土的
則是導歸淨土法門:「是故修淨業者,須知六即 關鍵所在。真信,即是必須具有真實的信心。淨
之義,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六即條然不 業行者,必須具足三種真信:第一,要有信心,
紊,於是由淺入深,將來往生必登上品矣。諸上 我能成佛;第二,要相信我只是理體上、名稱上
善人,願各勉旃。」他把天台教觀運用於念佛法 的佛,尚未達到彌陀的究竟佛;第三,要相信我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