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9期
P. 37
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是我心內的佛。所以應 「信願持名」為宗,「名」指稱念「阿彌陀佛」
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才能往生西方淨 的名號。諦閑之《釋佛說阿彌陀經總題》是借用
土。淨土三資糧中,信願為先導,其中發願尤為 天台宗「六即佛」的觀念,來弘揚淨土法門,導
重要,是往生淨土的關鍵,又分三部分來說明: 歸「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一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二為發願的重要性; 綜觀《諦閑大師語錄》之淨土思想,具有
三為如何發願。一心持名念佛為生淨土之正行一 五項特色:其一,適應現代人的需要。諦閑的持
心念佛,即是持名念佛,又分為事一心、理一心 名念佛,具有普攝性與適機性,乃是因應時代的
二種。事一心,是指持名念佛,能專一其心、無 需求,是一種方便、簡易、圓頓的修行法門。其
間無雜、口耳記憶分明、行住坐臥中唯有佛名。 二,關心往生的利益。諦閑關心持名念佛的成
理一心,是指體究念佛,能念所念是一,即佛即 效,是否能「臨終往生淨土、臨終決定往生、臨
心,即心即佛的心佛不二。諦閑之一心,與蓮池 終上品上生」的問題。其三,站在持名念佛本位
比較雷同,但他更加著重於實修的過程、往生的 的立場。蓮池與諦閑的理一心,都強調體究念
利益,以及修行根機的普適性,所以更加強調與 佛,但蓮池是為了做為禪淨合一的理論依據,而
現代實踐的結合。 諦閑則是為了應機說法而使用,甚至還要破除念
諦閑在《語錄》中的念佛方法甚多,有四種 佛行者對「體究念佛」的執著。其四,關懷成佛
念佛法:觀想、觀像、稱名、實相,諦閑特別關 的問題。現代人念佛無法往生西方的病根,就在
注的是持名念佛,又分為事持理持念佛法、臨終 信欠真,願欠切,念佛欠一心。所以念佛法門,
十念法。事持又分為二種:一為執持四字宏名, 最重要的是深信、切願、力行。諦閑借用天台宗
字字句句分明、相續不斷;二為執持四字宏名, 「六即佛」的觀念,來弘揚淨土法門,經由持名
持至一心不亂。理持是由事持證入理持,即名實 念佛的六個階段,而達到自性彌陀的究竟成佛。
相念佛;理持能反觀體究審察,即名體究念佛。 其五,台淨的融合。諦閑將天台六即運用於念佛
諦閑對於事持、理持,更加關注往生的利益「臨 法門之台淨合流,可說是對於台淨的融攝。值得
終決定往生、臨終上品上生」的問題。臨終十念 現代人深思的是,過去數百年來中國漢傳佛教之
法,十六觀的最後一觀,為最下根業重惡人,臨 淨土法門,強調如何修行才能往生西方的問題。
終獄境現前之時,善友教令稱佛名號,即得往 換言之,即是注重「了生脫死」的問題。如此一
生。 來,修淨業之人,只注重念佛求生淨土,而忽略
念佛三昧法門,分為三種:念自佛、念他 了修行福德的部分。《佛說阿彌陀經》云:「不
佛、自他俱念佛,以念他佛最為穩當,即是介紹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有善根才
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如母 有機會聽聞佛法、聽聞教理,之後才能進一步修
憶子、如子憶母般,時時刻刻都在憶佛、念佛, 行。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
現前或當來,必定能見佛。 要持清淨戒、修布施行,要孝順父母、師長,還
諦閑在《語錄》中,有二篇「以六即來念 要精進念佛。所以,在人間應先修難行道之菩薩
佛」的文章,但其進路有所不同。首先,《開示 道,以及兼修易行道,再將一切功德迴向往生西
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土法門》一文,把天台教 方極樂世界。淨土大致可分為四類:人間淨土、
觀運用在念佛法門上,而以念佛法門來收攝天台 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彌陀淨土只是
教觀,最後導歸西方淨土,所以《開示上海世界 四種中的佛國淨土而已,所以我們應以更寬廣的
佛教居士林淨土法門》是闡述行歸彌陀的台淨之 視野來看待淨土觀,回歸菩薩行的難行能行,自
合流。其次,《釋佛說阿彌陀經總題》一文,是 利利他的本懷,將難行道與易行道互相結合,而
在五重玄義之「明宗」項下討論「六即佛」。明 達到念佛即是菩薩行(完)
宗,主要闡明一經之宗趣,《佛說阿彌陀經》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