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74期
P. 7

人才。今日佛教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
                                                                       未來佛教的生存與發展。」

                                                                           亙古以來,佛陀說法,目的是以
                                                                       其言教,導引眾生離苦得樂、轉迷為
                                                                       悟。佛陀是導師,弟子是學生,經典是

                                                                       教材,目的是解脫自在。而二者之中,
                                                                       僧才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基礎。因而,每
                                                                       一座寺院都應當是一所學校;而每一個
                                                                       出家人都應當是一位老師。佛教教育必
                                                                       須立足於根本,然後才能有方便。佛教

                                                                       教育一定要堅持根本,即出離心,正知
                                                                       見,菩提心。衹有在這個前提下,人們
                                                                       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諸惡莫做,眾善

                                                                       奉行,佛教教育才能被世人接受,佛教
                                                                       才能良性發展。佛教教育需要通達真
                                                                       諦,而這種通達是在世俗諦上進行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由此,佛學院的應運而生,是佛法智慧

                                                                       的延續,能夠開啟眾生的智慧。佛學院
                                                                       既能培育更多僧才,也能利益廣大眾
                                                                       生。

                                                                           談到此,達義大和尚眼睛明亮有
                                                                       神,他說:「培養現代佛教弘法人才的
                                                                       對象,首先應突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其
                                                                       對象不應僅限於僧尼,而應同時考慮到
                                                                       培養在家居士或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佛學

                                                                       愛好者。只要有志於從事宣揚佛法,推
                                                                       動佛教教理者,均應歡迎參加。現前佛
                                                                       教教育制度的叢林式和學院式教育,雖

                                                                       然培養不少弘法人才,但隨著當今社會
                                                                       文化的多元化,複雜化,僅靠這兩種教
                                                                       育制度來培養弘法人才,遠遠不足以滿
                                                                       足佛教事業各方面發展的需求。如果想
                                                                       要將佛法弘揚於世界,並能穩固發展,



                                                                                                                   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