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禅的智慧降服烦恼

 

发布: 2016-01-09 00:46:15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佛教称人为有情众生,在人生的旅程当中,也时刻依情爱而生活。古人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净,不生极乐”,所以我们的生活与感情是离不开的。

 

  人生是有着许多情爱的因缘,在生命中除了有父母、眷属、子女、兄弟、姊妹的亲情以及朋友同侪之间的友情外,更有同胞情、国家爱,甚至对喜爱的花卉树木、心爱的宠物,或者有不少人对收藏珍品都有着一分浓厚的感情。

 

  毫无疑问,人是感情的动物,人的普遍心态总是喜欢获得别人的同情,也渴望被人尊重和敬爱。但一般人如果在感情生活上,遇到有关“爱的对象、爱的观念以及爱的方法”选择处理不适当,往往因而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严重问题。由于这些因缘,在世俗人生当中,常会花不少的时间去为情感的烦恼而痛苦!以致不能休、不能眠、不能吃,浮沉在苦海里,不能逃脱,情绪波动困扰,使得身心不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情感问题呢?习禅对治人生问题的方法,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烦恼不同对治的方法也不一样。在修持过程当中,要修戒、修定、修慧,才能自利利他,悲智双运。佛教习禅能够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效果,让我们获得一个解脱自在的生活。

 


 

烦恼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情感问题常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呢?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生活中的情与爱,凡是自私自利或属于占有执着的爱,就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感情太丰富,往往太热情,感情不专一,由于滥用感情,朝三暮四,没有定力来控制自己的感情,也是招致痛苦的根源。假如你是一位与好朋友正在谈恋爱的青年人,偶然遇上了一位令你更喜欢的异性,便动起爱慕的念头,刻意想进一步地追求,发展男女的爱情。本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这份感情只是单方面太爱对方的执着,有了这个执着的话,便会重视对方的反应。虽然你很爱他,但他并不爱你,反而表现出不喜欢你,令你难堪,悲痛欲绝,感情太浓或是选择爱的对象不当时,定会自招苦恼。

 

  相反地,如果我们是一个感情淡薄、对人冷冰冰的,而又是很自私的人,好像常表示不在乎别人,对周围每一个人都觉得很讨厌;对需要帮助或需要关怀的人,表示漠不关心,也不愿意随缘伸出同情之手,去关心遇到困境的人;更谈不上乐善好施,响应支持慈善公益了。这样心胸狭窄而又没有善缘的人生,定会不快乐而感到非常之孤独寂寞。

 


 

降伏烦恼的对治方法

 


 

  佛教把心中的烦恼形容为热恼,热恼的意思是心里有困扰想不开,然后火气很大,就好像关闭在一个很热的密室里,很不舒服,有透不过气的感觉。

 

  禅在我们的人生中起了一个调和作用,如果通过修禅习定,般若观照生起了的时候,对人、事、物的看法便不同了。你本来很讨厌这个人,但当下你的心与佛心无异,有慈悲心去怜惜本来令你讨厌的人,他虽然有多“坏”,但认同他也有佛性,他又是我的丈夫(太太、亲人、朋友等等)。若我不同情他、爱护他,谁来照顾他呢?就在这一念之间的醒觉,那么你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心开意解了,这就是习禅观照的对治良方。

 

  修“不净观”对治贪欲。当在打坐时,心不断地在打妄想,思量如何在两个心爱的人当中,选择哪一个时,修“不净观”对治贪欲。在习禅时,头脑保持清醒,如果你挑选的爱人是个英俊男士,你便去观想他在30年、50年或80年后,慢慢的老化,开始生病,然后死亡,过了若干年后,变成白骨一堆。在你观想尸体的腐烂过程当中而生起一种害怕和厌恶的心情,这是对治男女贪欲而引起烦恼的方法。

 

  修“慈悲观”对治瞋恚。有时候在打坐时,当那个最讨厌的人老是在你面前出现,令你心情烦躁,这个时候,你要修“慈悲观”,对那个讨厌的人要有慈悲心,凡事不与他计较,心量要广大去容纳他。当他需要帮助时,我便助他一臂之力。一念之间的转变,心便当下慢慢地柔软下来,便接受他,不再成为是自己讨厌的人了。

 


 

般若智慧能净化凡情

 


 

  如果我们常常习禅,般若观照的工夫,能够帮助我们平衡处理感情上的偏差,我们才不至于走上两个极端。因为感情太偏重或者感情太冷淡的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如法的。佛陀的教诲取之于“中道”,以“中道”的般若智慧来净化我们的感情,这样,对感情既不执着,并且在用情的深浅程度方面,更要随缘作取舍。

 

  由此可见,世间的忧悲苦恼,大多数是由于人际关系交往的不协调所造成的。因此,凡事都要应用合乎佛教“中道”法则的理念去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实践“中道”是需要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唯有透过禅定的修习,在观照当中觉悟到人、我、物之间是彼此相依相辅、互利互生;同时感悟到缘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以及人我微妙关系更是众缘和合的成果,在这清明宁静的当下,般若智慧才能启迪出来。这个时候,便能从自私自利的小我观念中解脱出来,以无我的精神去关心一切人、爱护一切物,如同爱护自己一样。

 


 

以慈悲喜舍的精神来升华感情

 


 

  为什么我们要无条件地去关怀别人,去帮助自己不认识的人呢?因为佛教一向提倡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及“人溺已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博爱精神。慈悲是无偏无私的,对他人以关怀和拔苦予乐。佛教认为世上无论是善人或者是恶人皆有佛性,因此每人都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心,会对有困难的人都给予关怀与帮助。就像近期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伤亡惨重,很多人无家可归,在多伦多不论是中国侨胞或本土各族裔社会人士起大悲心,都大力支持捐款赈灾,真是令人非常感动,这也表现出爱心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