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正道

 

发布: 2018-11-17 15:03:54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佛陀首先指出了八种恪守中道的修行方法

 


 

  释迦牟尼佛随即向憍陈如等五人开示了佛教的八正道和四圣谛。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首先,针对憍陈如等五人的苦修方式,佛陀告诉他们,苦修是永远都无法获得无上菩提的。对所有众生而言,如果肉体受苦,心就会很恼乱。相反,如果追求身心享乐,就会产生爱着等执着烦恼。所以说偏于苦或乐的修行,都不能成就根本的大道,要恪守中道的原则,并且要依靠八种正道来修学。这所谓的八正道就是:

 

  1.正见(正确的见解)

 

  2.正思惟(纯真的思想)

 

  3.正语(净善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工作)

 

  5.正命(合理的经济)

 

  6.正精进(积极的精神)

 

  7.正念(真理的信仰)

 

  8.正定(禅定的生活)

 

  接着,佛陀向他们强调说,自己就是根据这中道的法则修习,从而获得无上的智慧,彻底断除了生老病死的人生烦恼。

 


 

佛陀在宣说八正道的基础上演说了四圣谛

 


 

  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陀说出了通达究竟真理的修行方法,心里一下子光明起来,目不转睛地倾听着。佛陀见到他们明白了中道的道理以后,趁机继续讲述了更为奥秘的道理。那就是四圣谛,“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即般若智慧),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佛陀对憍陈如等五人说的四圣谛法门,把它演绎开来就是整个佛教的教义。

 


 

佛陀从此建立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陀开示的奥妙佛法以后,通过深深地思维,了悟了其中的道理,随即他们请求跟随佛陀出家成为弟子。佛陀很高兴地为他们剃度出家,成为正式的比丘。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结果是建立了完整的佛教体系,也就是佛法僧三宝具足。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就是四圣谛,僧就是憍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摩男俱利、十方迦叶等五位比丘僧。从此这几位弘法比丘就随侍佛陀,做着自利利人的工作。

 


 

佛陀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教育家

 


 

  佛陀的教化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是根据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法。因此,在佛法中就有了方便说和究竟说之分。方便说就是对于一些根器不高的众生,无法向他们直接讲述真实的道理,因为这些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高深的道理,反而会增加烦恼,所以佛陀会借用权巧方便的方式引导这些众生。所谓的究竟说,就是对那些悟性高的人,直接开示高深的道理。譬如在《金刚经》中,佛陀向长老须菩提就直接开示了万法皆空的妙理。不过严格地讲,佛陀所宣扬的法都是方便说,因为真正的宇宙真理只能证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此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这里,佛陀将形成语言文字的佛法比喻为渡河的木筏,因为法不可说,凡有所说,皆如帮助他人渡河的木筏,筏仅仅是渡人之工具,人如果已经渡河,木筏就应当舍弃。

 

  说佛陀是一位超级老师的原因是:他的学生从小学生一直到博士都有。对于小学生,佛陀循循善诱,用桔子苹果和糖果来教育这些孩子。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佛陀就会直接讲述各种的定理、道理。而对于那些博士生,佛陀则会向他们开示下一步的方向,在必要时给予指导,让他们自己去证悟和发现。所以说佛陀的教化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而施以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