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悟道的启迪

 

发布: 2018-11-03 13:28:18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佛陀还观察了一步步断除烦恼之障的十二种因缘:如果消灭无明,行也就跟着消灭;行消灭,心识也就消灭;心识消灭,名色也就消灭;名色消灭,六入也就消灭;六入消灭,接触也就消灭;接触消灭,感受也就消灭;感受消灭,爱欲也就消灭;爱欲消灭,四取也就消灭;四取消灭,有业也就消灭;有业消灭,生也就消灭;生消灭,衰老和死亡,忧愁悲伤苦痛懊恼等等情绪也就都消灭。像这样从逆、顺次序观察十二种因缘,到最后就破灭了无明之境。光明之相出现之时,悉达多便获得了智慧之光,并且已经断绝烦恼之障,而成就了一切种智。

 


 

悉达多由凡转圣成为佛陀的缘由

 


 

  就在相当于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凌晨时分,忽然一颗明星出现在天际,清清朗朗,照耀天庭,悉达多触景会心,刹那之间豁然大彻大悟。这时,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已经证到生死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在此之前的四十九天悟道过程中,佛陀经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极端考验。当他正要摆脱一切人间的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加旺盛起来。那些迷恋的情爱、生存和悦乐的渴望与回忆,必须要用坚定的信念与之抗衡。那些东西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根源,但也都是苦难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将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便会猛烈地在心中浮现出来,荣誉、名声、权力、财富、爱情、家庭生活的乐趣,以及来自周遭的宠爱等等,一切的喜乐和欢悦的诱惑之相,全部涌现在眼前,使他感到困惑。然而,悉达多以其坚忍不懈的精神,奋勇精进的禅定之力,终于在大智慧的观照决断之下,降服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魔障,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克服了自身的障碍,从而登上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他由此而悟彻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立地成佛,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位,成为天上天下三界独尊的天人之师。悉达多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又因为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又称佛。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其为世尊。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图等,都只是 Buddha 不同的音译而已。从意译的角度,则佛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重意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于人,有如世间普通人觉知哪些东西为害而能趋避一般,所以名为觉察,这叫做一切智;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就像睡梦之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这叫做一切种智。自己觉悟,又能使他人觉悟的圆满智慧,无量功德,这才称作佛。悉达多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成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

 


 

佛陀悟道对现代人生启迪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个人的快乐,而是为众生寻求一个彻底解决人生烦恼的方法。他从喜马拉雅山脚下云游到摩揭陀国,两次拜师,依然无法突破思考的瓶颈,六年的苦修又使他形容枯槁。据说正在惶惑中,尼连禅河对面飘来了民谣小调:“琴弦太紧难成调,琴弦太松不成音,不紧不松声动人”。这种民谣小调看似平常普通,但它给释迦牟尼以很大启发,他从琴弦松紧对琴声的影响中,悟出了只有离开苦乐两极,才能让心灵在平和中思考。于是他到尼连禅河沐浴,洗去一身泥垢,但虚弱的身体让他难以行走。这时候一位牧女恰好路过,供养他乳糜恢复体力。之后,释迦牟尼便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菩提树下静思,发誓若不能大彻大悟,终生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经过四十八天,直到第四十九天,智慧之光如一束激光闪耀在他的脑海里,启动了一种让他清明澄澈的思考方式,心灵穿过各种烦恼迷雾,如一轮明月高挂空中。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于是成了觉悟者——佛陀。因此,佛陀悟道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是为了使众生的根基和机缘得到成熟、人人成佛的过程。

 


 

结语

 


 

  佛陀成道的日期正好时逢中国农历腊月初八,加上牧女在尼连禅河畔向佛陀供养乳粥,才使他有气力走到一棵菩提树下,证得诸苦尽灭的真理。所以,中国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的饮食习俗,俗称“腊八节”。然而,我们在品尝“腊八粥”的时候,并不是为了一种口腹之欲,而是为了纪念佛陀发现了伟大的真理,他将以此来开示众生的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