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缘(上)

 

发布: 2018-09-29 20:02:17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佛教的四圣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而佛陀的出家,即是从对“苦谛”的思维观察而发生的。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第2卷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锦衣玉食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正像《三宝歌》中所云:“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这就是说,佛陀的出家修行绝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潇洒,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轻浮,而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反观生命的本质,认识人生诸苦的本质,从而让在六道轮回、痛苦不堪的一切众生彻底认识苦谛的真理,方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悉达多太子厌倦王族生活的原因

 


 

  在王宫中成长的生活是快乐而丰富的,然而悉达多太子对于这种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日子,渐渐地感到厌烦起来。生活是平静的,内心却不因平静的生活而变成一潭死水。相反,在这样平静的生活中,太子丰富的思维使其心灵渐渐变得充满了苦闷、矛盾,因而要想从这种平静的气氛脱离开来,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一回,净饭王亲自带领太子和身边的大臣一起巡查国界,巡查完毕之后,他们一行并没有直接回王宫,而是继续观看风景,游览山川秀色。他们行走了半天,这时,大家都有些疲倦,于是都停下来,坐在树下休息,同时一边观看农民在田间劳动。太子独自一人跑到另一片树林中去,他看到了一个悲惨的情景:一条虫子从树上掉下来,正好落在太子脚下,虫子并没有摔死,而是在地上打着滚,吃力地想爬起来。正当那条虫子即将要挣扎起来的时候,突然一只不知名的鸟从天上飞下来,啄死那条虫子,并衔起它,迅即向天上飞了回去。太子看了这一幕情景,一种恻隐之心顿即从心中生起。太子当即想道:众生可悯,互相吞食;慈悲世界,不应有此。有什么办法能够脱离这种互相吞食、充满凶残与罪恶的世界呢?太子坐在树荫下,让日光照晒着,为这个问题一时陷入了沉思。休息了一会,净饭王远远地看到太子端坐在树下,像打坐一样,陷入深沉的思索中,于是好奇地走过来,握住太子的手问道:“你为什么要独自一个人坐在这里呢?”太子回答说:“我看到众生互相吞食,心里十分伤感。”净饭王听了,顿时感到又担心又害怕。净饭王生怕太子兴起出家的念头,而应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于是想道,是该到为太子婚聘了,只要给太子找到一位美丽的妻子,使他的心意常觉悦乐,而于世间常生留恋,那么就会拴住太子这颗游移的心了。

 

  净饭王想用婚姻家庭来拴住太子的心。就在太子十七岁那年,净饭王将各位大臣召集到王宫开会,决定将摩诃那摩的女儿许配给太子。摩诃那摩是一位释迦种姓的婆罗门,他的这位女儿才貌双全,气度非凡。太子成婚后,夫妻恩爱异常,婚姻美满幸福。但是太子每当夜幕降临,即单独静坐,屏绝人事,身在人间,但不起世俗之念,不生欲界之心。净饭王见到太子成婚已有很长时间,却不见太子妃有怀孕的消息,因此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净饭王又为太子迎娶了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这位公主也是才貌无双,品性贤良。婚后一年,耶输陀罗公主就为太子生下了一位聪明漂亮的儿子,名叫罗睺罗。净饭王以为这下足可安心,他以为太子有了自己的儿子,就应该像我爱他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因而不再去想出家的事了。从表面上看,悉达多太子似乎被娇妻美眷拴住了心。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太子心中的秘密,没有人知晓。

 


 

悉达多太子不接受五欲之乐的原因

 


 

  转眼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宫中生活虽然舒适、奢华、极具享受,但太子越来越觉得乏味与压抑,所以他更愿意在幽静的花园内散步或是在树下沉思。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笼中的小鸟,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于是向父王请求去野外走一走。净饭王想,可能是太子在宫中待得太闷了,想去郊外放松放松,所以一口答应,净饭王特地安排人将太子所经道路都打扫干干净净,将郊外园林也修治一新。一切布置妥善,悉达多太子在随从的陪同下,离开了王宫,走进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