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六)

 

发布: 2016-11-27 15:39:11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佛陀寻找正道的历程是很十分艰辛的。对我们常人凡夫来说,已经十分幸运,我们有佛法。但由于积习和业力,实践起来很难,需要我们一心修行。

 

  当初佛陀庄严发下誓愿道:「我要坐在这棵树下。如果不能解脱生死,进入涅盘,就再也不离开这里。如果不能达成正确的觉悟,我就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说罢,佛陀就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进入禅定的境界中。当时,佛陀即将到达智慧的彼岸了,诸天梵神都为之欣喜无比,他们默默地同时祈祷着佛陀尽快摆脱轮回的困惑,达成至高无上的大道。然而,这一切使天魔玛拉感到不安与恐惧,派了许多魔军魔女来干扰佛陀。

 

  《释迦牟尼佛传》中有关魔女的故事寓意十分深远。比如传记中说天魔手下有四位欲界魔女,第一位名叫欲妃(情欲之女) ,第二位名叫悦彼(取悦他人) ,第三位名叫快观(就是相貌美丽、悦人眼目) ,第四位名叫见从(就是柔婉顺从)。她们美艳无伦,一抬手、一驻足就能使世上所有男子都为之意乱情迷,魂不守舍。只要略施手段,就足以使世上非常坚强的能忍受各种诱惑的修道者陷入迷惘之境。再看佛陀是如何做的呢?书中记载:佛陀并不为之所动,他以坚决的声音回答说:「你们过去修了一些福业,因此今生得成天身,形体虽然端好,但心志不正,不过是一个皮囊盛着一堆臭秽罢了,你们又到这里来做什么呢?赶紧走开,我不需要你们。」佛陀话音刚落,突然那些魔女们都一个个化成龙钟老态的老女人模样,她们再也不能回复到青春貌美的形态,魔女见此形状,于是都只好灰溜溜地返回魔宫。这些魔女其实就是我们的贪婪各种美色的心,累世累劫我执与业力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主要有「贪、嗔、痴」三毒之苦。而对异性的喜好,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贪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贪着呢?因为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欲,让我们开心,美貌可以使我们赏心悦目,柔婉顺从使我们感到身心快乐。这些对于解脱来说就是魔,魔从哪里来呢?就从我们的心来。那么如何对治这种贪欲呢?看看佛陀的办法,那就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对治这种贪欲。其实佛陀将这些美丽的女子观照成鹤发鸡皮的老人,就是佛教中的「不净观」和「白骨观」的方法。所以可以看到,这些故事后面其实都蕴含着非常深的佛法,我们不能只是当作故事来读。

 

  佛陀最后为了证悟到无上的正等正觉,克服了重重的魔关。以大慈大悲的心力,在二月七日那天夜里降伏天魔,神志清清湛湛,一片光明,照彻灵台。这时,他已经深入禅定的境界中,到达无想无念的境地。然而,他仍在思索着世界一切真实的意义,他要知道这个世界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他要知道过去的因,也要知道将来的果。在甚深禅定的境界中,他看到了六道中种种众生的情况,对前世今生以及未来,一切的因果了然分明。

 

  佛陀进而观照众生的本性,它们究竟为了什么缘故而有衰老和死亡呢?在甚深的禅定境界中他知道衰老和死亡是以生作为根本的,如果离开生,也就不会有衰老和死亡。而且这个生不是从天而生,也不从自身而生,它不是无缘无故而生,而是从因缘而生。因依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有业(指决定来世所得果报的思想行为的总和)而生。

 

  佛陀又观察三种有业从什么地方而生,他马上知道三种有业从四取而生。「取」是追求执着之意;「四取」为四种追求,即:

 

  一、欲取: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妙境的追求;

 

  二、见取:对各种非佛教的世俗观点的追求;

 

  三、戒禁取:即执着于各种非佛教的戒律;

 

  四、我语取:即执着于我的偏见。

 

  这四取从爱欲而生,爱欲从感受而生,感受从接触而生,接触从从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的总称)而生,六入从名色(名色,为身心的统称。受、想、行、识这四蕴为心法,称名;色蕴为可视知的形象,为色,主要指形体而言)而生,名色从心识而生,心识从行(一切精神现象及物质现象的生灭以及变化活动,称作行) 而生,行从无明(愚痴为无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