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湛山精进佛七第四天

 

发布: 2018-01-01 18:34:06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明天是2018年了,我们这一次佛七和讲《普贤行愿品》是跨越年份的一次修行法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教讲,时间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叫无始无终。但是我们人的生死,有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人出生到长大,到年纪慢慢地老了,到最后离开这个世间,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那我们这个世界呢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有生住异灭,所以我们的身心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怎样把心安顿在一个不生不灭的当下,这就要修行。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虚妄分别心,凡夫的心,生 灭的心,是非的心。通过念佛以后,把这妄念去除掉,把凡人的俗见、世间的观念去除掉,证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有的佛性。这样的话,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们就不受无常的约束,我们像佛一样。

 



 

  • Default
  •  



     

      佛的另外一个别号叫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呢?如者,如如不动;来者;应众生的因缘而来。到了如来这个境界以后,他的法性、他的自心是如如不动的,他又要度化众生,所以他示现到不同的地方。他就不受生死、轮回、无常的约束。但是我们凡人还没有证悟到佛性,还没有证悟到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我们是受生灭的约束,受无常的约束。

     

      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啊,要学会放下,在2017年你所遇到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顺境、逆境,你都要放下。好的,你要放下,不好的,你也要放下。开心的,要放下,不开心的,也要放下。过去一年,所有全部都放下,然后用我们的清净心来迎接新的一年,从头开始。以前做的不开心的、不如意的、烦恼的,让它过去,我们从2018年1月1号开始,重新再来。我们希望通过修学佛法以后,让我们有智慧来面对新的一年的挑战。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啊?未来的365天不容易啊。今天晚上要好好地睡好觉,然后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要去面对它,不管未来的一年是什么样,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要学会去面对。顺的叫顺增上缘,如果新的一年有逆境现前,怎么办呢,也是一种增上缘,叫逆增上缘。佛教里面讲只要你是一个觉悟的人,心里面清净的,不管什么样的境界来都不会打败你。真的打败你的,不是外在的,而是你的自心。

     



     

  • Default
  •  



     

      我们在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心想事成。你想要做什么,随心所愿。但是如果没办法随心所愿,遇到逆境怎么办呢?这个就考验你的修行,要把它转化成逆增上缘。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人呢,烦恼就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当你修行到一定的境界以后,心清净了,烦恼其实就是菩提。

     

      就像乐渡长老讲的,烦恼就是菩提的肥料,你要证到菩提,没有烦恼作肥料,你这个菩提就没办法成就啊。也就是说,你想要成佛,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娑婆世界,要去挑战,要去磨练,你才能够成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什么东西你都不做,不做也有问题,睡在家里面,家里房子倒塌也有问题,还有地震和很多灾难。我们做任何事情,从佛教徒来讲呢,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要敢于承担。希望大家准备好,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各方面都做地很好。

     



     

  • Default
  •  



     

      六、本经具体内容

     

      (六)请转法轮

     

      1.转法轮

     

      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

     

      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做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2.释迦牟尼佛转法轮

     

      《转法轮经》中,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称为三转法轮,又称三转四谛。四谛法讲三次,这三次里面的含义不一样。

     

      《解深密经》将释迦牟尼说法,分为三个阶段:

     

      初转法轮,转阿含经等四谛法轮;

     

      二转法轮,转般若经等一切法空法轮;

     

      三转法轮,为瑜伽行教了义经法轮。

     

      释迦牟尼佛最初转法轮,是转什么法轮呢?就是四谛法,叫四圣谛。大家记不记得四圣谛?苦,集,灭,道。大家要把它记起来。

     

      苦集灭道里面是双重因果。苦集,是世间的因果。我们世间的凡人,为什么有好多的烦恼、痛苦、迷惑、想不开、怨、累,就是因为执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我们执著,我们不能证到佛的果位。所以我们在凡夫的这个阶段。因为有执著,对人的执著,对事情的执著,对物的执著,所以你有烦恼。

     



     

  • Default
  •  



     

      但是这里的执著大家要听清楚哦,佛教不是叫你做事不认真啊,不要觉得师父教我说人不要执著,对事情也是马马虎虎就行了,你回到公司去你老板给炒鱿鱼了。执著跟我们认真做事这是两回事。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守时,我们要认真,我们要努力,要勤奋,要诚信。佛教里面讲的执著是什么呢?就是执著烦恼。就是你有时候你想不开,你自己从内心里头迷惑,本来人家打电话来,常常来关心你、来照顾你,你心里面怀疑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企图啊,有什么目的啊。有时候就会疑东疑西、疑神疑鬼,这个就是一种心里面没有光明,没有智慧。包括对人、对事、对物想不开,常常就是一种负面的想法,然后自己招来一种烦恼。所以佛教教你说不要去执著,就是不要执著烦恼。所以我们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把这个认真重视跟执著烦恼分开来。

     

      四圣谛里面苦谛是世间的果,集谛是世间的因。苦集灭道,灭就是去除烦恼,到了寂静为灭,就是你没有烦恼,功德圆满,是一种果位。佛的弟子学了四圣谛,五弟子修四圣谛得到阿罗汉果位。

     

      那么他怎么样得到这个果位呢?要修什么?要修道。修什么道呢?就要修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修八正道然后远离烦恼,得到阿罗汉果。这个是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法里面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

     



     

  • Default
  •  



     

      (1)苦谛

     

      苦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谛是真实不虚。在座各位有没有烦恼痛苦啊?只是多多少少、程度不一样。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苦。有钱有有钱的苦,没有钱有没有钱的苦。每个人都有苦。从佛教讲,世间有情皆有苦,有漏皆苦。

     

      为什么叫有漏就有苦呢?我们凡世间的人做什么事情呢,他的动机都不能达到佛菩萨那样纯,所以还是有烦恼的、有漏的。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希望说我帮助你这个人很有潜力啊,我现在帮助他,等他发大财以后、成就以后,会来帮助我。你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有漏的。当有一天他忘了,他没有帮助你的话,你心里面就生气了,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就是凡人行的布施。

     

      佛菩萨行的布施是三轮体空。(注:佛经对无缘殊胜的要求是,在不离空性境界的同时,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时候,应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为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轮清净,或称三轮体空。)我帮他,我觉得那个时候需要帮他我就帮他,帮了以后就忘了。回报不回报是他的事情,跟我没关系。这就无漏。(注: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我们世间的人,做的事情都是有漏,所以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啊。

     

      人生有好多苦,佛教把它归纳起来,有八种苦。大家好好听,看你这八种苦里面有多少种苦,和你有关系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苦,生下来的时候,小孩子很苦。老苦,你们好多人还是很年轻,还没有感觉到老。性空长老今年九十四岁,常常给我讲,我说师父啊,你身体怎么样,他说,跟你讲你也不懂,你到九十岁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众笑)你们现在还没有老,也没有感觉。

     

      病苦,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大病小病感冒都有。有的人牙齿一痛起来的话恨不得把牙齿全部拔掉,有的一气把它拔掉以后,等到牙齿好了,后悔了。这说明大家病苦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病苦,都有大病小病。但是最奇怪的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说他业障深重的,他一身都是病,这个病好了以后就另外一个病,有一次半夜三更一点多有一个居士打电话给我,他说师父,我全身都是病。我说你病了一点多你还打电话给我?他说,病地受不了,这个病治好以后,另外一个病又来了,病地苦得不得了。(众笑)这个是业障病。有的人福报好的,也有病,但是都是轻的病,也不常常生病。

     

      我们上一次讲过说,人者有病,有三种不同的病,一个是四大不调病,就是外面天气很冷,你穿的衣服少了,到外面受感冒了。那你这个时候要去看谁呢?要看家庭医生。你看我也没有用。你说感冒了,感冒了你找我有什么用呢?要看家庭医生。第二种呢就是魔病。你到外面去不小心撞魔了,魔附身,那你这个时候到寺庙里面来,来这边诵经念佛,请法师加持,把魔超度了,就没事了。那么第三种病呢,叫业障病,业障病是最不好治的。这是你多生多世你造的种种恶业,到你这辈子来受报了,所以你的病很多。这个你找我们也没有用,找法师也没用,你要靠你自己了。你要自己诵经,自己念佛,要从根本里面去转换你这个业,去消除你这个业。所以佛教里面讲病有四大不调病,有魔病,还有业障病。

     



     

  • Default
  •  



     

      第四种苦,我相信你们也不知道,死。我们还没有死,大家都不知道死是怎么样。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有神通,他知道,人在临死的时候是最痛苦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在临死的时候,好多冤亲债主来找你,来讨债,以前欠的,他都来找你。这个时候你心里面很烦,再加上你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你不知道,还有呢,你死的时候,你放不下你的金银财宝,你的家、你的家人。

     

      所以一般在临终的时候呢是很痛苦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当我们在没有死的这一天,我们要准备,我们知道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会死的,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先准备好。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念阿弥陀佛,到有一天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我就要放下,我不要去想它,然后呢,专心念阿弥陀佛,别的地方不要去,不要走错地方啊,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每一个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定要把握住,不然的话你跑到别的地方,就跑错地方了。所以这个死呢也是一种很痛苦的。

     

      另外一种是爱别离苦,就是你爱的人偏偏要跟你分开,你看像有的人和父母分开、有的和夫妻分开、和家人分开,为了学业、为了工作、为了某种原因,离开了,这叫爱别离苦。

     

      还有另外一种苦,我相信有的没有、有的有,这是什么苦呢?怨憎会苦。你讨厌这个人,这个人就在你的公司里面同一个department,每天都见面,你越讨厌他,他越和你在一起,你在家里面,你越讨厌这个人,这个人天天跟你在一起。怨憎会苦。这是佛告诉我们的。

     

      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

     

      还有一种五蕴炽盛苦,就是我们的人是由身心组成这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的这个“我”,也就是说我们身体是由物质跟精神、肉体跟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这种是一个假合,一个组合体,难免它会有聚有散,会有好多的痛苦。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人生有好多好多苦,说不尽,但是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这八种苦。

     

      我们知道人到这个世间上是很不容易的,苦比快乐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娑婆世界。

     



     

  • Default
  •  



     

      (2)集谛

     

      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集起苦因,人的苦难来自执着,所以流转生死、永无宁日。

     

      我们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会苦,就是因为造了不善业。人的苦难来自妄想执著。本来好好在这边念佛,但是你心里面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所以有时候人呢太过于担心,也不对。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怕的是两种,一种就是妄想,一种就是昏沉。有的坐在这边,就在低头了,低头思故乡,睡觉了。一坐下念佛了,他就……人家在那边在念佛,一静坐念佛他就睡觉了,这个也是一种魔病。另外一种是散乱,散乱你在心里面胡思乱想,想东想西,你本来是在念佛堂里面,你想着念佛堂外面的事情,想到别的就会跑神了,这个也是,你没办法专注。这也是一种苦恼。因为我们人没办法控制自己,没办法约束自己,没办法把心安定下来,所以你有好多烦恼。

     

      因此,我们没有智慧,你心里面迷惑了,无明就现前了,你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做的事情就是烦恼的事情,就是有漏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流转在生死里面,永无宁日。弘一大师在《三宝歌》里面讲,三界像火宅一样,是不安宁的。(注: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我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记住,这个是一个不安宁的世界。这就是世间的因果,世间有八苦,因为我们的执著妄想。

     

      (3)灭谛

     

      出世间的因果,我们讲出世间的果,就是灭谛。灭谛: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这就是“灭谛”。

     

      贪就是贪得无厌,我们一个人本来没有,你想去得到它,得来以后想得多一点,然后就没完没了了。这个贪心是没有止境的。他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拿了一块饼给你吃,高兴得不得了,感谢感谢,太感谢了,我正肚子饿了,你给送一个饼,我很感谢你。当这个人第二次拿了两块饼给其他人吃,拿了一块饼给你吃的时候,你说,为什么给了一块?为什么给他两块?本来没有的,你得到了,你很欢喜,当第二次,他只给你一块不给你两块,你心里面就不舒服了,就是我们这个贪得无厌,就是我们人的贪心,是很厉害的。

     

      第二是嗔恨心。嗔恨心就是我们昨天讲的红眼病啊、嫉妒心啊、容易发脾气啊,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很正常的。我说“正常”是我们凡人的正常,到了佛就不“正常”了,佛菩萨就说你这个都是妄想,都是不好的。但是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发脾气、嫉妒心、红眼病,在我们凡人看起来好像很正常。但是这个从佛法里面来讲,这个是一种病态。

     

      痴就是愚痴,就是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你不明白因果,就是痴。我们众生内心里边有贪嗔痴。我们要去除贪嗔痴,去除烦恼。这就是灭谛。

     

      (4)道谛

     

      道谛:道谛是我们怎么样把贪嗔痴、把负能量清除掉,那我们就要修道。道谛是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积聚,乃至于灭坏的修行方法。必须要去修八正道,我们常常讲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道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很容易说,但是不容易做。因为我们要诸恶莫作,所有一切恶我们都不要去做,光不做恶还不够,还有众善奉行,止恶行善,这样才能够达到道谛的标准。你光说我坏的不去做,这个是消极。但是你要积极地去行善。所以八正道在修学佛法里面非常得重要。

     



     

  • Default
  •  



     

      八正道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昨天提到,我在此次佛七期间发了三个愿,其中的一个愿就是希望我们加拿大的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见。作为佛弟子,如果知见歪了或是外道的知见,是永远无法获得佛法的果位,也永远无法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之苦。所以,正见,正思维(思想)很重要,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去思考问题。正语,我们所讲的话没有离开三法印,都是佛法,都是正能量。此外,还有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统称为修行的八正道。佛弟子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三宝弟子,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按照释迦牟尼佛的道理去实践。

     

      佛教是一种教育,我们每一个人皈依三宝以后,都要接受佛法的教育,改正平时不好的观念和坏的习气,所以大家要常常读大乘经典,听法师开示,要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要求自己的言和行,就能成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大家回到家中,要让家里人感受道我们佛弟子身上的不同,要让他们感受到佛教教育的功德。修学佛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家人如果感受到我们身上的不同,就会自然而然的对佛教升起恭敬之心。所以,《金光明最胜王经》说:“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尚无限量,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刚才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最初说的法四谛法就是解释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说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一切大乘经典中,解释其中的一句或者一颂,它的功德都是无限量的,如果能请如来转大法轮,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读金刚经或者普贤行愿品,了解其中的意思,哪怕是一句,并且愿意和别人分享、解说,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何况说能请佛,菩萨,罗汉,善知识来转法论,讲经说法,功德非常大。请转法轮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没有请转法轮,诸佛不一定会主动说法。法是尊贵的,必须要迎请。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大彻大悟时,世尊觉得自己证悟的境界过于高深,即便对众生宣说,他们也无法了解,于是四十九天没有说法,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不可思议境界。经过梵天和帝释再三请求,世尊才应允转法轮,后来在鹿野苑等各地三转法轮,开显了八万四千微妙法门。 诸佛菩萨需说法,需众生来请求,佛菩萨才可以为我们说法。所以每次见到善知识,长老,法师我们要请他们转法轮,请他们开示。

     



     

  • Default
  •  



     

      4.讲解原文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这段是普贤菩萨要求我们对所有一切诸佛,他们成佛之后我们要请他们为我们说法,里面很多佛陀世界都有不可说的我们要以身口意业的种种方便去说法。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要见到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开始,要恭恭敬敬的合掌请法。并且常常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虽然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但我们劝众生转正法轮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不要因为辛苦、疲惫就不请诸佛和善知识讲法了,这是不对的。

     



     

  • Default
  •  



     

      (七)请佛住世

     

      1.请佛住世

     

      从佛经中来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包括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来度化我们,他度化差不多,缘尽他就会离开。所以佛陀还有别号叫做“如来”如者如如不动,来者应众生因缘而来。不请佛住世,佛就回去了,所以我们要请佛住世来度化我们。所以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世,是世界;住世,请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离开娑婆世界。希望佛可以常常给我讲经说法,我们很有幸得到佛法的传递,很多古典经文被译为中文,我们有幸研究佛法。

     

      在印度不注重历史,很多古典经文都被破坏掉了,所以会经常参照玄奘大师走过的地方,有时也通过国内的高僧大德去朝拜印度时记录笔记。如果我们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陀的教导,我们也不会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佛陀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众生讲经说法(转法轮),我们才能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后,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我们该如何止恶、行善,如何饶益众生,解脱烦恼,出离三界,证得涅槃,使我们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和快乐。只有听闻佛法,我们才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与西方社会的不同,在西方研究胎教而影响他的性格、习惯、品性等等,但在佛教中,研究的不只是从胎教而已,还包括他的生生世世,他的前生后世,所以这就是我们三生三世的因果关系。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所以在佛教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我们要请佛常住世,为我们讲经说法,也希望修佛人可以长住世间,让世界充满善爱。

     



     

  • Default
  •  



     

      2.讲解原文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你要幻想无量无边的佛,一切诸佛他的涅槃,不是像我们一样,受罪受够了就离开世间了。但佛是不一样但,虽然肉身不在了,但他的法身依然在世。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刹数的佛,到了该要入涅槃,现涅槃相的时候,我就要向这么多的佛,劝请常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请他们不要入涅槃。

     

      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经过很长的时间,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在世界上,为一切众生转法轮,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离苦得乐。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请佛住世的愿望,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

     



     

  • Default
  •  



     

      八、常随佛学

     

      大家一定把这四个字记好,我们是佛的弟子,佛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的跟随对象是佛,常随佛学。佛如何修,我们就如何学。按照佛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

     

      《普贤行愿品》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比如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方净土,不是被动地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更加主动的修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更要发愿建立一片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要有这个愿力,所以我们要向佛学习。其实拜佛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刚刚到寺院里拜佛,因为佛菩萨有加持力,可以佛光普照,但是永远的依靠佛菩萨来普照我们是不够的。我们知道佛菩萨有这种威德,那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庄严,这样我们也有威德,可以去帮助别人,要有这种心态。修学佛法,常随佛学,那才是真正的向佛学习。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真正意义。

     



     

  • Default
  •  



     

      学佛与佛学的区别?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以佛为我们的模范而学。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增长智慧,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证得涅槃,得大自在,这是我们学佛的方向,目标。而佛学是对佛教的学问、及学术研究。并没有任何信仰和实行。研究佛学的人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里的一些教授经常研读佛经,只是纯学术的讨论,而且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介绍佛经,并不是像我们读金刚经,真正的体悟到空的道理,或者观音菩萨的慈悲,或者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修行的方法。很多人研究佛经几十年,但只是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去除烦恼,了生脱死,开智慧等方面没有帮助。所以,佛学和学佛有根本的差别。湛山精舍开山宗长乐渡长老在美国时翻译过很多佛经,几十年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长老强调佛教在北美传播,语言是一种重要工具,所以他积极的将佛经从汉语翻译成英文,而且将佛经印刷与来自于全世界的有佛法需求的人结缘,经常拉着一辆车将印好的书送到邮局去。长老翻译的佛经很受北美人士的欢迎,因为长老所翻译的佛经和大学学者所翻译的佛经是不同的,大学学者翻译的经文知识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剖析,但是没办法把佛教的文化底蕴和修行境界翻译出来,乐渡长老作为出家人从实践的角度对佛经进行阐释,积累了丰硕的翻译成果。所以,学佛和佛学在境界上有很大的差异。

     

      学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误区的?我们要明白,佛法的学习要有修有证,通过闻思修来学习佛法。佛教经常讲,信讲行正,不能有种种妄想,比如说学几天佛法,就可以有神通。而是要不断修行,神通会自然而然产生,神通是不能求的。佛在世的时候,都不允许弟子随便显示神通的。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会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娑婆世界一个 “堪忍”的世界,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弥陀经》里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具体包括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命浊,五、众生浊。因为娑婆世界的苦,所以,大家要常随佛学,离苦得乐。

     

      普贤行愿品原文: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馀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

     

      为了尊重, 寻找人生真理,种种神通。佛陀因为重视佛法的缘故,不惜抛弃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所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 Default
  •  



     

      普贤行愿品原文: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因,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以上是指,我们要学佛的慈悲,佛成道以后到各个地方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所以我们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我们用普贤的十大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能成佛。

     

      佛和菩萨都是为度化众生而示现娑婆世界,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贤行愿品原文: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所以,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等等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普贤行愿品原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我们不要怕麻烦,贵在坚持。人生很短,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修学佛法,最终会有所成就的。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讲的都是诚实之语,没有妄言,按照佛的方法去做,依教奉行,对于我们的这一生,乃至未来都是有好处的。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