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精进禅七-达义师父开示5(文字)

 

发布: 2015-06-24 19:39:57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禅七第二天 2015年6月15日 (2)

 


 

  中国的佛教,啊,在汉朝的时候从印度传到中国。那么经过魏晋南北朝,大量的翻译佛经。到了这个隋唐的时候啊,这个佛教是最鼎盛。特别是六祖慧能大师开悟以后,他所传的这个佛法,非常的实用,简单、明了、直接。所以呢这个佛教啊从这个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啊,就把它普遍化、大众化。那么自从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啊,一花开五叶啊。通过他的大力弘扬这个禅法以后,那么分了好多的这个宗派来推广佛法。

 

  那么这个佛教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呢是以这个公案,特别是禅宗非常重视这个公案。就是祖师与祖师之间的一个对话,从这个对话里面去体悟佛法。那么到宋朝以后,这个禅师们呢就觉得这个公案,这个公案呢,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讲这个法。我们一般人呢没有办法从这个公案里面去得到佛法的妙意、得到开悟。所以呢从宋朝开始,那么禅堂里面呢开始用这个参话头来修行,来开悟。

 

  什么叫参话头呢?大家看到上面有几个字--参“念佛是谁”。因为在唐朝的时候、在宋朝的时候,好多人都在修念佛法门,那么这个叫“观机逗教”啊。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那么用这个念佛者是谁来参,念佛者是谁。为什么要参念佛者是谁呢?一般讲说念佛的是我啊,我在念佛啊,那么禅师们就问了,那么你在念佛呢,是你的口在念佛呢,还是你的心在念佛。如果你的口在念佛呢,那么睡觉的时候呢你为什么不念呢?那么如果是你的心在念佛的话呢,那你身体不在呀,那么你这个走了以后你还会念佛啊。当然这个是一种禅意啊,因为禅宗里面讲的是理(离)体,我们平常讲的是事相。啊,就是说我在念佛,通过信、愿、行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没有问题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无问自说(无物住所)的一个法门,无以质疑。那么禅宗它用另外一种方式方法来让你明心见性,让你开悟。所以呢借由你在念佛这种方法来启发你,所以它提出一个疑情叫“念佛者是谁”,让你去参。

 

  究竟这个念佛的人是谁呢?也就说呢你在打坐的时候你要起这个疑情来参。大家要注意啊,这个是起疑情来参,不是去想。大家听到没有,不是让你去找答案,去找念佛者是谁,谁在念佛,那你错了。啊,所以那个维那师父每一次我们在走圈子的时候。他就说:照顾好念头,或者是看话头。大家知道这个后面、上面写的字,你们听不懂普通话的, 可以看一下,照顾话头。

 

  什么叫照顾话头呢?什么叫话头? 首先要把这个话头这两个字要把它搞明白了。话头就是念佛者是谁,这是一句话。念佛者是谁,或者念佛是谁。那么在你没有起这个“念佛是谁”的这句话之前,你去参参这句话之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如果呢你等到念佛是谁以后呢,那么已经是这个话的尾了,所以要参“念佛是谁”之前面。大家知道,我们讲任何一句话。我们这句话出来以后呢,就有生有灭。所以我在念佛,那念完佛以后呢,你们也在念佛。或者是我在想一件事情,啊都是一种分别心。那么参话头的话之前的,这个是一个什么心呢?这个是一个平等心,不生不灭的心。所以呢在禅堂里面叫你去参,就是要让你找到不生不灭的心是什么。这个话以后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有起有落的,都是妄念。

 

  所以前两天不是讲吗,我引用《金刚经》里面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你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为什么是虚妄的呢?因为它没有永恒性,没有固定性,没有常一性,没有主宰性。所以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幻化不实的,所以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那么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什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呢?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没有离开这个虚妄之相。大家要听好,这句话很重要啊。诸法的实相,没有离开幻化的一切法。也就说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无为法没有离开这个有为法;无漏法也没有离开有漏法;涅槃没有离开这个生死;菩提也没有离开这个烦恼。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所以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见一切法,一切相,不起分别,叫诸相非相。看了一切法,你不执着一切法,这个就叫非相。诸相非相,就是悟到这个空性,即见如来。那么你就能够明心见性,见到你的本性,见到你本有的如来,本有的清净心,如来藏(赞),妙真如心。

 

  所以我们每天在这边啊打这个禅七,让你这个起这个疑情,参这个话头,目的呢就是要你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你生起念头之前的那个不生不灭的菩提心。不是让你去找念佛者是谁,不是让你去分别。如果你去想这个答案,究竟这念佛是谁,那么就是头上加头啊,那是大错特错。啊,所以呢维那师父看到我们走圈子的时候呢,“提起念头,看话头,照顾你的话头。”还有最后叫你说“起~~~”,起什么啊?起疑情。啊,念佛者是谁,起这个疑情。为什么要这样起一个疑情啊?在这个禅宗里面,叫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啊。你不疑的话呢,你就悟不了。所以这个疑情是你从心里面,去感觉到这个疑情,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要提这个问题去找这个答案。去想东想西这个想,这个疑是不对的。所以在七天里面呢,我们就是一个修行方法,参念佛是谁,还有参话头。这个讲的“念佛是谁”之前这句话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还有呢,参父母未生你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还有另外呢参这个“狗子有没有佛性”,还有另外呢就是说,有时会参这个“祖师的西来意是什么”,它叫你起一个疑情。起这个疑情以后呢,让你去参,去悟。这个就是禅堂里面的特色。

 

  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证到诸法的实相,明心见性。那么这个方法很多,不仅仅是在禅堂里面参这个话头可以成佛,我们呢,可以通过这个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可以悟到诸法实相。我们可以通过修持这个密宗,也可以得到诸法实相。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持戒律,身心清净,也可以悟到诸法实相。所以呢我们不管你是修净土也好,修密宗的也好,持戒也好,或者是修禅的也好,不能有分别,法无高下。

 

  那么我们为什么我们每一样法门我们都要去体验,我们都要去学。其实当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呢, 我们选择一个法门,老老实实修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的学,因为呢我们要普渡一切众生。我们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你看像《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种菩萨,每种菩萨的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因缘不一样,因此呢他度化的众生也不一样。所以呢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要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在选择自己法门之外,我们也要了解其他的法门,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众生。

 

  所以昨天不是讲吗,说这个六祖慧能大师讲到发这个愿的时候,要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外表的四弘誓愿,而是你自性里面的四弘誓愿。“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自性法门誓愿学,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面的众生有千差万别。昨天心里面的众生,跟今天心里面的众生,乃至明天心里面的众生都不一样,所以呢你要自悟自度,要自己修,自己度自己。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里面,我们有自己要修一个法门,同时为了要普渡一切众生,我们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不同的法门。然后呢,我们不能对法有这个分别。没有一个法是最好,也没有一个法是最不好。只不过是呢,在此时此刻,这个人,我们有时候呢可以用净土跟他说法。另外一个时间,空间,对那个人我们可以用“禅”跟他说法。所以这个法门呢都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不同,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包括我们这个禅宗,从释迦牟尼佛捻花微笑,大迦叶这个会心一笑,把这个法传给他。到这个达摩祖师把这个心法传给这个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把心传给他。到六祖慧能大师听到这个《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这个心法传给他。所以你看每一个祖师的传承,他的悟道都是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得悟道的。

 

  所以我们在这个禅堂里面,这几天呢,我们专注在参话头,看话头。看这个话之前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啊,所以参话头,或者看话头,或者叫照顾话头。这个照顾的照,这个字非常重要-照顾的“照”。大家如果是听不懂我讲的普通话的你可以看上面,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这个“照”。这个照是什么照呢,这个照就是般若观照。般若观照就是用你的清净心,来观照这句话之前,就是你还没有起心动念之前的那个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现在呢叫你们去参的话呢?你可能越参越复杂,越想越多。这个不是叫你去想的,就是叫我们万缘放下,然后呢,起个疑情,然后慢慢呢用般若清净心去观照你自己。所以如果说我们这几天万缘放下,专心来参,一天你的清净心比一天进步,到最后一天多多少少你就有这个信息了,有好消息了。噢,我慢慢知道这个“念佛者是谁”的之前的这个话头是什么境界。

 

  你就像我们这个,我们湛山的开山祖师倓虚老法师在观宗寺读佛学院的时候,他那边也有禅堂,每天打坐参禅。突然之间他在打坐的时候,就悟到两句话,叫“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空”。“观念念即住”,我们每一个人啊,坐下来这个念头很多,各种各样的念头,坐在那边几分钟,想东想西。啊,不但自己的心里面想,眼睛还东看西看,心随着境在转,这个念头很多。但是呢你有般若观照的话呢,观念念即住。你直到这个般若智慧的清净心生起来的话呢,这个念头就没有了。就像乌云见到这个太阳的时候,太阳一出来,这个云就没有了,这叫“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空,或者是觉妄妄皆真。这个妄是什么?就是妄想。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想东想西好多的妄想。妄念-不真实的东西。本来你不用担心的,但是你要担心。啊,你睡觉的时候你没有好好睡,吃饭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吃。禅师常常告诉我们,我们修行要修到如如不动,要修到心清净。什么叫做清净心呢,就是吃饭的时候专心的吃饭,睡觉的时候呢你专心的睡觉,这个就是定的境界,但是我们好多人做不到。所以那个我们的这个倓虚老法师讲说“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呐。

 

  这个妄念从哪里来啊?妄念不是从外面来的,妄念是从你自性里面产生的,从你这个真如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有两颗心。一个是真如心,另外一个呢是一个生灭心。我们现在凡人用的心都是一个生灭心,有生有灭的心。包括你现在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咒也好、拜佛也好、坐禅也好,都是用一个生灭心在修行。那么你所修的都是有漏法、有为法、世间法,都不是无上乘的佛法。所以我们这个禅宗的高僧大德要破除你这个谜情。所以要叫你去照顾这个话头,参这个念佛是谁的那一句话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那么本来面目这个是什么东西啊?就是你的真如心。去除了你的生灭心,去寻找你本有、本来具足的真如心,这个才是你这个自家的宝贝呀。啊,所以禅宗的高僧大德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无限的风光,非常美好,但是呢我们不了解,不明白,向外去追求。所以呢我们的心随境转,没办法得到安宁。那么在禅堂里面打禅七,主要目的呢就是让你万缘放下,一心一意地参这个“念佛是谁”。

 

  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好好参。

 

  (由Helen, Jason, David, Rosy 根据录音整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