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精进禅七-达义师父开示 3(文字)

 

发布: 2015-06-24 19:35:09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禅七第一天 2015年6月14日 (3)

 


 

  佛法的妙义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从释迦摩尼佛传法给大迦叶,都是只能以心印心,以心传心。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大迦叶微笑,这样就把佛的心法、如来妙义,传给了大迦叶。那么佛教从印度的达摩祖师传给我们中国二祖慧可大师,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说。慧可大师以前是一位大将军,英勇善战,每次打仗的时候呢都是打胜仗。但是呢有一次他觉得很惭愧,杀了好多无辜的众生,心里面非常非常的不安,于是呢就到少林寺拜见了菩提达摩祖师。菩提达摩祖师就问他:你来做什么啊?那么他把他的来由告诉他,他说:“我的心不安,请大师你给我安心”。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怎么回答他呢?他说:“你把你的心拿给我”。就在那一刹那,觅心了不可得,慧可大师悟到了。所以达摩祖师呢把这个心法就传给他,成为我们中国的第二代祖师,禅宗的祖师。

 

  那么这个禅的这个思想一代传一代,传到五祖弘忍大师。那么这个六祖慧能大师,他以前是一个不识字的,每天在山上砍柴。那么在街上卖柴的时候,偶然之间听到有人诵经,他那时候呢就觉得非常的好奇,很有感应。他就问这个诵经的人,说:“你这诵的是什么经啊”?他说:“我诵的是金刚经”。他说:“你在哪里得到这个经呢?”那么这个诵经者就告诉他:“在黄梅山有一个庙,庙里有一个大师叫弘忍大师,在那边传授金刚经”。那么六祖慧能大师听了以后很高兴,把他的母亲安顿好以后,就专程地到黄梅山去见那个弘忍大师。那么弘忍大师就了解他的背景,然后他说:你来干嘛?他说呢:“不求余物,只求做佛”。那么这个时候弘忍大师就考他了,他说:“你这个岭南人,獦獠,你怎么能够成佛呢?”。那么六祖慧能大师非常有慧根,他说呢:“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没有差别,大和尚你跟我的佛性是平等平等的”。那么这个时候呢弘忍大师知道这个人呢非常有智慧,然后他说:“好吧,那你就到后院去做杂务去”。

 

  然后在那里八个月,弘忍大师呢觉得这个机会来了,所以告诉所有寺庙的出家人,说看看哪一个人悟性最高的,我要把这个法传给他,每个人各成一偈,让我我看看你们的功夫怎么样。 那么这个所有的出家人都不敢呈这个偈子,觉得这个庙里面唯一有资格的那么就应该是大师兄神秀大师。那么神秀大师呢心里面也犹豫不决,他觉得我要写这个偈语呢,好象是要去求这个祖位;如果不去作这个偈语呢,我不知道我修行的境界到了什么地步。但是到最后呢,他还是写了。就写一个偈语叫:“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时候这个弘忍大师看了以后说,依据按照这个偈语来修的话呢,不会堕落,能够得到这个好的果报。那么这个全寺庙的出家人就传诵了这个偈语。那么六祖慧能大师呢听到这个偈语以后,他就知道这个偈语呢,虽好,但不究竟、不圆满、不彻底。所以他写了另外一个偈语,叫:“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么这个偈子呢是一个见性的偈子,明心见性的偈子。所以这个弘忍大师知道了以后,非常欣赏他,就把这个禅宗的法传给他。怎么传呢?就是把这个金刚经的密意传授给他。那么六祖慧能大师听到这个金刚经里面的一个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这个时候六祖慧能大师听到这个偈语的话,当下大彻大悟,悟到万法不离其心,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增不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所以呢这个五祖弘忍大师把这个禅宗的法就传给他。

 

  所以呢从释迦摩尼佛传法给摩诃迦叶,到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二祖,乃至于这个五祖传法给慧能大师,都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这个法呢是不能说出来的,只能意会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打禅七,我们也是通过意会来领悟释迦摩尼佛还有我们中国的历代祖师的心意。我们不是用这个妄情来分别,或者是用心去寻找一个悟境,那就错了。

 

  今天早上呢我叫大家提起这个疑情,念佛是谁,照顾你的话头。有一位同修就来问我,他说:“师父,我刚才今天早上一直在找,在想:念佛是谁,是我这个身体在念呢?还是我的心在念呢?还是呼吸在念呢?”。我就跟他讲那:“你这种想法,你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悟到这个妙理。”

 

  就像释迦摩尼佛问这个阿难尊者一样,说:心在哪里呢?阿难说,在内。释迦摩尼佛就分析给他听说,心不在内。那么阿难尊者说,那么既不在内,那肯定是在外。那么释迦摩尼佛说你心在外也不对。那么阿难尊者说,既不在内,也不在外,那肯定是在中间。释迦摩尼佛讲说,中间也不对。所以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也不在根尘里面。所以这个到最后阿难呢,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如果用凡情来分别、来思想,那这就不是妙法。所以禅宗呢是离开语言、文字、思维, 一开口便错。

 

  所以今天上午我们维那师父告诉大家,提醒大家,当有人问你什么问题的时候,你答他,一答就是错的,不能答。所以我们禅堂里面呢,不能带任何的文字、书进来,也不能带念珠进来。在禅堂里面呢就是要让你起这个疑情,来参、来悟、来体会。所以你的心,妄想消除了,清净心现前了,那么你就能够有悟的信息。那么这个悟呢,有大悟,有小悟,有深有浅。但是呢在这七天里面,如果能够万缘放下,专心来参,那么多少都有收获。所以希望你们这几天呢在这个禅堂里面,不能用这个妄情来分别,要用你的清净心去会、去悟。 那你怎么知道你有清净心呢?唯有去除你的妄念,去除到一定程度以后,你这个心里面没有他念,没有第二念,心很静的时候。当你心很静的时候,对这个境,这个现前的这个境跟你的心,心、境一体的时候,这个时候不管是人家讲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杯子打破,这个时候你当下你就悟了。悟到什么呢?悟到这个心跟这个境不一也不二。

 

  我们现在的凡情认为呢,我们的心是内心,境是外境,有一个内心,有一个外境,有一个能参的我,有一个所参的对象,有“能、所”,那么你永远没办法开悟,也没办法得定。所以我们佛教里面说这个“禅”是什么?这个禅就是要把这个“能”跟“所”要把它破除掉。

 

  所以我们禅堂为什么每天都有请大家品茶,为什么要叫你品茶?这个茶是我们日常每一个人都是会遇到的,都会喝的,会用的一种饮料,很平常的。那么这个禅,是很神秘的,很高深的,很超越的。那么一个很普通的日常的这个饮料跟我们神秘的禅怎么样把它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没有开悟之前,你觉得茶是茶,禅是禅。当你有一天你觉悟的时候,你就发现,噢,高深的禅跟这个普普通通的一杯茶,它的意境是相等的,是平等的。就像金刚经里所讲的,一切法没有高下,并没有分别。所以佛教里面有两句话:茶有真味,一心了然。这个茶你要真正喝到它的真的味道,不是在分别啊,这是铁观音啊,这是大红袍啊,这是碧螺春啊,这是什么茶,那么这个都是一种表面的一种香味。真正的香味,就是你的心没有杂念来品这个茶,你就能够品到茶的真味,所以叫:“茶有真味,一心了然;禅无分别,两忘而已。”

 

  这个禅,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分别,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修的法。当你修到这个能所双亡,心境不二,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呢你就不是凡人了,你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了,就是一个圣人了,那么你就能够真正能够了生脱死、证涅磐、大彻大悟。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禅?就是要让你们参,每天我们在禅堂里面不做任何事情,我们让你们参,让你们跑步。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跑圈子吗?为什么要跑香?一圈一圈的跑,跑圈子呢是一个法的代表,什么代表呢?就是我们凡夫众生在没有开悟之前,就在六道里面轮回不息啊,跑一圈再一圈,跑一圈再一圈,跑了一圈还回到原点,你永远没办法觉悟,没办法成佛,没办法超凡入圣。所以当我们跑圈子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六道之可怕啊。我们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有了期,就在六道里面轮回。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呢,我们要超凡入圣,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迷成悟。这样呢我们才能够大彻大悟,才能够救度更多的众生。我们现在要有悲心去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度众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成为菩萨成为佛,我们有大智慧、大慈悲,那我们所救度的就不是几个,而是几千个、几万个、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真正成为三宝弟子以后,要发大愿,发什么愿呢?就是四弘誓愿。我们这个愿很多,讲也讲不完,但是把它归纳起来呢,最基本的就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相信你们在座各位有看过六祖慧能大师的书,六祖慧能大师非常强调,我们要发愿,要发四弘誓愿。但是他老人家教我们的四弘誓愿跟我们普通看的书的四弘誓愿是不一样的,我们普通书里面讲的四弘誓愿是向外,去着这个相,有一个众生可度,有一个烦恼可断,有一个法门可学,有一个佛道可成。但是呢,六祖慧能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不管是众生也好,烦恼也好,法门也好,佛道也好,并没有离开你的自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告诉我们要发愿,发什么愿?

 


 

自性众生誓愿度,
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
自性佛道誓愿成。

 


 

  所以我们每天在度众生,度谁的众生呢?度自己的众生。你怎么知道在度你自己的众生呢?你心里面有贪、嗔、痴、慢、疑,那你就是众生;如果心里面有戒、定、慧,那么你就是圣者。所以凡人跟圣人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迷了,你就是凡夫;一念之间悟了,那么你就是圣人。所以呢我们每天度众生的,不是外在的,是自性的众生。

 

  那么我们每天要断除烦恼,这个烦恼从哪里来呢?烦恼不是从外在来的,烦恼是从自性里生起的。自性一念之迷,那么所有烦恼就生起来了;一念之觉,烦恼就化成菩提,生死即是涅磐。所以烦恼不从外面来,从自己心里面的“想不开”而来。

 

  那么这个法门,我们为什么要学不同的法门,就是为了度众生。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就是我们心里面有不同的凡情,不同的这个阶层,所以有不同的法门。

 

  那么讲到这个佛道,佛道不是外在的佛道,我们成佛,不是从外在去求佛道。 成佛道,是按照楞严经里所讲,我们一切众生都有成佛之因。因为众生有成佛之因的这个种子,那么通过修行,修身、口、意,三业清净,到最后那么你就能开花结果,就能够成佛了。如果你没有这个成佛的因的话呢,那么你再怎么怎么修都修不成佛。那么怎么样才能修成佛呢?不是我们在这里打坐,你就能成佛了,错了。打坐只是启发你的自心,让你的自心,悟到你的自性,你找到自性的话,那你就才能成佛,不是坐在这边就能成佛。

 

  在禅宗里面有个故事,一位禅师看到这个学生每天在那边打坐,非常端庄,他自己觉得打的很好,但是这个禅师一看,他就是坐在那边着相了,只注重他的威仪、规矩、他的坐相,但是呢修行不对法。他只求外表,不求这个内心。所以他就开导他,他就说我们一个人啊,就像我们乘马车一样,这个马车要走的时候,你是要打这个车子呢?还是要打这个马?大家想一想,当你乘马车的时候,你要这个车快一点,你打这个车是没有用的,这个马还是照样不跑。你要打这个马,快马加鞭,那么这个马就跑的很快。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佛,光顾这个身体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从自心里面去体悟,去找到这个成佛的妙道,去悟、去体验。

 

  所以佛教里面呢说体证佛法,没有一个定法叫体证佛法。你的开悟不一样,他的开悟不一样,每一个人开悟都不一样。从古至今,从释迦摩尼佛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每一位祖师、高僧大德,他的悟境不一样。 虚云老和尚在禅堂里面,人家送一杯茶给他喝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茶杯打破了,啪一下,他开悟了。有的高僧大德,因为看到这个日月星辰开悟了。所以这个悟性啊,每一个人的心对境都不一样。所以希望你们这几天那在这边坐禅,虽然我们这个坐禅的这个形态,威仪规矩很重要,但是呢也要懂得怎么样修心啊。从这个心下手才是根本啊。

 

  所以请大家在这几天好好参这个心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觉悟。大家参!

 

  (由Jason, David, Rosy 根据录音整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