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和路径探索

 

发布: 2015-10-24 13:07:05   作者: 释达义(加拿大佛教会会长丶多伦多湛山精舍住持)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本文提要】经过几代人的开拓耕耘,汉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已呈现新的格局,一些发展趋势也已初露端倪。加拿大佛教会会和湛山精舍以及美国佛教青年会在北美传法弘法有50年的实践,对汉传佛教在海外的传播有一定经验和体会。本文想通过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历史轨迹的考察和汉传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版图分析,试图找到今後汉传佛教发展的座标系,为今後的汉传佛教在全球的弘法利生事业提供一些参考。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经历了原始宗教丶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和中国联系最密切丶最广泛者,莫过於佛教。佛教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血液之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一部分;反过来,佛教也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质而中国化。因此,佛教的传播也必然地带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汉传佛教,以丰富齐备的典籍丶相容并蓄的精神丶有修有证的特色和大德辈出的历史着称,带动了中国文化对佛教被传播地区多方面的影响。汉传佛教的传播不但扩大佛教的传播,使更多的人得到佛法智慧的滋养,还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人民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在21世纪初叶已翻过15年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全球化的视野,找到这一代弘法人的使命和立足点,并用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脚步探索有效的途径。

     


     

    一丶佛教走向世界的轨迹回顾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佛教在印度兴起约五百年後,开始从陆路和海陆进入中国,此时正是印度大乘兴起之时。此後,中国承担了佛教传播的重要主要角色。但「方其初来,中夏人士仅视为异族之信仰,」「殊未能料印度佛教思想所起之作用」 从汉丶魏晋丶南北朝丶隋丶唐和宋,完成了第一阶段吸收和会通的任务,具有中国气质的律宗丶三论宗丶净土宗丶禅宗丶天台宗丶华严宗丶法相宗丶密宗等八大宗派。中华大地,八宗齐备,万塔耸立,气象庄严,吸引了周围各民族和各地区的目光,前来学习和前去传法者开始互动,汉传佛教由此开始了自我创新和向外传播的新阶段。

     


     

    1.天台宗南北移转。

     


     

      任何宗教丶任何宗派无时不刻图谋交流丶发展和扩张的,所以它的中心和版图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直是变化的。以天台宗为例,从时间上看,天台传承,可上溯印度龙树菩萨,下迄北齐慧文丶南岳慧思及天台智者。一千四百多年来,古刹遍布,高僧辈出。从空间上开,天台宗起源於中国北方,後来重心转移到南方。如果要绘制天台宗历史发展地图,大概是这样的:

     

      天台宗造端于中国北方,中土初祖的慧文大师「独步河淮」,在黄淮流域一带「聚徒千百,专业大乘」;而二祖慧思大师则在河南光州大苏山「昼谈义理,夜便思泽」,修习「法华三昧」。经智者大师实际创立,天台宗就一直在南方的江浙一带生根繁衍。开了一代禅学新风。

     

      其重心的南北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上的变化。前辈学者早就指出: 「北朝末叶,衡岳慧思丶天台智顗极言定慧之必双修,或亦意在纠正北朝一般禅僧之失欤!」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传统和南方佛学重视佛教义理的特点在此得到了结合,南北佛教在交融中统一,初步具备了向外发展的实力。

     


     

    2.第一次国际化考察。

     


     

      後来,天台宗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实现了第一次国际化。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唐代鉴真大师的贡献。因为深信日本是南岳慧思的往生之地,又因日本同行的诚挚邀请,鉴真和尚在无人响应的情况下,认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决心东渡日本传法。 十年六渡,终告成功。鉴真大师本事律宗,是南山律祖道宣的三传弟子,但他并无门户之见,他并没有囿於律宗,还精通天台,并打通二者藩篱,使其结合。他带到日本的各种典籍中,天台宗的主要教典全部在内,除「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丶《法华玄义》丶《法华文句》)外,还有《四教义》12卷丶《次第禅门》11卷丶《行法华忏法》1卷丶《小止观》1卷丶《六妙门》1 卷。鉴真大师在弘传律学的同时,还畅演天台止观。後来日本最澄和尚深受感召,前来中国进一步学习取经,由此开创了日本的天台宗。两位大师一来一去,演绎了佛教国际化交流和传播的典范。

     

      这是佛教的第一次国际化潮流。学界评价:「天台宗向日本丶朝鲜的传播,其意义亦就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本身,而成为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之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天台宗向海外的流布过程,既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体系本身的感召力,又在客观上推进了域外文明,尤其是其宗教文化的发展。而当天台宗本身在典籍散佚丶法脉几至於将绝之际,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却亦终究得益于其原先之传播地的『反哺』之功。此一事实,就文化交流的互动性而言,乃极具有历史的意味。」

     


     

    3.第二次国际化考察。

     


     

      如果把鉴真和尚东渡成功的天宝十二载 (西元753年) 做为第一次国际化的标志点,把湛山精舍三位长老之一乐渡法师於1963年(同期还有妙峰法师和宣化上人)从香港移民美国作为第二次国际化的标志点,那麽两个时间点之间整整是1210年。第一次天台宗国际化潮流发生於中国文明达到辉煌高度的唐代,第二次国际化潮流却发生在中国由积贫积弱开始扬起的二十世纪。其间的深层意味值得认真探讨。

     

      而探讨第二次国际化潮流,我们绝不能绕过这次国际化的「起点」之一——倓虚大师。倓虚大师生於光绪元年,一生处於中国自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革动荡时期,经历了满清覆灭丶民国建立和袁世凯复辟丶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统治丶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他一生孜孜不倦坚持建寺丶安僧丶弘法丶育人,从东北丶华北,再到西北,整个北方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老师谛闲大师曾有感于北方佛法曾经昌盛後来反而道场废弛,事业倾颓,特意在招生时留意来自北方的学生,想以後让他们担当到北方弘法兴教丶重振天台的重任。後来宏愿终成现实,後人评价:「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有也。」 一百多年之後,回顾此事,我们不能不佩服谛闲大师的战略思路和识人眼光。被老人赞许为「虎豹生来自不群」的倓虚法师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完美地实现了老师的夙愿。当他完成了师父的嘱托,一切圆满之时,他最後的落脚点,却在中国的南方。这里成了汉传佛教对外传播的跳板。

     

      由於不可思议的因缘,倓虚大师在香港度过了他讲经丶着述丶印经的最後十五年,於1963年圆寂。他创办的华南学佛院成了以後汉传佛教在海外的传播的新起点。华南学佛院仅仅办了两届,就因为倓虚法师的坚辞而结束,但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培养了乐渡丶宝灯丶畅怀丶智开丶性空丶诚祥丶智海丶圆智丶智梵等一代僧材,他们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在国外弘法,开创了属於自己的一个时代。

     

      从这个角度看,倓虚大师的历史功绩有三:一丶将天台宗的重心移向北方;二丶他的学生充实了香港和台湾的佛教事业;三丶他的学生使天台宗实现了第二次国际化。

     

      天台宗的第一次国际化仅限於东亚。因缘会集,天台宗的实现第二次国际化,是以国际化都市香港为跳板,传播到到北美丶澳洲和东南亚,而这一革命的中心就是倓虚大师和华南学佛院。

     


     

    二丶前辈大德的使命感追寻

     


     

      倓虚大师的学生性空丶诚祥丶乐渡三位法师,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弘法,他们弘法的脚步踏上了北美的土地,是历史性的一刻。这一刻,中国汉传佛教传播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前文提及的1963年1月,乐渡法师前去向八十八岁的倓虚大师辞行准备去美国时,老人叮嘱:「海外弘法非易,凡事多吃亏,多忍耐。忽忘出家本愿,尔今去,希望佛法流传到西方。不要惦念我,回来再见!」。在这之前,倓虚大师支援学生学习英语,为他们聘请英文教师。为了这一天,倓虚大师和乐渡法师准备了很长时间。

     

      我们应该注意到,倓虚大师和一些护法居士在天主教丶基督教堂和东正教教堂遍布却唯独缺少佛教寺院的哈尔滨丶青岛等地兴建佛寺,在西方殖民地香港建立寺院丶佛学院和图书馆的良苦用心。这彷佛是他们一代人为海外弘法做的预演,其实一以贯之的他们的使命感。「希望佛法流传到西方。」乐渡法师和他的法兄弟性空法师丶诚祥法师为了老师的这一嘱托,奋斗了整整一生。

     

      乐渡法师不仅仅是倓虚法师的遗志继承者,而且一直扮演探路者的角色。早在1947年初春,乐渡法师应青岛湛山佛学院老同学之邀到香港游历,但此时内战日炽,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以致他们的旅费不敷,另外两位同学只好到江浙一带寺院挂单,乐渡用他们所有的钱凑足了一张通向未来路程的单程船票独赴香港。这一趟颠沛流离的路程成了倓虚大师南下的前兆。那张由三个人的旅费凑成的一张船票,成了中国佛教传播史上一个「吉祥物」。因为四十年後,乐渡法师邀请两位同学踏上了海外弘法的之旅。那两位同学就是湛山精舍另外两位开山宗长性空长老和诚祥长老。

     

      乐渡法师自 1963年从香港移民美国,创立了美国佛教会丶美国佛教青年会丶三藩市佛教会,美加佛经翻译委员会。1974年,在创办和主持美国佛教会和大觉寺十年之後,乐渡长老辞去其他职务,创办美国佛教青年会。这是一座为了专心一致翻译英文佛经而开设的道场,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乐渡长老的努力下已翻译出版了三十几种英文大乘经典,大多数已再版多次,在北美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他是汉传佛教岀家人在北美译经的第一人。

     

      他亲自翻译和主持翻译的大乘经典和普及读物有三十多种,如《传心法要》《地藏经》《菩萨学处》《心经讲录》《顿悟修证》《净土十疑论》《嘉言录》《梦游集》《顿悟入道要门论》《佛法导论》《圆顿三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佛学辞典》《梵网经》《佛教故事》《法航法师演讲集》《佛法概论》《幸福之道》《丰子恺护生画集精选》《静坐》《念佛四十八法》《大般湼盘经》以及《早功课诵》等。以上这些佛书不但已译成英文,同时还翻译成法文丶西班牙文和越南文。还有二十多种英文佛经尙待整理出版。

     


     

      今天的美国佛教青年会的主要法务依然是从事英文佛经翻译,并免费将出版的各种经书赠送到世界各地,还根据世界各地信众来信的要求,由义工包装免费邮寄。这里经常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感谢信,还有不少从美国各监狱及受刑犯寄出的感谢信。

     

      此後,1967年性空丶诚祥二位法师来到加拿大。1968年「加拿大佛教会」成立,这是加拿大最早的佛教组织。 1969年南山寺建成,这是加拿大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1973年,湛山精舍建成,这是加拿大第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式佛寺,也是目前加拿大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

     

      回顾汉传佛教在北美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乐渡丶性空和诚祥三位长老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南北呼应,中西互动,他们秉承倓老的遣志,建寺安僧丶讲经说法丶弘扬圣教,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谱写了佛法海外弘化的新篇章。诚祥长老精於讲经,乐渡长老勤於译经,性空长老善於建寺,已成为佛界佳话。但他们都具有几个共同特点:

     

      1.眼光高远,胸襟开阔。倓虚大师具有慈悲胸怀和历史眼光,他的弟子们也受大师薰陶,继承了很多优秀品格,成为他的宏愿的践行者。湛山精舍乐渡丶性空和诚祥三位长老是他们的优秀代表。在当年信众不足百人之时,他们就以前瞻性的眼光兴修湛山大殿,当时有人质疑:这麽几个人,用得着这麽宽大的大厅吗?现如今信众增多,昔日的大殿已经不敷使用,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

     

      2.对海外传法弘法抱有悲心宏愿和强烈的使命感,能成就大事,改变大格局。几位长老即使在身无定所丶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依然相信菩萨能成就大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到加拿大弘法之初就发下宏愿,湛山前辈就置四块石头在大门口,刻四大名山之名于其上,矢志在北美发扬观音菩萨之大悲丶地藏菩萨之大愿丶文殊菩萨之大智丶普贤菩萨之大行。三位长老有的已经往生,有的已经年迈,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悲心大愿最终一一实现。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工程也已顺利启动。

     

      3.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乐渡丶性空和乐渡三位长老同侍倓虚大师丶情同手足,他们从十几岁便一起,情同手足,一直到晩年,长达七十多年,始终不渝。他们的心愿同是弘法利生,数十年如一日,认真专一,虽然经过种种磨难丶坎坷和挫折,甚至被误解丶责骂和攻击,仍坚信海外弘法事业必定得到佛陀和菩萨保佑,从不动摇徬徨。

     


     

    三丶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实质化步骤

     


     

      经过两代人的开拓耕耘,汉传佛教在北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仅拿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来说,在寺院建设上不但建成湛山精舍,并先後创建弘法精舍丶湛山禅院丶倓虚老法师纪念堂丶法海禅院丶佛海禅院丶湛山文物图书管馆丶湛山学佛院丶万佛舍利宝塔和法华禅院九座湛山分院。十座道场各有特色,举办特色活动,吸引不同人群。现在湛山精舍已经成为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回顾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的发展历程,可从寺院建设角度和信众规模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7-1973)披荆斩棘,拓荒开垦。当时多伦多华人较少,信众更少。性空和诚祥二位长老胼手胝足,白手起家。这一时期的主要弘法基地就是位元於South hill Drive的南山寺。这里是中国僧人最早的落脚地,也是汉传佛教在加拿大的发祥地。

     

      第二阶段( 1973-1985)艰辛创业,站稳脚跟。从一座独栋民居改建为一应俱全的中国传统式大雄宝殿及其相配套的多座殿堂。湛山精舍开始在华人社会初步有影响力。

     

      第三阶段( 1986-1995)齐全门类,谋图发展。湛山开始有更多精力注重文化建设和媒体传播。其标志是在多伦多创建中华佛教图书馆,此为加拿大乃至北美民间占地最大丶最具规模丶藏品最多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图书的宝库。

     

      第四阶段( 1996-2001)对外发展,锦上添花。其标志性成果是,1996年在世界着名景区尼亚加拉瀑布景区购得一块风水宝地,2001年建成万佛舍利宝塔,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开放,接引度化有缘的各地人士。

     


     

      第五阶段( 2004至今)着眼未来,百年大计。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项目的筹建和起步。这一项目拟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丶普陀山丶九华山和峨眉山移植於加拿大多伦多东北部,总占地面积1350英亩(约计9000中国亩)。整个工程分为四期进行,首期工程加国五台山工程已初具规模。

     

      加国四大名山,不但得到了海外华人的鼎力支援,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主流社会及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的认可和説明。尤其当中国佛教界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得知此讯,认为这是架起中加两国友好往来的桥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北美发扬光大的典范。

     

      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汉传佛教不但在北美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得到了北美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湛山精舍的弘法实践得到加拿大联邦丶安大略省和多伦多市三级政府官员的高度评价。2013年2月,湛山精舍获得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钻禧勋章(Queen Elizabeth II Diamond Jubilee Medal )加拿大公民移民和多元文化部部长杰森•肯尼(Hon.Jason Kenney)丶环保部部长彼得•肯 (Hon.PeterKent) 丶联邦多元文化事务国会秘书梁中心 (Chungse Leung) 代表哈珀总理亲临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颁发,以表彰他率领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四众弟子四十多年来在加拿大弘扬佛法丶服务大众丶发展多元文化,促进中加友好关系以及对慈善丶教育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前任总领事房利和现任薛冰也对湛山精舍的弘法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薛冰先生说:「正如大家所知,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两千来宣导众生平等丶众善奉行和世界和平,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拿大佛教会长期以来在加拿大传播佛教教义,传播中国文化,功德无量。」

     


     

    四丶交流互鉴作为当代汉传佛教的主题

     


     

      台湾学者惠敏法师将21世纪的汉传佛教定位为「一个平等互重与对话交流的时代」,这个观点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他说:「传统宗派必须要有与外界对话丶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契理契机。寺院之间丶僧众之间丶信众间的沟通,佛教与社会的对话,乃至佛教与其他宗教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未来佛教会面临的时代趋势!」 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以及美国佛教青年会一直以来是汉传佛教在北美传播的先锋,历代住持都十分重视与外界的对话和交流,同时在探索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弘法机制,在交流和互鉴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1.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佛教本起源於东方,如前文所述,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其影响力一直在东亚和东南亚范围内。特别是汉传佛教,一直在「汉字文化圈」传播和交流。当20世纪60至70年代,汉传佛教第二次国际化潮流波及到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圈时,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标准丶价值观丶风俗等在真正意义上开始「面对面」。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际多以西方传教或战争方式为媒介,西方文化采取主动丶而东方文化被动接受的形态。汉传佛教的西渐,虽然最初面对的是居住在西方社会的华裔或亚裔,但已经不是早期交流时的不平衡状态。

     

      佛法不可思议,佛法的传播也不可思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被称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观开始觉醒。西方社会自我纠偏,各国都鼓励西方人士学习亚洲丶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丶历史和艺术,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佛教。这项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加快,基本取得西方社会的共识。巧合的是,这一时期正是汉传佛教在北美登堂入室的阶段。湛山精舍所在的多伦多湾景大道( Bayview Avenue)上,基督教教堂丶犹太教会堂丶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和佛教寺院一字排列,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加拿大地广人稀,是一个多种族和谐相处丶多种宗教共同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社会。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在传法弘法方面的做法有:

     

      ( 1)积极翻译汉传佛教经典为英文丶法文丶西班牙文,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系统;

     

      ( 2)积极与其他宗教机构特别是基督教教堂取得联系,建立机构和私人的沟通管道,举办联谊活动,增进友情互动,还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共同协商丶相互支援。

     

      ( 3)积极在西人社区内开展佛教活动,初期以西人容易理解的禅修丶素食丶护生丶禅茶和插花等活动为主,贯之以佛教教义,让更多西方朋友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佛法,受益于佛陀智慧。

     


     

      ( 4)积极向其他族群介绍丶宣传佛法,特别是选派佛学基础好丶外语精通的工作人员专门接待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让佛法种子在此生根开花。随着近年来弘法力度的加强,当地警察局和教育局已把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定期组织人员到湛山精舍参观学习。据统计,从2007年9月至2013年4月,湛山精舍共接待的各界贤达人士参访团的人数达32970多人次,其中包括来自安大略省各地的天主教学校丶公校丶私校丶童子军的师生,以及耆老丶成人丶国语丶宗教丶医疗丶妇女丶员警丶基督教丶族裔教会丶犹太教等方面的组织,还接待了皇家安省博物馆丶大学院校教师丶美国教师丶中学教师等教育方面的组织。另外,地处世界着名的自然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湛山精舍万佛舍利塔寺,自2001年7月1日万佛舍利塔开光以来,每年6至10月的旅游旺季的周末都安排有中英双语导游,带领游客参观万佛舍利塔,讲解基本佛法,每年的参观总人数都在5000人次以上。

     

      交流借鉴之後是脚踏实地的脚步。兴建中的加国四大名山就是立足於在多宗教背景下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丶进而发展佛教事业的一个举措。四大名山的第一个工程加国五台山已经初具规模。其主要功能定位於北美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它不仅欢迎汉传佛教各流派的交流,也欢迎佛教所有部派的交流,而且也欢迎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参观访问,播下佛法种子,等待机缘成熟。

     


     

    2.汉传佛教与其他各部派的交流

     


     

      近代汉传佛教大家,如「民国三虚」禅宗虚云法师丶天台宗倓虚法师丶唯识宗太虚法师都毫无门户之见,主张相互借鉴学习。倓虚大师在主办青岛佛学院时,邀请律宗大师弘一法师讲学,给学生示范各宗派相互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自传中坦陈,自己曾研究过道教丶基督教经典,心胸开放,可见一斑。虚云大师的禅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积极主张各宗派在佛法中都处於平等地位,「法无高下,贵在契机。」他曾説:「佛门略开十宗,四十馀派。而以禅丶净丶律丶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於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

     

      乐渡法师曾经在刚到北美弘法时沉痛地说到,中国的佛教,早在共产党来到之前,就已经腐败衰落,不堪为大众的领导了。各派相互攻击,到底是没有出路的。湛山精舍三位长老对汉传佛教与其他各部派的交流从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并满腔热情地之一致力於佛教各宗派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学习。

     

      湛山精舍各道场一直是佛教个宗派讲经说法的舞台。无论来则何方,无论哪个派别,只要是以弘扬佛法为目的,湛山精舍都以现有的场地优势和人员组织优势予以积极的配合。这些做法受到了诸山大德的欢迎和赞赏,他们也十分感谢三位长老多年的开拓,为後来者创造了这麽一个平台。

     

      湛山精舍的传统活动「千人素宴贺佛诞」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每年我们除了邀请联邦丶安省和多伦多市政要之外,还要邀请南传佛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参加,各派汇集,欢聚一堂,并举行庄严隆重的「传佛心灯」的仪式。这个仪式其实更具有象徵意义,它向社会宣示: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有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目标。

     

      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关於这个主题将会另外找机会阐述。不管怎样,取得大成就的,总是开放吸收丶博采众长丶扬长避短的那一支。佛教传播史,甚至基督教传播史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3.加国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交流

     


     

      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地处北美,身处基督教文化的为背景的的西方社会,但始终将两个位於亚洲的两个地方视为圣地;一是佛陀诞生地,二是汉传佛教的中心——中国。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顺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弘扬如来本业的使命,二是宣扬和光大中国文化的责任。把佛陀的智慧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加拿大来,使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其大放异彩。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个重任,我们始终紧密地和中国佛教界保持经常性的友好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有日常往来,还有规模比较大的正式活动。2014年6月举办的「加中佛教文化交流周」活动,成果丰硕。在活动期间,还和来自中国的80名法师举办了加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届水陆法会」。2015年6月举办的首届「精进禅七」,邀请中国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10位法师将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金山坐禅古规引进到加拿大。这些都是加拿大汉传佛教传播史上值得记录的历史性事件。这些活动得到了中国国内有关地方宗教局和佛教界的大力支援,我们已经签约将这些活动常规化,目的是把加中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引向更高更深层次。

     

      为今後和国内汉传佛教界在文化交流丶人才培养丶寺院建设丶文化交流丶社会慈善等方面加强合作沟通,建立常态性的沟通合作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分享,优势互补,积极推动中国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北美的弘扬与发展,我们先後和一批寺院结为友好寺院,通过多种方式为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丶文化交流以及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学诚法师也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加拿大佛教会及湛山精舍在海外弘扬佛法丶促进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

     

      因为和中国国内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兴建中的加国五台山工程得到了中国诸山长老的大力支援。中国普陀山捐赠了4. 9米高的观音铜像。五台山捐赠了9.99米高的五方文殊师利菩萨铜像。广州南华寺特别制作了4.2米高的六祖大师铜像捐赠给加国五台山。苏州寒山寺捐赠了和合大钟,河北柏林禅寺捐赠了佛像。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丶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坚永评价到:「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佛教界大力支援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建设,架起中加文化交流桥梁。中加佛教界在佛教文化交流丶人才培养丶寺院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是以实际行动对中国佛教开展国际交流优良传统的继承,承载着中加佛教界加强交流丶传承友谊的真诚望。这些吉祥善事不仅成就了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与中国佛教法乳一脉丶法脉传承,更是翻开了中加佛教友好交流崭新的一页,为中国佛教进一步走向北美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丶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使命与胸怀

     


     

      西方基督教的传播有「一切从使命开始」的说法。2010年10月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会(简称「洛桑大会」丶Lausanne Congress)第三届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会议发表的《开普敦承诺》呼吁教会要「在多元化丶全球化的世界中见证基督的真理」。 这个提法也让我们佛教徒深思:我们的使命是什麽?

     

      「一丶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丶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丶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作为出家人,指导信徒修行,引领信众智慧快乐地生活,因弘法而成菩萨行,固然是佛弟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但不满足于为自己的寺院着想,不停留在这一代人的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创利国利民的千秋家业,正是大乘佛法精神之所在。

     

      上文的梳理中我们提到,天台宗的第一次国际化潮流和第二次国际化潮流之间,相隔了一千二百多年。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真是千年一遇。汉传佛教在经历了唐宋时代的辉煌之後,或隐居山林,以求自保;或风雨如磐,烛火飘摇,疏於对外交流和传播。而此时,其他的宗教一直扩张,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特别是16世纪20年代基督新教兴起以後,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传播到全世界,甚至到了非洲最偏远的部落。今天,当汉传佛教的内部恢复和整合完成之後,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汉传佛教向外发展应是题中之义丶必由之路。

     

      当代西方政治民主和信仰自由丶价值观的多元化给佛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环境。佛教人士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感,当然地,充满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精神,在视野上不仅仅为了某一个寺院某一个流派,而是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和平,为千秋万代人类的命运。「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一个人类美好的未来不能缺少佛教的慈悲教化。

     

      从21世纪已经过去的15年看,当代世界已经呈现这样一些特徵:经济一体化丶资讯数字化丶文化多元化丶价值多样性。所以,汉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僧伽队伍的要求,除了强烈的使命感之外,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胸怀:

     


     

    1. 态度的开放性。

     


     

      根据我们的探索和尝试,「全球化交流,社区化深入」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原则。前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丶借鉴丶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一切可以接纳的观点和方法;但在传法丶弘法上实践上,说深入社会,走进社区,渗入家庭。既放眼世界,又脚踏实地。

     


     

    2.价值的包容性

     


     

      佛教和平宽容的价值观一致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法无高下」。将来的世界,必定不是某一个宗教的天下,是多种宗教和平相处,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世界。佛教的价值观,可以说切合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佛教家在不失平常心的前提下,应该有後来居上的信心。

     


     

    3.效应的多重性

     


     

      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为了净化人心,其实佛教一直承担着文化交流的功能。佛教界人士对此功德也应该予以重视。鉴真和尚不但传播了佛教,而且在书法艺术丶中医医学在日本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藏传佛教传播的对於藏语言文字确立和标准化的直接作用,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传播是多效应的,一旦建立,影响深远,长久不衰。

     


     

    4,方法多样化

     


     

      海外传法丶弘法,面对的是不会汉语或者中文不熟练的人群。就像乐渡长老说过的:「你总不能让外国人先学中文,再接受佛法吧?」手段多样化尤其重要。移民北美的第二代华人开始说英语,不识汉字的居多,有的连口语汉语都不会讲。这时候,传统的讲经方式已经不力不从心,所以要调动多样化的手段。如加国五台山功能设计,对一般民众而言就是一个展览馆,对佛教徒来说就是一个闻法丶朝圣之地,对僧伽来讲这里是一个交流培训基地。充分调动展览手段丶多媒体传法弘法丶双语讲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六丶结语

     


     

      美国着名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後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如果说亨廷顿提出了问题,那麽英国历史学家代英国汤因比说法也许是提供了一个答案,他认为,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中国的儒家精神和大乘佛教精神是未来世界的光明。

     

      通过汉传佛教传播历史的梳理考察,我们知道汉传佛教向西方世界的传播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虽然汉传佛教在北美的势头比较稳健,发展形势良好,但以古人所说的“五百年”的周期,五十年的历史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薪火相传,各有其命。夙兴夜寐,不敢懈怠。我们应以前辈大德崇高的使命感丶勇於开拓的进取精神丶坚韧不拔的意志为榜样,以世间众生为念,为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脚踏实地推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丶以佛陀智慧为主体的汉传佛教在海外的传播,以此为人类造福。

     

      未来世界,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一样,「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光明赫赫,照烛明朗」 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交相辉映,玲琅满目。人心,就是其「照烛明朗」的光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汉传佛教这一明珠闪闪发光丶熠熠生辉,用它来照亮人类的未来之路。

     


     

      1. 《孟子》,第二十八章

     

      2.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版

     

      3. 《摩诃止观》卷一上

     

      4. 《慧思传》,见《续高僧传》卷一七

     

      (同2)

     

      5. 《唐大和上东征传》,(日)真人元开注,汪向荣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6. 《天台宗研究》第五章《天台宗向日本丶朝鲜的传播及其互动关系研究》,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 《影尘回忆录·序》,蒋维乔。中华佛教图书馆,佛教青年协会,香港,2010年版

     

      8. 《倓虚大师追思录·追思恩师略叙创办华南学佛院之经过》,乐渡。香港佛经流通处,甲辰年六月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网站HTTP://toronto.china-consulate.org/chn/xw/t1239543.htm,2015.8.16检索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search/search_detail.jsp?seq=356425,2015.8.20检索

     

      10. 《虚云和尚全集》,第一分册《法语开示》,净慧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1. 中国百科网,佛教人物。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fj/rw/2008/200803301303596_3.html,2015.8.18检索

     

      12. 佛教在线 http://www.fjnet.com/jjdt/jjdtnr/201108/t20110813_183570.htm 2015.8.15检索

     

      13. 《自在人生·序》,达义法师着,宗教文化出版社,即将出版

     

      HTTP://www.lausanne.org/zh-hant/covenant-zh-tw/lausanne-covenant,2015.8.22检索

     

      14.《大乘起信论》

     

      15.《金刚经》

     

      1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丶刘绯丶张国立丶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7.《认识的痛苦:西方对佛教的接受》,钱林森,见《终点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王守仁主编,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8.《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