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湛山精进佛七第三天

 

发布: 2017-12-31 12:05:27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今天是我们湛山精进佛七的第三天,也是我们讲授《普贤行愿品》的第三讲。今天我看大家念佛已经把佛念到心里面进去了,特别是大家在念佛的时候,异口同音。虽然这一句佛号从不同的口出去,但是这个节奏很整齐,非常地难得。大家这么样虔诚,在百忙当中,天气这么寒冷,还能够到寺庙里面,来一起念佛,这种虔诚的心,还有这个勇猛精进的心,是非常难得的。我都很感动,也很欢喜。

 

  • Default
  •  


     

      我也希望在加拿大能够提供一个学佛的好的环境给大家。我发了一个愿。第一个愿希望我们加拿大的佛弟子,要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是佛法僧三宝。第二个愿呢是希望我们佛弟子在加拿大要有正知正见。知见很重要。没有知见的话,你就会学歪了。第三呢就是要真正学到佛法的道理,把所学到的佛法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作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是说你在这边听经,或者在这学法,然后回去以后没有任何的改变。那这个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它不仅是一种信仰,同时呢也是一种修行、体悟。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呢,非常重视闻思修它的过程。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经过信、解、行、证,光光停留在信仰是不够的,光停留在知也不够的。所以,你有信仰以后,你要去思考、去了解以后,第三个阶段就是实践,到最后你才能够证悟到佛法的利益。

     

      我们要让佛法扎根,在北美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我们自身开始,要把佛法学到你心里面进去,然后在生活当中体现佛法的妙用。这样才能做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这就是为什么湛山精舍,我们每一年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开办了好多不同的活动,有动的,有静的,有禅修的,有念佛的,有讲经的,有法会的,有室内的,有室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主要就是让大家有机会去熏陶。像梦参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多闻熏习。多闻就是多听,多了解,多接触。所谓熏习就是你要不断地去学,不断去接触,把佛法的道理学到你心里面进去。用我们通俗的一个比喻来讲呢,就像我们常常会泡咸菜。咸菜泡一天两天是不入味的,你要泡几天以后,这个咸菜才入味,才会有香味。学习佛法也是一样,你不要觉得一天两天你就要得到佛法的妙用,除非你是大善根的人,那么一提到佛法你就开悟了。一般来讲,最起码都要三五年的时间,要认真地学,要系统地学,从佛法的教理进到佛法的修行的方法,然后呢把佛法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

     

  • Default
  •  


     

    六、本经具体内容

     


     

      (三)广修供养

     

      1. 何为供养

     

      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陀示现到人间来,是为了度化我们。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去供养他,去感恩他。

     

      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广行供养。我们在佛堂每天早上供一杯水、供饭、供菜、供水果、供花,体现供养的精神;寺院内中午给佛、菩萨上供;中午过斋堂前供佛及僧:“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SHAPE * MERGEFORMAT

     

      佛菩萨不需要我们去供养他,但是我们作为佛弟子,每天早餐和中餐都要有供养的仪式。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表示一种虔诚,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

     

  • Default
  •  


     

      2. 供养对境

     

      供养对境:包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养一切众生。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

     

      我们在做供养的时候要观想,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不仅仅是供佛供法供僧,还要施舍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包括六道众生。所以我们每天早晨和中午供佛以后要施食,把饭菜要送出去给六道众生,特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众生,一起供养。

     

  • Default
  •  


     

      供养的意义:

     

      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

     

      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我们每天有这种心愿来供养,那是培植我们福报。我们佛教讲我们所有的一切福报不是天生下来的,都是我们修来的。你施舍穷人、恭敬三宝、护持寺庙、建寺庙、造佛像,这就是增长你的福报。

     

      三是灭除悭贪,吝啬和自私。我们每一个人常常都有悭贪的心。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私心是天然的。通常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觉得自私自利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佛教讲这个是一种不好的心态。如果这个世界上全部人都自私自利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很冷酷了。所以,我们这个世间有灾难,但是人间有爱,人间有慈悲,人间有布施心。供养是对治每个人的贪嗔。我们每个人有悭贪心,有吝啬心,有自私心,我们通过供养,把我们负面的这种心消除掉。

     

      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

     

      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在你生活当中谁对你最好,你要记得。父母对你最好。还有每个人在身边都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他会来关心你,来帮助你。这种不能忘记的。这一辈子你都不能忘恩负义啊。

     

      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弟子。

     

      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

     

      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社会上的弱势团体需要帮忙,我们发心去救济,有的小孩子没有人教育,我们帮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给他们读书,有的没有饭吃的,我们送饭给他们吃。五台山素宴我们每一年到冬天的时候都提供1000份食物给无家可归的人吃。我们以前跟其他宗教联合起来,到冬天的时候帮助无家可归的人。这就是一种悲田。佛教寺庙从古至今,从释迦牟尼佛到佛教传到中国,都有这种传统。寺庙常常有救济。

     

  • Default
  •  


     

      佛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没有条件的。我们佛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是说这个人我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是相同信仰也好,不相同信仰也好,只要他需要帮助,我们就去帮助他们,没有条件。没有说你一定是佛教徒我才帮助你。不是佛教徒我们也照样去帮助他们。同体大悲,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要把所有一切众生观想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兄弟,是我们一家人,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所以当我们看到他们痛苦的时候,感同身受,我们从内心里面发起悲心,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佛教的慈悲精神,跟其他的宗教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我们在布施过程当中,不能有贡高我慢的心;当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有感恩的心。为什么要感恩呢?我是帮你的,你应该感恩我才对,我为什么要感恩你呢?因为从佛教来讲,你要成佛,你一定要行菩萨道。众生是你行菩萨道的对境,没有众生,你就行不了菩萨道,你就不能成佛。所以我们感谢你有这个机会,这个修福的机会。

     

      现在我们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建四大名山,他们有时候捐款,我就很感谢他们。他们有的人呢,真正学佛的人,他说,师父啊,不是你感谢我们,是我们要感谢你啊。感谢你有这个机会,给我们去修福,给我们去护持四大名山。这个就是学佛的知见。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有正知正见的时候,噢,我们在加拿大还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可以来护持四大名山。他就会生起一个感恩的心。我们佛教行慈悲心是这样行慈悲心,是没有条件的。

     

  • Default
  •  


     

      3. 供养佛陀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获得佛的智慧。

     

      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从口袋里面把钱拿出来做布施、做供养。如果没有智慧的人,守财奴,他们赚了好多钱,但是一辈子把钱抱得紧紧的,你叫他拿一分钱出来做善事,他都拿不出来。因为他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在供养其实就是得到佛的一种智慧,佛的启发。

     

      《月灯三昧经》云:“所有诸花鬘,一切香衣服,悉持供养佛,为求佛智故。” 佛经里面讲说,我们拿香、花、衣服、种种的供养来供养佛,目的为什么?为求佛智慧故。我们希望从佛的这边得到启示,得到智慧。

     

      因此,在供养花鬘、妙香、衣服等资具时,我们要发愿:以此功德,愿自他一切有情早日出离轮回,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及佛的智慧。当我们每次到寺庙里面来敬香、供花、供果、供米、供油,我们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能够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证到菩提,得到圆满的智慧。那你这个供养的意义就大了,这就是大智慧。

     

      4. 讲解原文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即用众多的鲜花、伞盖、涂香及油灯等,如是种种最胜庄严的供具,我以恭敬心供养一切如来。

     

      如果自己有条件,要将最殊胜庄严的资具供养诸佛;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观想将人间天界的一切供品供养诸佛。

     

      在作供养过程中,除了要力所能及地供养各种供品,更重要的是心要清净。

     

      如果没有吝啬、嫉妒、竞争等染污的心态,即便对如来供养一朵花、一支香等微少供品,也会有无量的功德。

     

      我们佛教有个传统,常常要用香花来供佛,这个功德特别大。用这个世间最美的鲜花来供佛。从因果里面讲,如果我们常常用香花来供佛的话,我们的相貌会越来越好,下一辈子会长得更加庄严。

     

      你可以用花、鬘、天音乐、天伞盖、衣服来供佛,也可以用天种种香。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香,所以种种香,有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就像须弥山那么多。

     

      然种种灯,我们供佛除了香、除了花之外,还有灯,灯有什么灯呢?种种各种各样的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

     

  • Default
  •  


     

      我们性空长老常常跟我讲,寺庙里面一定要点油灯,不要全部都是用那个电灯。他说应该要油灯,油灯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在佛前,不要怕麻烦。有的人说点油灯,每天都要洗,很麻烦,全部用电灯。他老人家跟我讲过几次,他修行几十年,他的感受,他说寺庙里面点油灯,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加持力很大。所以我们湛山的大殿也好,观音殿也好,地藏殿也好,都是有真正的油来点,点油灯。

     

      “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我们要用这样的供养具来供佛。这是从物质方面,从有相的方面来供佛。我昨天不是跟大家讲吗,我们在寺庙里面,所有一切的供具,都有表法的,它是表法的道理。但是从佛法的最高境界里面讲,我们大家看《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广修供养,讲到最后一段怎么讲呢,“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 Default
  •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上面不是讲了用香啊、用花啊、用油啊、用各种各样供养,这个功德是很大,对不对?但是呢,最大的是什么?就是法供养。所以《华严经》里面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对佛的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我们用外在的这些东西来供养,是功德很大。但是,最重要的供养是对法的尊重,还有去实践,去修行。所以,供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是对法的宣扬。

     

      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你们听明白佛法以后,你不要到你这儿就停了,我们这个法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传到我这边来,然后传到你这边就断了。你听懂了以后,你要把它传出去,要做法供养。你听懂一句,那你就去传一句,听懂十句,那就传十句。这六天里面,你最起码听懂一句。你不要告诉师父,你讲得很好,但是一句都听不懂。那法到你这里就断了。

     

      我们讲《普贤行愿品》很有传承的,我第一天就告诉你们,我说非常巧,我们这一次选《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闽南佛学院梦参老法师传授给我们的,现在他老人家走了,传到我这边来,尽快要把《普贤行愿品》传出去,传给你们。你们要记住,然后再传出去。

     

  • Default
  •  


     

      法是非常重要。“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对佛的最好的供养,就是要对法尊重,要依教奉行,要去实践,去宣扬。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去做,按照佛法的方法去行。这样才是最好的供养。就像我们到寺庙来,我们每个人都用香来供佛,这是非常好。

     

      像我们这几天,为了庄严道场,为了大家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修行,我特别把我收藏几十年的沉香都拿来这里点。所以大家有闻到沉香味道啊?沉香像黄金那么贵,为了你们安心地念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供养佛也供养你们。但是这个不是最好的香。大家要记得,世界上最好的香是沉香,但是呢,这个不是最好的香。最好的香是什么?大家前面有没有看到?(众答:戒定真香。)对,真正的香是戒定真香。

     

      所以我把最好的沉香供养你们,你们要供养给三宝的是什么?就是戒跟定。这个戒就是你们要按照佛教的五戒、八戒、菩萨戒,要如法去修行,要三皈依。希望你们在座各位,没有皈依的赶快皈依,这个三皈五戒,这也是一种戒。

     

      定是什么?定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乱。就是你这几天从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念念念念,把阿弥陀佛念到了心里面进去了,心里面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你的心,到了心佛不二,这个时候进入念佛三昧了。进入念佛三昧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个时候就不糊涂了,你就不迷糊了,心里面非常得清净,想问题也非常得清净。所有烦恼到你得到念佛三昧以后,烦恼都没有了。烦恼这个时候不但没有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种种法门修行。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进行修行。

     

      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

     

      摄受众生供养,这是有方法的,为什么每个人见到菩萨很高兴? 看见菩萨像就想拜呢?因为菩萨修的摄受法,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现在很多企业家都修行菩萨修的摄受法,很多日本企业家都去寺庙修行此法。

     

      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一体。别人痛苦当作自己的苦。

     

      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很多人,修行中没有耐心,就像很多人来到湛山,看到我就很欢喜,马上皈依,然后半年再也没来过。 还有一个人,看到加国五台山,开心欢喜,和我说要住在那里,十分有灵性,但住了一个星期就跑掉了,再也不来了。所以当今社会,大家很容易启发菩提心,但没有恒心,不能坚持到最后。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什么又是不舍呢?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道修行。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不离单念,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圆满佛果。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忘失菩提心,你修的一切善行,离开了菩提心就是魔业,所以,我们要修行了生脱事修菩提。

     

  • Default
  •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备注: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量词名称。)

     

      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道:善男子呀!你们要知道,像前面所说的种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如果财供养的功德有百分,那么,它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告诉我们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的。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那么,我们更要尊重法。法是生命,就像我们做布施,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多天没有吃饭,然后我们把家里东西都给他吃了,但他明天还没有的吃。 但如果你给他找了工作,那就每天都有的吃了,这就是法。真正的供养是法而不是物。以物供佛可以培植福德,以法供佛才是真正的供养。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长时间的,要贵在坚持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天两天的供养,我们要一直不停的供养,才可以修得所成的。

     

  • Default
  •  


     

      (四)忏悔业障

     

      我们每个人都有业障,为什么有业障呢? 有些人问我:我这辈子都没有做过坏事为什么还要忏悔呢?你不只是这一生还有多生多世,这一生有机会遇到三宝,你就要学会忏悔,而且大家都不是圣人一定或多或少有一些业的。因为我们凡夫众生在这婆挲世界,如果你没有佛陀的境界,你就不会有忏悔。例如,就像我们每天吃的肉,你就是在杀生,认为动物出生就是由人食用的,这是不对的。今生有幸遇到三宝为你普度,就不会像普通人犯了错还不知道。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烦恼的原故,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我们有时候打坐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就不能坐禅了。有的人呢,还和我说:今年湛山佛七,我一定要来参加。现在还没有看到人。打电话说,有事不能来参加,这就是业障。就像梦参长老常说“业障现前”。在你面前有个障碍阻碍了你,不能成功,因有某种原因,你无法修行佛法。并且于无始劫以来流转与轮回中,在六道中无限轮回,无法解脱,这就在无始中造成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报障;三是业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这些烦恼阻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这个是对我们修行的影响。

     

      (2)业障:在佛教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我们在寺庙里常常念“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所以,离开身、口、意,我们的业就会出来。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身、口、意业就在一瞬间产生。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就要受到报应。就像很多高僧大德,在往生前说,我是被人杀死,他是知道的,但逃脱不了。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生命里,时候到了,就要受到报应。

     

      2. 忏悔的意义

     

      众生造业后如果不发露忏悔,就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如果造业后能以惭愧心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我们但罪业就会慢慢减少乃至灭尽。如果你做了错事,你不悔改、不忏悔,你的错事就会越做越多。就像《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因此,我们念《普贤行愿品》时,应该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

     

      3. 忏悔有五个要点

     

      (1)忏悔要有惭愧羞耻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错了,这就是发露忏悔。

     

      (2)忏悔要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3)忏悔是要在我们发现错了之后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后再说。而且知道错的原因,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事。不能做错事了,去佛教忏悔,忏悔再去做错事,这是不对的。

     

      (4)忏悔不是忏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之恶更不敢造”,没有这个心不能称其为忏悔。

     

      (5)忏悔要在佛法僧三宝面前发露忏悔,改过自新。

     

  • Default
  •  


     

      来看一看《普贤行愿品》里是怎么样说的?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讲:

     

      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众生造业的因是贪瞋痴烦恼。如果一个人有了贪心,不管是贪人、贪财还是贪其他事物,都会在贪心推动下造各种恶业;如果有了嗔心,不仅会毁灭自己的善根,还会造下许多恶业;如果有了痴心,也会造作许多恶业。我们无始以来造下的罪业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拜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礼拜,生生世世礼拜。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决不再造,永远安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我们有三种忏悔的方法,三忏法出自《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略称三忏。即:作法忏悔、取相忏悔和无生忏悔。

     

      (1)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忏悔的仪式。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

     

      (2)取相忏悔,略称取相忏,又作观相忏悔。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之忏悔。比如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忏悔。以上两忏均属事忏。

     

      (3)无生忏悔,略作无生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我也本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忏悔到一定程度才会得到理体的忏悔。

     

  • Default
  •  


     

      六根忏悔法: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称法华忏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

     

      六根忏悔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系依智顗大师所著《法华三昧忏法》一卷而行。

     

      这是智者大师做的法华忏,后面又讲到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忏悔并非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随时随地的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不断精进。

     

  • Default
  •  


     

      十大愿王之(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不容易,世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说,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但是一旦听到说别人做了更多的善事或者功德,心里就不舒服,听到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就产生了障碍。所以凡夫都是有嗔恨心,嫉妒心,红眼病,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好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情绪和心态。普贤菩萨讲到了佛的境界,就一定要把嗔恨心,嫉妒心等毛病全部去掉。如何来对治这些毛病呢,就是一定要修随喜功德。

     

      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

     

      喜,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

     

      随喜功德,随喜是对他人所作的善根生起欢喜心。即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看到别人所做善事,一定要随喜,赞叹。在随喜的过程中,如果随喜比自己境界高者,能得到他们功德的一部分,如果随喜与自己境界相同者,能得到与他们相同的功德,如果随喜比自己境界低者,能得到超胜对方的功德。得到的功德取决人个人的心量,心量越大,所得功德就越大。所以,随喜功德是对治嫉妒心的极好良药。其实,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菩萨帮助众生根治毛病的方法。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了成就一切智,精进修福修慧,不惜舍弃自己的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行持一切难行的苦行,圆满了六波罗蜜,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地"。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此功德无比殊胜。 诸佛菩萨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我们都应该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

     

      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声闻缘觉、辟支佛所修的功德,我们都要随喜。

     

      一切菩萨,立志发愿度众生,所修一切难行苦行,志求无上道,所证得成佛广大圆满的功德,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和赞叹。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