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湛山精舍精进佛七第二天

 

发布: 2017-12-30 12:32:15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昨天把《普贤行愿品》的背景和大家介绍了一下,它在佛教的地位和重要性,还有本经的来历,介绍了《华严经》的三个译本。所有中国佛教经书来自印度,《华严经》从印度来到中国有三个译本。昨天也把经题给大家稍微介绍了一下。今天主要是进入主题,讲《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

     

      我记得以前梦参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讲到,大乘经典每个人听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华严经》里面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梦老常常讲经的时候讲的这两句话。释迦牟尼佛同样说的一个法,但是因为每一个众生他的根器不一样,他所领受的也不一样。佛经里面把佛法比喻成法雨,如同天上下雨,大地万物接受的不一样,大树吸收水分多,小树吸收水分就少,小草吸收的更少。雨从天上下来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每一个根器不一样,接受的也不一样。那么十大愿王也是一样,可以从浅方面去会,也可以从深里面去会,可以从实相里面去理解,也可以从理体里面去体悟,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根器不同。

     


     

  • Default
  •  



     

  • Default
  •  



     

    五、经文内容——组织结构

     


     

      我们今天讲《普贤行愿品》的经文内容。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它的组织结构。《普贤行愿品》的组织结构是什么呢?有长行和偈语。长行就是释迦牟尼佛和菩萨们的对话、在说法,用长行,然后把长行做一个总结,或者是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一个偈语。除了长行、偈语之外,《普贤行愿品》里面跟其他经一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普贤行愿品》跟其他经不一样的是在流通分之前有偈颂受持回向。

     

      (一)长行、偈语

     

      《普贤行愿品》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

     

      长行是前面的散文部分,偈颂是后面的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语言上表现得比较精炼,内容方面也有一些新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也是一样,前面用长行,后面用偈语,比较容易记起来。

     

      佛经我们强调背诵。有的人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记录,等到他涅槃以后,再有集结经典,记录起来?这跟印度的文化有关系。印度人认为真理是要记在心里面,不是记在纸上。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讲法的时候,弟子们就想办法把它记起来,不用笔来记录,用心来记录。我们佛教徒都会诵经,背诵大悲咒、《心经》,乃至早晚课诵我们都要背诵起来。这是佛教的特色,真理要记在心里面,要学会把它背诵起来,不要总是看着纸。

     

      《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如果总结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用四个字来概括:智慧、慈悲。智慧是宇宙、人生给你的启示,让你了解、明白;慈悲是让你怎样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佛教里面讲,你成就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你自己。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当我们念佛回向给其他人的时候,你的功德也是回向给你自己。因为你回向给一个人的功德,就得到一份功德,回向给一万个人的功德,得到一万份功德。这是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念一声佛,我们观想,我们有多少个声音在念佛,所发出的正能量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议的。

     

      华严境界让你观想,我们在拜佛,你一个人在拜现前的释迦牟尼佛,其实不是,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量无边。要观想,只要有佛在的地方,就有我们在,所以我们在拜的时候是遍礼诸佛。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心里面非常虔诚的,眼观鼻、鼻观心,专心地念,在念的时候你发出的声音不止是一个声音,无量无边的声音都在同时念佛。这样念佛的功德就会大,这就是大乘的境界。

     

      所以我们昨天讲了,境界:有外道的境界、有世间的境界、有出世间的境界、有罗汉的境界、有菩萨的境界、有佛的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智慧都不一样。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一样,同样遇到一件事情,有的人很烦恼,有的人不觉得烦恼,有的人化烦恼为菩提,在烦恼里面去悟、去启发,在烦恼里面得到菩提。所以同样遇到一件事情,每个人反应不一样,这个就是智慧不同。

     


     

  • Default
  •  



     

      (二)序分、正宗分、结颂受持回向、流通分

     

      全文从结构上又分为四个部分:

     


     

    1. 序分;
    2. 正宗分;
    3. 结颂受持回向;
    4. 流通分。

     


     

      序分是在叙说这部经的因缘。我们每一部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法,菩萨为什么在讲他的修行法门,都有一个因缘,就是有一个前缘,这就叫序分。

     

      正宗分是它的中心思想。正宗分里面是十大愿王的总标题、长行内容及偈颂部分。这一部经的中心思想是十大愿王。

     

      第三是结颂受持回向,这里面是几句偈语。

     

      最后是流通分。一般来讲,大乘经典讲完以后,有好多的天龙八部、护法表示听完以后开悟了,觉得这个功德很大,表示去护持、去流通、去弘扬。特别大乘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凡是佛讲大乘经典的,天龙八部还有菩萨、弟子都发愿要护持这部大乘经典,只要这部大乘经典在,我们就在,就来护法。我们中国寺庙一定要有一个藏经楼,专门供藏经的,藏经代表法宝,天龙八部都在护持,有大乘经典的地方磁场就特别好,它代表正法,正法久住。

     

      不论在印度在中国,或者到任何地方,包括我两年前到韩国去,一个寺庙保存着唐朝以前的经典,保存地特别特别好,他们庙里面对藏经非常地重视。佛教在日本、在韩国,都有一个经堂,专门供经书的地方。我们就叫藏经楼,或藏经阁。应该念藏(zàng)经楼、藏经阁,因为是供藏经的地方。

     


     

  • Default
  •  



     

    1. 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2. 正宗分

     


     

      范围:十大愿王总标题,长行内容及偈颂部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3. 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4. 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好多大乘经典到最后,弟子们皆大欢喜,每个人证到不同的果位。信受奉行,欢喜以后,依教奉行。普贤菩萨讲到我们要证到佛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要怎么样做呢?就要修十大愿王。大家听了以后,非常地开心,很欢喜,依教奉行。

     


     

  • Default
  •  



     

    六、本经具体内容

     


     

      我们讲本经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正宗分-——正示行愿。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萨”是语法不同,把“大”放在后面,是大菩萨的意思。那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殊胜的功德之后,告诉其他的菩萨和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都称赞不完,由此可知,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么多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来演说,都没有办法穷尽,何况是我们凡夫众生,更不知道佛的境界是什么。所以佛的境界是要达到佛的境界以后才知道。不然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去知道。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说,福德功德这么大,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跟佛一样这么大的殊胜功德呢?我们想要做佛,想要成佛,要达到佛的境界,达到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没有别的法门,我们要修十种广大行愿。十大愿王包括他的行、他的愿,叫十种广大行愿。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在此,我们大家合掌一起跟我念诵... ...

     


     

      大家念得非常好,非常难得。我问你们,大家修了多少种?请数一数。

     

      一者礼敬诸佛: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没问题,都常常拜佛,包括这几天在打佛七的时候都拜,这个功德不一样,这个功德更多。

     

      二者称赞如来:我们每次在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的时候我们就拜,用歌声来称赞阿弥陀佛;称赞释迦牟尼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有药师偈称赞药师佛。我们常常要称赞如来,怎么样称赞如来呢?你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就可以称赞如来,因为大乘经典里面,都是佛说的,包括菩萨对佛的赞叹。

     

      三者广修供养:从最简单的去买一盆花来供佛、买一盆果来供佛、买了香来供佛。我们一般佛前有香、花、灯、果、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初一、十五、参加法会,也表示对佛的供养。

     

      从广义来讲,我们不仅仅要供佛跟菩萨,我们还要供养父母,供养师长,供养长辈,供养有道德的人,我们要去做布施,对穷困的人去救济他们,这都是广修供养的内容。我们在一生当中要常常去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就是我拿物品来供佛,拿钱去帮助别人。另外一种就是智慧的分享,或者是你经验的分享,或者是你专业知识的分享,这都属于广修供养的范畴。

     

      四者忏悔业障:忏悔业障在佛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成佛之前,我们的智慧都是有极限的。我们内心充满了贪嗔痴慢疑。所以我们常常会做错。佛经里面讲,我们众生迷惑了以后,就造业,造业以后受苦,惑业苦。所以每逢初一、十五,我们到寺院里面要拜忏,要通过实相的忏悔,去进到理体的忏悔。常常忏悔,让我们的心得到清净。

     

      五者随喜功德:这个非常重要。所谓随喜功德就是我们自己有能力,去做功德;我们没有能力,看到别人做功德,我们不要阻扰他们,不要说人家,不要心里面不高兴。有的人看到别人比他自己好,他心里不舒服。这个就叫红眼病,嫉妒心。从佛法里面讲,我们的心态要摆正,要好的心态,要随喜功德,随喜别人的功德。

     


     

  • Default
  •  



     

  • Default
  •  



     

      六者请转法轮:请转法轮什么意思呢?如果今天有缘分见到佛了,要请佛来说法;我们今天见到菩萨或者是阿罗汉,我们要请菩萨和阿罗汉说法;我们今天见到善知识,我们要请善知识来说法;我们见到长老、法师,我们要请长老、请法师来为我们说法。佛在世时,常常好多长者、好多国王、大臣、大居士都会请佛和他的弟子到家里面去应供,应供完以后请佛说法。这叫请佛转法轮。因为法很珍贵,要有请,佛才会说法。

     

      七者请佛住世:我们希望佛、菩萨、罗汉和善知识能够常住世间转法轮。有佛在,这个世间就会更加得光明。所以我们要请佛住世,请一切圣者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我们现在是学佛,我们不是把佛法当成一种研究。佛学和学佛是不一样的。你把它当成研究,跟你信仰没关系,跟你修行没关系,跟你生活没关系。你把它当成一种学问。我们要常随佛学,就是我们要常常看,佛是怎么样做地,佛他的一言一语,他的生活,寺庙里面的文化,是怎么做,然后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慢慢地向这方面去熏陶、去学习。这叫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这个很不容易啊,特别是现在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很大。每个人觉得很了不起,为什么要听你的,凭什么要听你的,你算老几啊?但是这个就是阻碍你不能成佛的因缘。我们要恒顺众生,我们要尊重众生。恒顺众生就是尊重、包容。

     

      十者普皆回向:这个境界就大了。通常赚了钱,这个是我的钱,别人都不可以分享。这个是我的功德,我不能跟人分享。从大乘佛法来讲,你得到了功德,要学会分享,要把这个功德要回向出去。回向的时候有好多种不同的回向。我们要把功德从自己回向给其他人,叫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回事向理,从实相的功德转化成一种理体的功德。实相的功德,是有形相的,是有局限性的,真正的功德是没有体相的,所以《金刚经》里面,没有体相的功德,功德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会回向。不管是大事、小事,所得到的一切的功德,都要回向。

     


     

  • Default
  •  



     

      每次在湛山精舍举办皈依的时候,皈依、五戒,到最后大家跪下来要做回向。皈依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但是你皈依所得的功德、你受戒所得的功德,都要回向。

     

      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也是能够让你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走向佛的菩提大道的一个门。佛教的成佛之道,说难,很难,难得不得了,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不一定能够到达。说易,也很易,只要你找到方法,当下修行,那么进步就很快。

     

      这十大愿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正能量。如果按照这十大愿王来修,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你什么都有了,你的福报也有了。你心里面那种负面的贪嗔痴慢疑恶见慢慢就消失了。佛教里面常常强调“正”很重要,要有正知正见,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行。如果你心歪了、斜了、偏了,自私自利了,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恶业,都是不正确的。

     

      我刚才把十大愿王大概和大家讲了一下,有个概括,让大家知道大概什么意思。大家有没有问题?十大愿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听明白了。接下来就是依教奉行。听完以后把它写在纸上,然后放在办公室,放在家里面,每天念一遍,然后就像照镜子一样,你们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照镜子是吗,每天早上也看一遍十大愿王,看我十大愿王做了多少。我觉得这个很好,我们学佛吗,就是要学智慧,学习普贤行愿的智慧。

     


     

  • Default
  •  



     

    接下来我具体和大家来详尽解释十大愿王是什么意思。

     


     

      (一)礼敬诸佛

     

      何为礼敬诸佛?即以欢喜心、恭敬心对所有十方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作清净的身顶礼、语顶礼以及意顶礼。“礼敬”: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敬,即恭敬心。

     

      就是说我们在拜佛的时候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以一颗虔诚、感恩、欢喜、恭敬的心,不能以被动的心态礼佛。而且,我们不能只拜释迦牟尼佛,而是要拜过去、未来所有十方一切佛,我们身、口、意来顶礼,那什么是身口意来顶礼呢?身顶礼:磕头、问讯或合掌;语顶礼:以恭敬心赞叹佛陀、或念诵赞颂文。意顶礼:即以意念观想如来,比如思维佛在因地怎样度化众生,成佛后又具足什么功德。所以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身体要端正,行,正、坐、卧都要有一个合格的仪式。就像我们在寺庙经常会供灯、供水、供花这都是有法的。比如:供甘露法水,为大家洗涤心灵。我们每天都要供一杯发水,如果在家里,甘露水12点后倒掉或自己饮用,这是非常有智慧的水;如果在寺庙,每天下午4点放蒙山,我们会将供奉好的甘露水布施给六道众生、利乐有情。那又为何要供灯呢?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灯,就是光明灯,外界的灯来启发我们内心的灯。之前,我去市中心参加一个灯展的活动,看到灯灯相照,一片祥和,启发了我内心。回来之后,我就找到平安灯并供奉起来,同时,也就在当时的佛七,开启了108盏灯的供灯活动。现在我们有上千盏灯供奉,每逢新春佳节,很多华人和当地人都会来供奉,平安如意,同时我们也将筹来的善款用于五台山的建设。所以,无论供奉灯、水、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 Default
  •  



     

      《六祖坛经》有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

     

      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三宝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对长辈,或是有德行的人应恭敬。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学习佛法如果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难以依教奉行。恭敬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诸佛”:“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十方”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隅(音鱼)、上方、下方,统指一切空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统指一切时间。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过去世诸佛,是指已经圆寂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世诸佛,是指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世界的极微尘数那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不能执着于某一尊佛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一来,一拜中一切诸佛菩萨都拜到了。这种拜佛功德无量无边,唯有佛陀可证知。

     

      “礼敬诸佛”:“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我们要以身、口、意三业去礼拜。

     


     

  • Default
  •  



     

      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前。以欢喜心、恭敬心对所有十方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作清净的身顶礼、语顶礼以及意顶礼。什么是清净呢?就是没有万念,不掺杂杂念,而是全心投入到礼拜中。三顶礼:一磕头、二问询、三合掌。

     

      佛经教证

     


     

  • Default
  •  



     

      《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每次我们礼拜中得到五种功德,所以常常念佛,会使我们声音好听,有更大的福报,如果不能升佛也会投胎到长者家。

     

      《毗奈耶经》云:“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这个功德是不可思量的,这个功德是菩萨都无法预量的。

     

      如对一位如来作一次顶礼都有极大功德,那按照《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在无数如来面前以无数身体顶礼,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这个功德唯有佛才可以测度,连大菩萨都无法了知其边际。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在家里要经常去礼拜“三佛三圣”,这个功德是无法限量的。

     


     

  • Default
  •  



     

    观想礼敬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什么意思呢? 就是佛很多,要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在自己身前显现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自己的一个身体化现为一切佛刹微尘数身体,一一身体遍礼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以观想的力量,化现出我无数微尘数的身。以无数多的身去拜无数多的佛。

     

      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拜一佛,只要一贯想,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还要大。在佛教中,心是很重要的,这就是量,心有多大量有多大。

     


     

    礼敬境界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我们要一直拜佛,现在拜、以后拜,生生世世都要拜,直到众生度尽,我们任务才能完成,这时我们才不需要拜。

     

      “如此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所以,无论我们去哪里,看到寺庙、看到佛我们是都要拜的,不能因为我累了、乏了就不拜了,这是不对的。我们每年也都有三步一拜,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意念的,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很受益,包括来自心灵和身体但不可思议。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体现了我们拜佛但愿望和行为,我们为众生而拜,如果众生还没有消业,还没有成佛,那我们就要继续拜。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拜佛是没有疲厌的,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种心情来拜,就是从礼拜中去参悟佛法但道理。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来讲,是礼敬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为什么要称赞如来?

     

      如来的功德,在佛经里简单地说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断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断德:断除一切烦恼所显示涅槃的功德。众生不能成佛的原因就是烦恼太多,包括:贪、嗔、痴、慢、疑,恶见(偏见)。

     

      智德:具足一切圆满智慧。佛的智慧不是声闻智慧,不是圆觉智慧,不是菩萨智慧,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了义的智慧, 金刚经里讲佛的果位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佛的智慧是圆满的。

     

      恩德:悲悯一切众生,对众生有恩。凡是成佛,都有一颗悲悯的心。佛不但要慈悲还要有智慧。

     

      《大智度论》中说:“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赞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赞佛可以去除烦恼,增长智慧,所以我们要时常赞叹如来。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赞,就是称扬、赞叹。

     

      “称扬赞叹”法门,可对治我们的嫉妒心、我慢心。如果一个人有我慢心,他是不会去称赞别人,他有一个功高我慢的心,是不会去称赞别人。其实十大愿王,就是对治我们每一个人的负面心态。

     

      比如有些人不愿意看见别人比自己长得漂亮,对其莫明其妙地产生反感和不满,就是嫉妒心。如果大家按照十大愿王来做,心态就会更好。

     

      我慢心:处处自以为是,好胜心特别强的人。别人无论在哪方面胜过自己,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某人对某人的赞叹,心里就不舒服。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也会让人的生活非常痛苦。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学佛人应该按照事六度,十大愿王去做,我们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好。大家能看的出来,佛菩萨都是非常慈祥,非常慈悲,相貌好,因为佛菩萨的心理没有任何挂碍!非常健康的心态,每天充满喜悦。所以,学佛人应随喜赞叹他人。随喜赞叹:

     

      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并赞叹;

     

      2.随着他人之欢喜而欢喜赞叹;

     

      3.谓随他修习善因,随喜赞叹他得成善果。

     

      所以见到别人做善事,就去赞叹。见到别人行菩萨道,也去赞叹。如果能发自内心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赞叹他,所得到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愿品中讲到“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 Default
  •  



     

      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每一位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中的每个微尘都是如此,每个微尘中都充满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凡是有佛的地方都有菩萨听法,护持。释迦牟尼佛化像到娑婆世界来,他有十大声闻弟子,目犍莲,舍利弗等等,还有五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都在释迦牟尼佛的周围听法护持。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出是超出的意思;过是胜过的意思。

     

      辩是辩论的意思;辩才就是有辩论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细、美妙、极好的意思。言辞就是说话。音声海、言辞海都是形容音声、言辞像海那样的大,像海水那么多。每个身体各以舌根发出无量音声海,每一音声发出无尽的美妙言辞,在尽于未来一切劫的漫长时间中赞叹一切诸佛的甚深功德海。

     

      从赞叹的语言来看,《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讲到“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无尽音声海,用美妙的音声来赞叹佛陀的功德。学佛之人要学观想,要和辩才天女一样,用惟妙的声音来赞叹佛陀,所以当我们唱诵弥陀赞的时候,更要观想。用惟妙的声音来赞叹佛陀所修六度万行,和一切的果位,这些都要随喜称赞。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