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圆教的人生(上)

 

发布: 2016-09-12 18:34:48   作者: 达照法师   来源: 本网讯   

 


 

  目前全世界都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一个“现代契机”的方向,我们应该把这句话落实到佛法的思想理论和实际修学的指导上来。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本身就是佛法流传世间的不易定律,即是“契理契机”。佛教,就“契理”而言,这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则是指“契机”来说;那么相适应就是默契,这是指佛教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法门一定要与现代社会,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文明相默契。

 

  圆教思想在现代社会既具有极为优越的前沿指导性,也具有更好的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相契点。就社会发展的角度,我们从现代文明的趋向、道德的回归、价值的标准、生活的导航、修行的关钥等方面,来理解圆教思想,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完全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领域相默契,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和谐世界”与“人间净土”的伟大理想,使我们充满信心与热情,为此努力不已,奋斗不已!

 


 

1、现代文明的趋向——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

 


 

  现代文明是包括现代世界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文化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或象征,但不足以表达所有的思想;思想是文化的内在根底,却必须通过文化的外在形态来展示,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没有外在形式的表现,也就无法让世界知道你内在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思想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文明的“体”和“用”,通过外在形式体现出内在的真实。就这样的“体”和“用”,也是多种性质的,又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就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角度来说,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沿位置,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趋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要求了。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人心的取向,都表明了这种“多元共存”的趋向。而天台圆教思想就是“一多并摄,相即相具”,并且体现出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整体的完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为实施权”的时候,说明了在最高理念的诸法实相一乘妙法当中,不妨开出方便权巧的三乘之法,乃至佛法的五乘正法,以及“淫怒痴即是佛法”的广大之方便,如《法华经》说:“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见《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此处“种种分别”就是在根本一乘思想的原则下,完全可以“多元性”地予以解说指导,这是圆教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说明整体思想指导之下的“多元共存”之精神。特别是圆教思想的“具”和“即”二字,尤其显示了“多元共存”的思想内涵。这个“具”和“即”的具体内容,也是天台宗的主导思想,所以怀则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4页上。)在一乘佛法中,“即”为教理之根本,天台依据《大智度论》的“三智一心中得”和《中论》的“三是偈”而建立了“一心三观”的法门,乃至“六即佛”的排布,都是显示了“多元共存”的精神特质。

 

  其次,在“开权显实”之后的“一切皆实”,乃至“一念三千”的“相即相具”,又指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之相,都是诸法实相的具体表现,在此实相之下,所有差别的局限也都消陨了,只是剩下完整的“真实”存在。一切文化形态都有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必须彼此界限分明而又和睦共存,不但没有种族的歧视,而且也不会有文化的歧视。这也只有象天台圆教思想这样“一切皆实”的观念,才能赋予完美的理论依据。如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云:“解是义已……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再者,圆教思想在利他方面的“普门示现”,也同样透露了“多元文化”的现实意义,现实的局限和苦难,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详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此种普门现身,正体现了“多元”与“共存”的一致性。

 

  因此,对“具”和“即”的理解和把握,乃至恰到好处的阐扬,对于现代的时机来说,应该是极为契合的。举凡圆教思想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等十如是,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如是”,都能够进入“诸法实相”的堂奥,也都能体现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佛陀本怀。如此“多元共存”的圆教思想,函盖了整个天台思想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诚为极高无上之妙谈。

 


 

2、现代道德的回归——自他心灵的自由满足

 


 

  文明落实到人类的具体行为当中,就反映在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来,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和社会。虽然由于历史环境不同,而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各异,但是每一种道德的存在,都一定有它自身与该历史环境之文明相左的独特价值。随着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此种道德观念也就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随之而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了新时代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观。与法制社会相比,道德社会更具有自觉性,当法制成为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规范时,法制也就成为该社会的道德标准了。因为法制是从外在的强制性来说的,而道德则是从内在的自觉性来说的。从内在的自觉性来看道德,那么,现代道德的回归就是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自他”就是指自己和他人,这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在达到“自己”的满足与自由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人”的自由与满足,这样才能算是现代人的道德观。如果不能重视心灵的“自由与满足”,那么任何道德的形式,也就都成为摆设而已,不得人心了。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这里说是“道德的回归”,所谓回归,也就是指为现代道德而奋斗的终极目标。

 

  圆教思想就是随时随地都处于满足的心态下,再进行生命无穷尽的奋斗。这与现代社会的道德回归,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默契。

 

  首先,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这在整个圆教思想中也是占有根本而重要的地位,用天台的固有术语说,就是“圆融三谛”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所体现出来的即空、即假、即中,这种“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摩诃止观》卷五上,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页中)的毫无缺陷,就极大的表现了修行者必须秉持一种极致的满足心态,稍有心灵上的缺口,便不是圆教思想了,此点非常重要。一念三千则表现出现实生命的极大自由,因为在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中,不需要我们选择安排什么样的念头(无论善念还是恶念),而是任运自在地于每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进行如实的观照即可,这是因为“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一念三千的理念,是我们对于心灵的透视之后,所感到的极大自由(请参见拙着《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刊于《法源》总第二十期,2002年北京)。尤其是法华“开会”之后,“一切皆实”之一佛乘思想,真是“无复枝叶,纯有贞实。”(《法华经》卷一,见《大正藏》卷九,第7页上)此即是自由与满足的最好的道德规范了。

 

  其次,在自由与满足的基础上,现代道德的表现应该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与奋斗力,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的“圆教思想就是实践的智慧学”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说:“圆教这个问题是佛教的最大贡献。……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就是实践的智慧学。”(第110——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实践的智慧学一定要向圆教发展、……这是个无穷的奋斗。”(同上,第250页)此种生命无穷尽的奋斗,在圆教思想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法华经》卷五所示:“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见《大正藏》卷九,第42中)即使是在成佛之后,也要进行“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这样的生命奋斗力,正是现代道德的完美回归。

 

  因此说圆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回归中,具有重要的时代契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