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护生与放生的故事

 

发布: 2015-08-29 19:09:18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每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丰子恺先生就会率妻子儿女去放生。全家老小捧着鱼虾螺蚌,队伍浩浩荡荡,就像他在画作里描绘的一样。在平时他也常常放生,有时还弄出笑话来。

     

      有一次,他从他桐乡石门湾的住处「缘缘堂」去杭州云栖去放生一只鸡。丰先生一副菩萨心肠,他不愿一般人那样绑起鸡脚倒着提,也不愿从翅膀抓着怕弄伤鸡的翅膀。他画过一幅画《人道主义者》描绘了两个人不同的拿鸡的方法,并写到:「提鸡如提篮,任听鸡道宣。鸡身苦挣扎,提者如不见。」可见他的细心和仁爱。这次他怕鸡受委屈,他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然后用手在外面兜着。这种样子很奇怪,但丰子恺先生不在乎,他觉得这样鸡会舒服一些。

     

      这一路乘船、坐火车,丰先生就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一般人瞧着奇怪,看两眼就过去了。但一位侦探在长安镇火车站看见丰先生,觉得他有问题,便一直跟踪到了杭州火车站。一出站门,丰子恺先生就被这位侦探拦住。恰巧,站外也有人迎候丰先生,过来急忙解释:这是大名鼎鼎的丰子恺先生,他是去要放生的,怀里捧的是一只鸡。侦探知道是跟错了人,大家一起哈哈大笑。

     

      有人认为,丰子恺信佛是受他的老师弘一法师的影响,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他们师徒因为前世机缘碰在一起罢了。丰子恺的父亲丰璜(字斛泉)就信仰佛教。斛泉先生于1902年乡试时考中举人,后来没有进一步去北京参加科举会试,就在家乡教书。他长于诗文,平素诚心信佛,好为善举,也常常热心帮助乡亲们,为他们代写书信和契约之类。

     

      有一次,老先生为一位渔民代笔,知道渔民生活穷苦,便没有接受酬金。一天,这位渔民还是送来七只鳖(甲鱼)表示感谢。当夜,丰斛泉梦见有七位穿着裙子的女孩子向他跪拜求救,大呼:「老爷救救!老爷救救!!」丰斛泉猛地从梦中醒来,深感梦境奇怪,反复思量,不得其解。检点平日自己所作所为,没有做过亏心事呀。但梦里的情景让他整日坐立不安。第二天,他忽然悟到了:甲鱼四周有一圈软皮,俗称作「裙」。因此他相信是七只甲鱼托梦向他求救,他便立即全数放生了。

     

      这种好心得到福报,老先生的儿子丰子恺后来成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这里最重要的因缘是,丰子恺遇到了好老师。这些成就的取得,跟老师的训练和指导有直接关系。丰子恺十六岁时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业于名师李叔同和夏丐尊。丰子恺与老师李叔同先生的关系尤其密切,是他的得意子弟,受其影响很大。丰子恺曾在〈我与弘一大师〉一文中提及:「弘一大师是我学艺术的老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又说:「… …就人格讲,他的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1918年,三十九岁的李叔同,削发为僧,这就是后来的名僧弘一法师。老师出家之后,丰子恺更加毕恭毕敬,来往更加频繁。他敬仰法师的道德、学问、品格和爱国情神,以后在思想上、艺术和信仰上受其影响颇深。法师穿布衣。他也穿布衣;法师喜欢静默沉思,他也开始少言寡语了。老师是留日「海归」,也鼓励他去日本留学学习艺术。 1921年丰子恺留学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归国后任中学和大学老师、编辑等。

     

      1927年,丰子恺在自己二十九岁农历生日的这一天师从老师皈依佛教,弘一法师为他取法名「婴行」。弘一法师出家前曾尝试断食,还改名为「李婴」。这次他为学生取此法名,当然有他的深意。丰子恺信仰佛教后,融绘画、诗文与佛教思想于一炉,创作了许多渗透着佛理的绘画和诗文作品。尤其他的漫画,情趣盎然,处处都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受到佛教界人士的欢迎和普通大众的喜爱,而其中的<护生画集>成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 Default
  •  





     

      1929年,弘一法师五十岁时,他们一起住在上海居士林,开始合作<护生画集>的事情,由弘一法师写诗,丰子恺作画,共五十幅,由开明书局出版。抗战期间,丰子恺在逃难之中又绘成<续护生画集>六十幅,并寄往泉州,请弘一法师配文。弘一法师遂写信给丰子恺:「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做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集于此圆满。」丰子恺在给弘一法师的覆信中表示:「世寿所许,定当遵瞩。」

     




     

  • Default
  •  





     

      弘一法师极其重视护生,并把护生作为自己积累福报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师徒二人才有这一主题的合作。丰子恺回忆说:「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这种情怀,在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也表现得也淋漓尽致。他在一九二七年写的<忆儿时>一文中,一面记述童年时在暮春养蚕、中秋吃蟹及与同伴钓鱼等的乐趣,同时也为这些杀虐生灵的乐事表示深切的忏悔之意:

     

      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尽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 Default
  •  




     

      有人质疑,丰先生强调要爱护动物,同时也倡导吃素菜,那植物不需要保护了吗?丰子恺回答说:「护生」就是「护心」。爱护生灵,劝戒残杀,可以涵养人心的「仁爱」,可以诱致世界的「和平」。故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小节),而是自己的心(大体)。换言之,救护生灵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再换言之,护生是「事」,护心是「理」。

     




     

  • Default
  •  





     

      佛教以慈悲为本。 《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就是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慈悲观强调利他与平等博爱,因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与人类一样同具佛性,一律平等。而且,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在生死轮转中,都曾经做过我们的亲眷。 (入楞伽经:「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丰子恺先生作为居士,对佛教不杀生,进而救生护生,尊重生命的慈悲护生观有着很透彻的理解,彻底的力行,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