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 (十)
达义法师2012年阿弥陀佛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发布: 2015-08-30 18:22:34   作者: 惟净恭记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续上一期】

     


     

      上次讲到,个人的观念往往是其「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观无量寿经》所载,任何人若以「至心念佛、发愿生西」为观念,临命终时即蒙阿弥陀佛大开慈悲摄受方便之门接引生西,并依念佛行者修持功夫的深浅,得不同高低品位的「三辈九品」往生。其中,依《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之〈下品生观〉所言,或有十方众生曾犯戒作不善业,乃至造五逆十恶诸罪业者,理应堕三恶道,须历经多劫,受苦无穷。但倘若在其临命终时,因有幸得值遇善知识为其说大乘经典妙法,并教令称名念佛;念佛人应时即生忏悔心,切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欢喜信乐,一心不乱,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至心令声不绝念佛,于念念中能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是具足十念,乃至一念清净心的善业随行,皆可仗仰佛力,应其心愿能得带业往生下品下生之品位。得生极乐国后,与诸上人共聚一处,见佛闻法,渐次薰修。不论修学时间需多长久,也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直至业尽情空,成佛为止。待成佛之后,发大菩提心,再回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国,共成佛道。

     

      由此可见,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的「一念」,确是培植了不少迷界众生得以成佛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也彰显了《法华经》人人皆能成佛之「一佛乘」思想。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从理体而言,于一切众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是圣凡一如、生佛不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犹如金矿石含金,可以提链成金;佛性是佛的体性,也就是成佛的因缘。所以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和可能性。然而,九法界众生,如何才能趋进成佛之道呢?

     

      依上述经文启示,这个「成佛」的可能性要因,是空无自性、是从缘而起、是要待缘而成的。未成佛的众生,是必须以遵循大乘法义成佛之正道为缘,依发心修习所应修行实践的法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渐渐熏习,渐渐增进。倘若能以如是「一念」心为观念,念念勤勇无间的来薰习本具之成佛种子,就可以久习成佛,悟入佛之知见,证悟得度。在《念佛论》下文的说明当中,倓老以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思想为纲要,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一念」的殊胜。

     


     

    【原文】佛一念具足十法界。

     


     

    【讲述】

     

      「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之「一念」,亦称为现前之「一念心」,是指心念活动的最短促之时刻,或作弹指之一瞬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说明了我们的「心」在一动「念」之间,其速度比电光更快。而我们极微的「一念」心,究竟又具有多少力量呢?

     


     

    介尔一念 不可思议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绝深,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

     

      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妙论,让我们明白到宇宙万有诸法的根源,都尽在「一念」心中。诚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念的力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界有情众生心内的一念,一旦遇缘触事,动念造作,就具足了心外三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的迷悟诸法。扼要言之,三千与一念,具有「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相即互具关系。一念心与三千法是浑然一体相生,相互依存。在心识活动的过程当中,随着展现出三千世间诸法的同时,当体即显示出天台宗三谛圆融思想之「中道实相」要义。

     


     

    事理相即 互具互融

     


     

      上面所说的「一念」,系指法界众生心内主观极微的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所谓「三千」,则是指法界众生心外客观极大的宇宙世间现象。从佛教确立于全体综合性世界观的角度而言,「三千世界」,即涵盖了法界众生之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迷悟、性相、体用、善恶、因缘、果报等诸法,此亦乃诸法实相范畴的全体。基于「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义理,更开展了善恶相即的「性具」思想。此事中有理、理因事显的「性具说」,乃是天台基本教学解行并重的特色,同时也彰显「佛与众生性不异」的佛教平等观。所以,于修行方面,智者大师即依此「性具说」之要旨,主张「十界互具」。这就特别明示了「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的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甚深真义。一念三千之「三千」数字,乃是由十法界、十界互具、十如是、三世间等相乘计算出来的法数,以下就依次介绍其中各条目之要义:

     


     

      一、十法界

     

      宇宙法界圣凡众生现实事相存在的依正二报之境界,是根据每法界过去善恶之业因和所修行证悟之果位,各自有其因缘与果报的特色。大乘佛教的世界观,是将迷悟世界之差别,由上而下配列成「四圣」与「六凡」共十类的范畴,总称为「十法界」。

     

      (一)四圣

     

      四圣,乃是出世间的四种圣人,已证得解脱圣果,超出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流转,乃是圣者悟的世界。而依据各圣者修行证悟解脱的层次和度众因行果德的差异,分为「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法界,合称为「四圣」。

     

      1. 佛法界

     

      「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略称,是「觉者」的意思。 《佛地论》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醒觉,如莲花开,故名佛也。」成就佛道,觉的层次:

     

      1)「自觉」

     

      「声闻」、「缘觉」二乘,了达一切诸法总相本体是空相之「一切智」,这对于「我空」的觉悟,是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又称为「正觉」。

     

      2)「觉他」

     

      「菩萨」,了知诸法种种的差别相乃是缘生而有的。具足了认识诸法别相之「道种智」的空慧后,菩萨依大悲心而引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发心令他人也觉悟,共成佛道。

     

      3)「觉满」

     

      觉行圆满,是指「佛」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圆满的境界,证悟得佛智的「一切种智」,又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佛」之「自觉、觉他」,即是福慧双修。经云:「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依据《百福庄严经》说,佛每修一百福,才能庄严一相。佛陀的圆满报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需要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所成。 「劫」,在佛教的计时单位中,表示极长的时间。据佛经所说,「三大阿僧只劫」,大约是三十八亿四千万年之久。这说明了成就佛道,是要经过难以思量计度的修行时日,才能以般若智慧觉证甚深微妙的正法。所以说,佛是「以正法为身、以净慧为命。」由于佛所成就的法身慧命,已臻达如此彻底圆满的境地,于众生当中无有过者。佛为世间、出世间一切圣凡所共尊。诚所谓:「十法界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

     


     

    福智圆满 万德庄严

     


     

      佛,是已证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也是通达缘起性空之「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彻知宇宙诸法真相的智者。佛,有别于三乘圣者,以其清净无漏的智慧,断尽无明惑、见思惑、尘沙惑,破除无始以来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无明,达到涅槃寂静「常、乐、我、净」的解脱境界。佛自觉后,进而弘法利生觉他,把证悟得之真理,以无量方便善巧的智慧妙用,遍觉一切众生,令得脱离一切烦恼痛苦的束缚,从生死此岸,渡至涅槃彼岸,求得究竟永恒的解脱。

     

      当圣者在因地修行,达到「福智圆满,万德庄严」之功果觉行具足时,始名为三觉圆、万德满的「佛陀」。佛陀之「万德庄严」,除了具有异于三乘圣者之大悲、三念住、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殊胜功德外,还有一般常提到的三德。 「三德」,即是指智德、断德、恩德;以及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佛陀真身 一而不异

     


     

      据《十地经论》说,佛身分为法身、报身、应身:

     

      1)「法身」

     

      经云:「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指的是「佛」以证悟的法性为体之自证境界,也是诸法的自性。 「法身」,是指佛自证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佛陀由聚集自证圆满法性而成就的法身,是离语言、文字、思量境界的。所以,法身是无相而无不相,遍满十方三世,非一般众生肉眼所能见。因此,佛陀为了应机度众,而超越时空,无远弗届,慈悲方便示现种种报身与应身。据此,佛的「报身」与「应身」,是从「法身」理体所现起的相用。我们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能见到佛陀的法身。

     

      2)「报身」

     

      「报身」,又称「受用身」,是酬报佛陀过去在因地中,为一切众生广修六度万行所积集的福慧资粮,而成就庄严佛果色相。报身的智慧是由法身的体性而生,能照明众生烦恼昏暗。

     

      3)「应身」

     

      「应身」,是佛陀为了救度六道众生,以慈心悲愿随机普现弘法利生,而权巧化现的种种身相。 《华严经疏》卷十二曾说:「佛种不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生,成就恩德;永断烦恼,成于断德;了知诸行,成于智德。」由此可见,「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而「应身」则是功德法的聚集。

     

      所以,倘若将上述佛之三身,配于三德而言,「恩德」具有觉他、利他、化他之涵义﹔而「断德」和「智德」则具有自觉、自利、自行之涵义。总括言之,「佛」乃是觉行圆满、万德庄严,佛身真善无漏,随缘普现无碍,为世间最尊贵之圣者。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虽然佛佛道同,但由于应化不同,而各有其别号。例如在《妙法莲华经》中,称毗卢遮那佛为清净法身佛,是代表法性之佛;卢舍那佛为圆满报身佛,具有庄严法相果报;释迦牟尼佛为千百亿化身佛,以无量应化身随机普现,救度三界六道众生,为行佛的代表。所以,一般世人所熟悉的佛陀,是指在历史上于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成道、普度群迷的释迦牟尼佛。佛之出现人间,确实是为稀有难得之珍宝。因此一般生于末法时代的人,以生不逢佛世,无缘亲自瞻礼佛陀的庄严金容身相,而常有感叹:「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然而,据《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劫之前早已成佛。而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在人间示现的「八相成道」之生身,乃是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之身。 「佛」所证悟的正法与净慧的胜德,即是宇宙万有诸法实相的平等一如自性理体。契合佛之智慧德相所成就的法身,是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随时随地与有缘得度者同在。其实,佛陀真身之法身实相,就是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也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佛心与佛性。

     

      正如《华严经》所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佛身如虚空遍法界,佛力无边不可思议。所以,《心地观经》第二品赞颂佛宝偈曰:「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神通变化充满世间,光明遍照十方三世。」

     

      《大智度论》说:「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不离于法身,此二非不异。」由于报身、应身是从法身理体为因而显现,因此虽然佛身分有三身,但是「一而不异」。佛十种通号「如来」之「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法界,常住世间,如如不动;「来」,则是指佛陀的应化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的。

     

      《金刚经》也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唐朝顺宗皇帝对此心生疑惑,于是请佛光如满禅师释疑,问曰:「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常思维,更无生疑虑!」由此可见,上述问答偈语最能体现出佛陀真身「一而不异」的本来面目,毋庸置疑。

     


     

    结语

     


     

      由于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道宣说佛法的真理,我们才知道有他方佛的存在。例如,释迦牟尼佛在《佛说七佛经》中告诸弟子,在衪成佛之前,就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等佛先后住世。据其他经典上记载,更有五十三佛、八十八佛、三千佛等名号。除此,于无量劫之前早已成佛的龙种上佛、正法明如来等佛,皆因大悲心起,于成佛以来倒驾慈航,分别现文殊、观音等菩萨身相,济度法界群迷。

     

      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经典,足以证知在广大宇宙的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从时间与空间上说,确是有无量的三世十方诸佛存在。一佛一世界,在其常、乐、我、净的国土中教化众生。诸佛具足一切的福智与德行,佛佛平等,无有差别。所以诸佛皆具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通号。据在《观药王药上经》之〈三劫三千佛缘起〉所说:「如是一心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据此可知,善信欢喜信乐,至心礼拜三千佛,所获功德,果报巍巍。湛山精舍自开山以来,惯例于每年新春的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期间,必盛大举行「礼拜三千佛忏」法会,祈愿福泽利益群生,六道众生同生善道。并以此殊胜功德回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冥阳两利、灾障消除、福慧增长、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