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九)

 

发布: 2018-10-17 19:35:17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作者:达义大和尚主讲

 

  • Default
  •  


     

      下面一节,须菩提讲:「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说:太高兴了,我希望能够来听释迦牟尼佛您的讲解。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这里说「诸菩萨摩诃萨」,这个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释迦牟尼讲《金刚经》是对大菩萨讲的,大菩萨是他的当机众,所以叫「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就是大菩萨应该这样来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在《金刚经》里所有的一切众生之类,在十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每一种众生,他出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用卵生,有的用胎生,有的用湿生,有用化生。这就说明宇宙万有的一切众生,它出生的情况不一样。人是属于胎生,蛇出生是属于卵生,蚊虫属于湿生。潮湿的地方就有蚊虫。那么佛菩萨是什么出生?就是化生。所以十方法界一切的众生,他们的出生、因缘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讲,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有九种不同的出生的情况,上面就有九种。「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释迦牟尼希望用般若智慧,让所有人进入无余涅盘,「无余」是什么意思呢?无余者,没有烦恼、习气、妄想的剩余。有的人修行修到最高的境界,所有烦恼、习气、妄想全部把它清除了,这叫无余涅盘。

     

      我们说「涅盘」有两种,有「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大家要记得。这个涅盘是对我们的生死,所以说我们有涅盘,像我们凡夫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悟到般若智慧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六道里面轮回,在这里面生死,生了以后死,死了以后生,生生死死没有了期。通过修学佛法,你就能够离苦得乐,能够转凡成圣,就像声闻、缘觉、菩萨、佛一样了,超越六道轮回之苦,那么你就成为圣人了,当你成为圣人就没有烦恼,你就断除一切的妄想,所以这个涅盘里面,有「有余涅盘」,还有「无余涅盘」。像有的虽然涅盘了,但是还有习气,比如阿罗汉,虽然证到阿罗汉,了生死了,但是阿罗汉也有习气。

     

      什么叫「涅盘」呢?简单来讲就是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呢?这个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不藉他求,不是去求来的,这个清净心另外一个名词就是不生亦不灭,没有生,也没有灭,我们每一个人涅盘,本来就有的。那么你现在为什么不能证到涅盘呢?因为你有虚妄分别,所以这个涅盘被掩盖住了,有一天你通过修行,破妄显真以后,清净心显现出来,你就证到涅盘。所以为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这个般若智慧对我们那么重要,因为你有般若智慧,你才能够去除你的执着妄想,你的菩提心、或者清净心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还有「灭度」,在《金刚经》里面常常提。这个「灭」就是寂灭的意思。什么叫寂灭呢?「寂」字带一种观照智慧在里面。你要怎么样才能把妄想、分别、执作去除掉呢?那么一定要修这个「定」,有了这个定以后,就有这个智慧,所以叫定慧等持,平等了,等持了以后,这个烦恼自然而然就能够去除掉,所以「灭」,就是寂灭,寂就是禅定的意思,就是很高深的禅定,就叫寂。当你有一定的禅定以后,这个烦恼自然而然就去除了。「度」是什么意思?度,就是即出生死苦海,通过修般若智慧,我们就可以离开生死的苦海,到了清净涅盘的彼岸。所以这个「度」在《金刚经》里面,是常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大家要记起来。《心经》里面讲「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里面,不单单让众生离苦得乐,同时希望所有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的此岸,度到清净快乐的彼岸,这个「度」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在《金刚经》里面也很重要的,听起来觉得很矛盾的。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生死烦恼此岸,到了清净涅盘的彼岸,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但是后面却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面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你不能去执着一边,你如果说前面「有」也不对,如果执着后面「空」也是不对。这个般若思想就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空有不二。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在整部《金刚经》里,好多道理都是在讲这两句话的逻辑,这两句话非常重要。

     

      《金刚经》是般若的纲要。为什么说是般若的纲要?就是不执着两边,不执着任何一边,它是在破里面的相。你从头到尾看《金刚经》一整遍以后,你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如果你发现里面在讲什么,那么这个就不是般若,好多人看了《妙法莲华经》以后说:「这个法是很妙,里面不知道它妙在什么地方,在说什么妙。」。如果释迦牟尼说,这是一个妙法,那就不是妙法。就像《金刚经》里面讲,如果你说你是阿罗汉,你就不是阿罗汉。你要懂得《金刚经》的精神,就是要破,从破里面显示般若智能出来。

     

      这里面「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观照般若,通过你去了解这个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去观照,去了解,去体悟,到最后呢,你才能够证悟到这个实相般若是什么。这个实相般若,一般人是没办法去感觉到它是什么,你要通过文字般若,加上观照般若,如实的观照、思维,最后才能体悟到实相般若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实相般若不能直接去感受到呢?因为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所以一定要通过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去体悟到。

     

      接下来这样讲:「何以故?」你看下面都是文字,都是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不了解,所以用文字来表达,叫文字般若。通过这个文字般若,你去如实思维,这个就是观照般若,最后进入实相般若。「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有这个四相的话,这个就不叫菩萨,菩萨之所以终日度众生,又无一众生可度,就是「水月道场,空中俯视」。这个道场像水中的月一样,水里面的月亮,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你说假的,它实实在在有一个月亮在那边;你说是真的,又touch不到,又碰不到。空的道理是很深的。空中俯视就是你虽然每天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虽然你在说法,但是无一法可说,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菩萨,有这个四相的话,你就不是菩萨。

     

      那么这个「我相」是什么呢?我相就是我们每一天,我的思想,我的身体,我的什么…我的什么。每天都有一个「我」,有个我的话,就有分别;还有「人相」,这个人相就是他,有其他的相;另外「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是千差万别,每一个众生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相都不一样,为什么众生相不一样?每个人业力不同,所以他果报也不一样;那么这个「寿者相」是什么?寿者相就是我们烦恼的生命,你看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了长大,到了壮年,到了老年,到了死亡,从一生下来到死亡,都是烦恼。寿者相就是我们烦恼的生命。

     

      上面所讲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呢?为什么没有众生得灭度?因为菩萨没有这个四相,所以菩萨终日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如果他执着在度一个众生,或者执着说「我在度某一个人」,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他就没办法真正度一个人。所以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皆因菩萨没有四相。那么这个「相」,就是刚才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无住相,大家知道这个相,不能去执着,迷信而有相。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有这四个相呢?就是你迷了,你是凡夫了,你有分别心了,所以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见性,如果我们在四相里面,知道这四个相是空不可得,我们不能去执着它,能够离开这四种相,我们就可以明心见性,就能够见到我们的菩提,见到我们的如来德性。

     

      这个相并不会影响到你迷与悟,不会影响到你菩提自性。最重要是,你能不能在这个相里面去悟,悟到这个相,如果这个相你执着了,那你就有差别。如果你在这个相里面能够离相,那你就能够见性,见到你本有的佛性。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生活都是一样的,同样的住在多伦多,同样共业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别业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很开心快乐?有的人每天都烦恼,都生气?就是你对这个悟,迷跟悟的关系,你对这个境、这个悟,对于外在的东西的认识,如果你能够有这个觉性,有般若观照的话,那你就可以明心见性,你每天就可以活得很开心快乐;如果你迷了,你就有很多千差万别的分别。是是非非,烦恼就是从这里而来。

     

      佛教说世间所有东西,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呢?就是我们每个人业力不一样,每个人悟性不一样,在天台宗里面为什么有五时?为什么有八教?本来就没有八教,释迦牟尼讲这个法就是这个法,为什么分有藏、通、别、圆不同的教?为什么有渐、顿、秘密、不定这种方法?都是根据每一个众生不同的根器,说不同的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迷跟悟,法本来没有迷、没有悟,最重要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所以我们有迷有悟的差别。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行于布施,应无所住。」菩萨在一切法应该无所住,,这两句话在《金刚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要有着相的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想要行这个六波罗蜜的话,对任何一切法,就是世间所有一切法,应无所住。这个「住」,就是不能去执着,如果你执着的话,那么你就见不到你的般若智慧,如果说无所住,不执着的话,你的般若智慧就显现出来。应该要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当我们在帮助人家的时候,应该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能够帮人家的时候,这个时候觉得这个众生很苦,我帮助他,但是并没有任何回报的思想,也不用去执着将来要怎么様、怎么样,当境现前的时候,我们的菩提心升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完,做完就做完了。佛教里面说,我们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像,还有布施的物,那么我们都要把它空掉,所以叫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我们做到六根清净,我们每一个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不要被这外境所干扰,不要你现在做一点善事,你就贪着外在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很简单,有时候你做好事的时候,布施的时候,人家赞叹你,你很高兴,但是人家诽谤你,说你几句话,你不开心,那这就不是菩萨的布施,这个不是有智慧的布施,有智慧的布施就是六根清净,当我们该做的时候我们就做,我们不管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样子,所以这里说:「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境所转,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个时候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说菩萨在广行六度布施的时候,不住于相,不要执着这个相。不要执着什么相?有两种相大家记得,第一个就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的相;同时,不要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叫不住于相,也就是不要执着的意思。

     

      「无住布施」,在《金刚经》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那么「无住」是什么呢?无住就是般若,像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住、有执着、有分别,所以我们没有般若智慧,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现在没有智,我们现在是有这个识,有这个情识,情识就是分别的识。无住就是般若,那么「般若」是什么呢?般若不住一切法,为什么叫不住一切法呢?你不住一切法里面,你能够超越一切法,那么一切法里面都有般若,只要你有觉性,有悟性,般若是遍一切处的,所以我们常讲佛法遍一切处就是这样,任何的东西,你能够在里面悟到这个法,它的原则,它的真理的话,那你就明白佛法的道理。

     

      「佛法」是什么呢?佛法从广义来讲,法法都是佛法,因为佛法,我们现在用文字般若表达,佛法里面就是讲缘起性空,所有一切法里面都离不开缘起性空这个原则,叫法法皆是佛法。般若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住一切法的话,你就跟般若没有份,如果不住一切法,一切法都有般若,所以这个般若翻译中国话就是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另外一个对立的名词叫什么?智慧的反义词是什么?愚痴。也就是说你住一切法,你就是愚痴,你不住一切法的话呢,那么你就是般若,你就是妙智慧,所以凡夫跟圣人他最大区别是什么?凡夫法法有所住,所以我们人活得很辛苦,我们常常都会执着这个,执着那个,这叫凡夫法法有所住,所以我们有烦恼痛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