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面临的新挑战及自身的突破
How Buddhism faces challenges beyond itself

 

发布: 2018-07-19 20:44:08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 释达义 在世佛联弘法会议上的主旨演讲

 


 

绪论
一、佛法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二、佛教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三、解决五大矛盾,实现新的突破
四、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的探索和体会
结论

 


绪论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经历了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三个发展阶段。

 

  佛教:初创于公元前6世纪。后经阿育王在其统治期间(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大力推广,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相传第一个教会在公元33年后建立。到了公元380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正式确立罗马帝国国教,奠定了世界基督教发展格局的基础。

 

  伊斯兰教: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初创。后来建立的阿拉伯帝国,通过战争手段和商贸渠道将伊斯兰教传遍世界各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的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

 

  一、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佛教起源最早、最为古老。

 

  二、佛教在初创时期没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那种被迫害、被打击的经历。

 

  三、几大宗教都有统治者提倡、推行的过程。但对佛教来说,即使在阿育王后期的大力推广阶段,仍然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和其他佛教国家统治者的传统。

 

  所以,佛教传播的特点是,一直秉持宽容、和平、圆融的理念。

 

  在两千五百年的发展中,佛教已经传遍全世界,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今天佛教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而且这一次的挑战,不同于以往,是全方位的、竞争性的,既有佛教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世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所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严肃对待。

 


 

一、佛法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佛法乃宇宙人生真相,佛告诉我们的是诸法实相,无量智慧。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道后,这样赞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如来以无障碍清凈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见八十华严)

 

  我们称佛陀体悟到的境界是「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杂阿含》把它具体分成三种智慧:

 

  1. 宿命智(Pubbe-nivāsānussati Nāṇa)了知自身、他身宿世生死之真相

 

  2. 生死智(Cutūpapāta Nāṇa)了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生死之真相

 

  3. 漏尽智(āsavakkhaya Nāṇa)了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陀的智慧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赞同和钦佩。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佛陀的教导不但没有经过时间的流失而褪色,而且经过无数检验更加让人称奇。

 

  按佛学专家方立天先生的说法,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佛教是极富哲学思想的教派。佛教符合这么几个标准:

 

  有助于人格完善;

 

  有助于社会和谐;

 

  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

 

  有助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见《法音》2010年第三期)

 

  我的看法是:

 


1.佛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现代文明社会所尊崇的理念,平等、博爱、民主等理念,在佛教教义和组织实践中都可以找到鲜明的例子。

 

  例如,平等的观念,佛教最初兴起时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说的平等是彻底的平等,众生平等。在理论上,强调「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在佛教的实践中,强调三皈依的重要性的同时,认为出家人与非出家人平等,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平等。

 

  再比如,民主的观念。佛陀在入灭之时,并没有指定任何一人来做他的接班人。而且按照佛教的戒律,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处理一切事务,具体说来,就是投票表决制。可以说,民主精神是佛教组织的内在要素之一,这一点与现代文明非常契合。

 


 

2.佛法与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向相契合

 


 

  科学的进步,并没有让佛教这一古老宗教显得落伍;相反,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发现了更多佛的真知灼见。

 

  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在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影响上,佛陀早已有深刻的论述。现在很多时髦的科学名词,如多重宇宙、时间假象、量子纠缠等,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都不意外。近年来,学术界和佛教界举办了很多「佛教与科学」的探讨会,很多学者指出佛经里有很多先见之明。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3. 佛法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矛盾相契合

 


 

  当代世界虽然科技发达,但人心浮躁,就像《法华经》所说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世界有繁荣发达的一面,也有灾祸和战乱频发的一面,面对这些,佛教主张 「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从转变人心开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总之,世界和平需要佛法,解决生态环保问题需要佛法,当代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佛法,人类灵性的提升需要佛法。

 


二、佛教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与其他世界性宗教的对比中看佛教传播现状

 


 

  历史上,佛教与基督教组织基本没有交集,但跟另一大宗教——伊斯兰教有接触和冲突。但佛教一直采取和平、宽容甚至退让的态度。可以这样说,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伊斯兰教步步推进,佛教步步退让的一千年。

 

  「佛教向外流播的进程在大约一千多年前,穆斯林征服者的铁蹄侵入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地区时,就已经中断了。尽管佛教的弘化甚至在此后一段时期,成功地使蒙古人及中亚和北亚其它一些民族皈信佛教,但佛教显然在亚洲几个地区已丧失了过去那种影响力。在印度本土,自12世纪遭受伊斯兰征服者致命打击后,即一蹶不振,大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它已完全销声匿迹。尚存的小量的佛教团体则渐渐亲附了印度教,为其所同化。大致同一时期,佛教又失掉了东突厥人(Turkestan)(新疆Sinkiang)的信仰空间,给伊斯兰教占据;而伊斯兰教也传播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取代佛教的位置。到17世纪早期,整个爪哇群岛实际上也成了伊斯兰教之天下。」(北大禅学 1999年第3期 ,Heinz Bechert着 张华 编译)

 

  佛教,虽然是世界性佛教,但与其他一些宗教相比,有三个特点:

 

  1.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佛教信众人数还是不够多。

 

  如果单纯按信徒人数算,佛教还不能进入三大宗教,因为印度教的人数是佛教徒的两倍还多。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发布的《全球宗教概览》报告,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有22亿信徒,穆斯林16亿,印度教10亿,佛教徒5亿。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84%的人(58亿)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徒占32%,穆斯林23%。

 

  • Default
  •  


     

      2.和其他两个世界性宗教相比,佛教的在全球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仍然是最普遍的宗教,全球157个国家内人数最多,穆斯林在49个国家内是人数最大的人群。除了印度教主要集中在印度、尼泊尔、毛里求斯等国,佛教徒是分布最集中的宗教,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3.是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还不够强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的传播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还不大。除了极少数精英信仰佛教之外,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社会几乎是一统天下,而西方文化现在在全球占主导地位。

     

      4.即使是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佛教在西方很多时候还仅仅是学术研究对象,而不是信仰目标。

     

      · 以我所在的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基督教徒占70.3-77.1%,佛教徒1.1-3.6%的,其他宗教:伊斯兰2%,印度教徒1%,犹太教1.1%。(中情局图书馆The World Factbook)

     

  • Default
  •  


     

      (2015年佛教徒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

     


    (二)佛教传播的未来展望

     


     

      那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我们也和其他几个主要宗教对比中分析这一问题。

     

      皮尤中心一份关于《世界宗教的未来》(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2015)的调查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40年里,基督徒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团体,但伊斯兰教的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将超过世界其他宗教团体。

     

      世界宗教人口的变化主要与宗教人口生活的不同地方,及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有关。该报告还预测,到2050年世界穆斯林人口将等同于及基督徒人口。

     

  • Default
  •  


     

  • Default
  •  


     

      这份调查报告,揭示了几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预测:

     

      1. 2010年至2050年,穆斯林人口预计增幅达73%。2050年,穆斯林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3.2%。

     

      2. 到2050年,伊斯兰教将取代犹太教,成为美国第二大宗教团体。

     

      3. 届时穆斯林将占欧洲总人口的10%。

     

      4. 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将在2050年取代印尼,成为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5. 佛教信仰人数则呈现萎缩趋势。除佛教外,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犹太教得人口都将出现增长。而且,这种情况是出现在全球无神论和不可知论者的人数也将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就更加让我们警觉。

     

      这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也是令人震惊的信息。

     

  • Default
  •  


     

      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呼吁:随着各大宗教势力的消长,各国领导人必须注意这样的趋势,并及早思考因应的对策来降低可能的冲突。

     

      联系中国的实际,按我们的常识推断,即使中国没有信仰的人数减少,佛教也未必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

     

      「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而其面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也最艰巨。如果要理解中国佛教,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人数之众、历史之久、理论之高、根基之深、阶层之多、使命之艰。」

     

      (《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第20~2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三、解决五大矛盾,实现新的突破

     


     

    (一)佛教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当代世界相疏离的矛盾

     


     

      佛法的无尽的宝藏、巨大的价值,是当代社会和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但现实的问题是佛教与世界主流文化的相对隔绝,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佛教徒和弘法者,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更是有切身的感受和迫在眉睫的紧迫感。

     


     

    (二)当代人忙碌的生活状态与佛教典籍的浩大之矛盾

     


     

      佛教强调利益众生,离苦得乐,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但佛教典籍丰富,浩如烟海,而且大多深奥难懂。一般读者都将此视为畏途。不像其他一些宗教,如基督教,就是一本经书。

     


     

    (三)现实的各种问题与出世问题的矛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仰的分化时代,我们似乎听到了网络时代的孤独与心灵渴求的呼唤。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人世间的问题。佛教少数人证果位与大多数修行解脱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四)传播区域的扩大与语言隔阂的矛盾

     


     

      佛教从古印度向外传播,无论南传、汉传和藏传都经历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经过无数前辈的艰辛努力,佛教走向了世界。以中国佛教为例,先后经历了两次国际化:第一次国际化在唐宋时代完成,主要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语言的隔阂问题相对比较小;第二次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向欧美国家发展,这时候,语言文化的隔阂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五)人群需求与传播方式(弘法方式)的矛盾

     


     

      人类需要佛法,佛法也必将利益人类。我们在弘法实践中,尝试了多媒体传播、社区化服务等形式,但还是面临很多困难。这些都是中国国内佛教组织不层面对的。最突出的是多语言僧才的缺乏。

     


     

    四、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的探索和体会

     


     

    (一)重视译经和图书馆工作

     


     

      加拿大地广人稀,是一个多种族和谐相处、多种宗教共同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社会。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积极翻译汉传佛教经典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系统。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从古印度、西域传入的佛教,首先面临的就是佛经的翻译问题。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优的翻译传统,主要表现在:

     

      一是翻译者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将翻译佛经视之为十分神圣的事业;

     

      二是翻译者本身就是德行很好的修行者,对佛法有深刻的体验;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凈等大师莫不如此。

     

      三是佛典翻译被视为重大工程,皇帝亲自监督,集全国之优秀人才完成。但这盛事是难以再现。

     

      湛山精舍三位开山长老,特别是乐渡长老特别重视翻译工作,后半生更是倾注全力,在佛经翻译上做出了卓越成就。

     

      乐渡法师自1963年从香港移民美国,创立了美国佛教会、美国佛教青年会、旧金山佛教会,美加佛经翻译委员会。1974年,在创办和主持美国佛教会和大觉寺十年之后,乐渡长老辞去其他职务,创办美国佛教青年会。这是一座为了专心一致翻译英文佛经而开设的道场,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乐渡长老的努力下已翻译出版了三十几种英文大乘经典,大多数已再版多次,在北美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些佛书不但已译成英文,同时还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越南文。因此,他是汉传佛教岀家人在北美译经的第一人。

     

      乐渡长老亲自翻译和主持翻译的大乘经典和普及读物列举:

     

      《传心法要》《地藏经》《菩萨学处》《心经讲录》《顿悟修证》《净土十疑论》《嘉言录》《梦游集》《顿悟入道要门论》《佛法导论》《圆顿三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佛学辞典》《梵网经》《佛教故事》《法航法师演讲集》《佛法概论》《幸福之道》《丰子恺护生画集精选》《静坐》《念佛四十八法》《大般湼槃经》《早功课诵》。

     


     

    (二)社区化深入

     


     

      根据我们的探索,多年来我们总结了「全球化交流,社区化深入」的做法。前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借鉴、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一切可以接纳的观点和方法;但在传法、弘法上实践上,说深入社会,走进社区,渗入家庭。既放眼世界,又脚踏实地。现在湛山精舍已经成为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

     

      湛山精舍十座道场各有特色,每年每月都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吸引不同人群。针对华人社区主要通过佛事活动组织讲经说法。针对其他族群,主要介绍宣传佛法,特别是选派佛学基础好、外语精通的工作人员专门接待参观。当地警察局和教育局已把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定期组织人员到湛山精舍参观学习。其中包括来自安大略省各地的天主教学校、公校、私校、童子军的师生,以及耆老、成人、国语、宗教、医疗、妇女、警察、基督教、族裔教会、犹太教等方面的组织,还接待了皇家安省博物馆、大学院校教师、美国教师、中学教师等教育方面的组织。另外,地处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湛山精舍万佛舍利塔寺,自2001年7月1日万佛舍利塔开光以来,每年6至10月的旅游旺季的周末都安排有中英双语导游,带领游客参观万佛舍利塔,讲解基本佛法。

     


     

    (三)形式多样化

     


     

      作为一名海外弘法者,我对海外传法有一些切身的体会。我们面对的是不会汉语或者中文不熟练的人群。形式多样化尤其重要。移民北美的第二代华人开始说英语,不识汉字的居多,有的连口语汉语都不会讲。这时候,传统的讲经方式已经不力不从心,所以要调动多样化的手段。

     

      这方面,湛山精舍的做法是,积极在西人社区内开展佛教活动,初期以西人容易理解的禅修、素食、护生、禅茶和插花等活动为主,贯之以佛教教义,让更多西方朋友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佛法,受益于佛陀智慧。积极向其他族群介绍、宣传佛法,特别是选派佛学基础好、外语精通的工作人员专门接待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让佛法种子在此生根开花。

     

      如加国五台山功能设计,对一般民众而言就是一个展览馆,对佛教徒来说就是一个闻法、朝圣之地,对僧伽来讲这里是一个交流培训基地。充分调动展览手段、多媒体传法弘法、双语讲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汉传佛教不但在北美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得到了北美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湛山精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影响力较大,其弘法实践得到加拿大联邦、安大略省和多伦多市三级政府官员的高度评价。2013年2月,湛山精舍获得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钻禧勋章(Queen Elizabeth II Diamond Jubilee Medal ),此举主要表彰我们率领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四众弟子四十多年来在加拿大弘扬佛法、服务大众、发展多元文化,促进中加友好关系以及对慈善、教育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结论

     


     

      迎接挑战的办法在哪里?还是在佛法。「有佛法就有办法。」,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一)积极入世,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与大众打成一片。

     

      (二)培养新一代新型思维的讲师、律师和禅师,引导他们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等。引导他们掌握多种语言。

     

      (三)培养以护法、功德主、义工有机结合的社区弘法服务队伍。

     

      (四)发展各类社会精英加入信众队伍,扩大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挑战即是机遇,危机必有转机。在各种挑战在的挑战之下,要振兴佛教,必须高扬佛法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佛教信仰的神圣性,建设以正法为中心的弘法体系,让佛教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