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赏析:庐山烟雨

 

发布: 2021-06-11 07:09:28   作者: 苏东坡   来源: 改编自新浪佛学   

 

  • Default
  •  



     

    庐山烟雨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作者】

     

  • Default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宗门引用的理趣诗,形象地展示了未悟与悟后的境界。

     

      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着名的禅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表现了一个达者先入小乘禅境,再入魔境,尔后臻抵大乘圣境的过程,也是这首禅诗最好的注脚。

     

      诗词开篇两句借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来比喻参禅的途中风光。就像庐山烟雨和钱塘潮都是闻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番,是会抱撼终身的。就如同参禅修道的人,未破牢关不知悟后风景。如果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觉得别有玄虚,未曾亲睹。

     

      而后两句是过来人的体验,就像是见过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的人,并没有什么奇特玄妙,只不过还是和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一样风景而已。这两句借去过的旅客的体验来比喻参禅的人的悟后体验,在未悟前,将谓有多少奇特,可是到过之后,却发现没什么特别,依然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难消,千念万虑,放舍不下,把那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把那须实证的佛性禅心,看成奇特不同的存在。等到大悟后,才明白那胜景亦不过是佛心我心的微妙体现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后未曾有丝毫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