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講座(之六十一讲) 《维摩诘经》要义

 

发布: 2022-04-05 19:46:00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十二讲:《维摩诘经》要义(第十一品)

 


 

  录音:達義大和尚佛法開示 《維摩詰經》要義(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请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维摩诘经》第十品香积国,今天讲第十一品菩萨行

     

      菩萨行,故名思义就是如何学做一位自觉觉他,解脱自在的大菩萨。我根据经文分为四点来跟大家做介绍。

     


     

    一、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率领众香国的菩萨参拜释迦牟尼佛

     


     

      佛在毗耶离城的菴罗树园中说法时,突然之间,树园以及一切景色都变成一片广博庄严的黄金色彩,放出金光。阿难很奇怪,就问佛陀:“世尊,这是什么瑞相?”佛陀告诉阿难说:“这是维摩诘和文殊师利正与他们的听法大众,准备从维摩丈室来到这里,所以才显示这样的瑞相!”

     

      这时候,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我们一起去拜见世尊吧,好让菩萨们可作礼佛供养。”

     

      文殊师利说:“太好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因缘。我们走吧!”

     

      于是维摩诘随即施以神通力,将所有会众和狮子宝座,全部缩放在他的右掌上,然后前往佛的住处。抵达菴罗树园之后,他把会众放到地上,大众见到释迦牟尼佛时,立即顶礼致敬。

     

      慈悲的佛陀跟平常一样先向各位菩萨逐一慰问,并请他们回到自已的座位,就这样大家都一一归位,准备受教。

     

      当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时有几点启示:第一维摩诘示病,佛陀特派文殊师利为代表去探病,现在维摩诘率领诸位菩萨来到菴罗树园向佛陀礼敬供养,听闻佛的法要;第二佛陀准备为他们做慈悲的开示,由此充满说明了维摩诘示病,全都是在为协助佛陀度化众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我们读《维摩诘经》时,不仅要了解维摩诘大居士示现的种种神通,有大智慧,辩才无碍,同时他是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有力助手,他就是搭好法台,然后请佛为大众说法。

     


     

    二、香积国的饭香功德妙用不可思议(以饭香为佛事)

     


     

      大家来到菴罗树园,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和平易近人,当大众都安坐好了之后,佛陀就对舍利弗(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说:“你见过维摩诘大士的自在神力有多神奇吗?”

     

      舍利弗回答:“世尊!我见识过了。”

     

      佛陀又问:“那你觉得怎样?”

     

      舍利弗回答说:“世尊,我见他所施展的不可思议神通力,真是意想不到,高深莫测啊!”

     

      维摩诘居士的神通妙用,声闻乘、缘觉乘这些二乘弟子无法测度。

     

      这个时候,阿难又问佛说:“世尊,我闻到一股过去从未闻过的香气,这究竟是从那里来的香味?”

     

      佛陀告诉阿难说:“这香气是从众香国而来的菩萨们由毛孔散发出来的呀。”

     

      舍利弗这时候对阿难说:“我们的毛孔也有这些香气散发出来。”

     

      因为舍利弗也用过从众香国取来的香饭,吃过后,毛孔中散发香气。

     

      阿难就问:“我们的香气是怎样来的呢?”

     

      舍利弗回答说:“这是维摩诘大士从众香国向香积佛所取的剩饭,凡是在维摩丈室中吃过这些香饭者,全身所有毛孔都会散发出这种香气。”

     

      阿难问维摩诘:“这香气能维持多久?”

     

      维摩诘回答说:“到香饭消化完为止。”

     

      阿难又问:“那么这香饭要多久才会完全消化呢?”

     

      维摩诘回答说:“这些香饭的香味可维持七日,之后就会消化掉。不过,阿难,如果尚未入于阿罗汉正位的声闻学者,吃了这香饭,则会在他们证得阿罗汉正位之时,才会消化掉;如果已入正位的阿罗汉,吃了这香饭,则会在他们得解脱之时,才会消化掉;

     

      如果尚未发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吃了这些香饭,则会在他们发大菩提心时,才会消化掉;如果已发大菩提心的人吃了这香饭,则会在他们得无生法忍时,才会消化掉;如果已得无生法忍的人,吃了这香饭,则会在他们一生补处(候补佛位)之时才会消化掉。

     

      就像上味的良药一样,人要是服用之后,便会把体内有害物全部清除,才会消失效力;这香饭亦一样,要等进食者的所有烦恼清除,香味才会消化掉的。”

     

      阿难心生欢喜,对佛陀赞叹说:“世尊,这香饭竟然可以成就这不可思议的佛事,真是前所未有呀!”

     

      佛陀说:“是的,是的!阿难,有些佛国净土是以如来光明来作佛事的,有些是以菩萨众来作佛事,有些是以佛所幻化的人来作佛事,有些是以菩提树来作佛事,有些是以佛的衣服、卧具来作佛事,有些是以饭食来作佛事,有些是以园林、台观来作佛事……。阿难,诸佛所有的威仪举止、行为表现,无非都是为了成就佛事。

     

      佛陀说,阿难啊,诸佛的大慈大悲、威仪行止、住世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等也都一样是为成就佛法,佛法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实际上全都是平等的。故此,佛陀亦称正遍知、亦称如来、亦称正等正觉。佛为度众生,在不同世界以种种方法度众生,故而佛佛道同,凡是如来,都有应供、正遍知等十号。

     

      这段经文在告诉我们,佛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所以佛因应众生的根机而示现各种各样的佛事,引导众生同入佛道。虽然佛所化现的方法不一样,有的用音声,有的用菩提树,有的用园林,虽然度化众生的方法不同,但最后都是共成佛道,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是一样的。

     


     

    三、诸佛菩萨的功德力不可思议

     


     

      佛陀告诉阿难说,假若我详细说明佛陀的正遍知、如来、正等正觉这三个名称的意思,即使你以一劫寿命之久,恐怕也不能完全理解。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像你阿难一样多闻第一,得忆念总持,更以一劫寿命时间去理解,亦一样无法完全领受。

     

      所以阿难,诸佛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是没有限量的。智慧和辩才也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啊!”

     

      阿难这时候惭愧地对佛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自称是多闻第一了。”

     

      佛告诉阿难说:“不要生起退转的心意,为什么呢?因为我是说你在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可没说你是在菩萨大众中啊!

     

      而且,阿难!有智慧的罗汉是不应与诸菩萨的神通力相比较。因为任何大海深渊还可测量,唯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陀罗尼和无碍辩才等一切功德,却是无法测量的。

     

      阿难,你们平时只学声闻乘,不学菩萨行,等到现在竟想要学维摩诘的不可思议大神通力,一时之间是做不到的,就算一切声闻和缘觉,费了百千劫的时间,尽力地去学习神通变化也无法成就维摩诘这样的大菩萨的神通呀!”

     

      这段经文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乘人与大乘的发心不同,境界也不同,所以大乘菩萨的神通力也不是小乘人可以比拟的。这就是这部《维摩诘经》要让小乘人回小向大,赶紧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来才能成佛,才能证入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四、释迦牟尼佛为香积国的菩萨讲大乘法门(《维摩诘经》的中心思想,目的是为小乘人回小向大,学菩萨道,共成佛道。)

     


     

      在这时候,从众香国来的所有菩萨,见到释迦牟尼佛时都合掌恭敬地说:“世尊,我们刚到娑婆世界,都以为这里的众生低劣,不值得救拨,生起了轻慢的想法。了解情况之后,现在感到十分后悔自责,我们已经捨弃了原先错误的心态了。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一切诸佛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在度化众生。故而随众生的机缘应化,而示现不同的佛国净土,真是不可思议。现在我祈请世尊!祈愿您能赐教我们一些妙法,好让我们返回众香国以后,能时时感念娑婆世界的如来。”

     

      佛陀对众香国菩萨们说:“有两种法门,叫做“有尽解脱法门”及“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应当好好学习的。

     

      读了这段经文,参学很重要,众香国的菩萨的境界、智慧、辩才,与娑婆世界是天地之别,刚来娑婆世界时不习惯,但经过了解,发现释迦牟尼佛很了不起,为了教化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愿意放下身段,与娑婆世界众生打成一片,所以众香国菩萨觉得释迦牟尼佛很了不起。

     

      什么叫有尽?指的就是有为法;

     

      什么叫无尽?指的就是无为法。

     

      佛陀说,作为一位大乘菩萨,要做到:“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是这一品的中心思想,也是菩萨道的精华。行菩萨道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意思是说菩萨既不全离开有为法,也不执著无为法,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很不容易。通常我们要么是有为,要么是无为,但是在《维摩诘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要做大菩萨就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就是说菩萨既不完全离开有为法,也不执著无为法。何为有为法?即有造作,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是有为法,我们现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金刚经》说有为法的真相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般人觉得既然有为法幻化不实,我就放弃它,但是菩萨知道现前一切法虽然幻化不实,但是要借假修真,借现前种种幻化有为法修无为法,故不全离开有为法。我们在娑婆世界,知道现前一切是假的,但是要借假修真,身体是假的,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如何修行?我们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空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五蕴假合的身心,如何修学佛法?所以作为菩萨要不完全离开有为法。也不执著无为法,有的人认为有为法幻化不实,所以要证得无为法。但是如果执著有无为法可得,有此执著,也不是菩萨境界,故也不执著无为法。故而不离开有为法,也不执著无为法。

     


     

    第一什么叫不尽有为呢?

     

      就是不背离大慈,也不捨弃大悲,深发大愿,追求一切智慧的决心,而不容许有片刻之遗忘。时刻都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菩提心不能变。要发愿教化众生,要永无厌倦的精神;菩萨发大菩提心,不是一时的,而是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之精进力不能停,下化众生不能厌倦。

     

      对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要精进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实践。佛法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上,要信解行证,要落实到生活中。四摄法在日常生活中,在公司里都很有用。例如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既从物质上,也从精神上给予众生以帮助;爱语,用慈悲柔软的语言与大众沟通,给予鼓励和信心;利行,所做之事不是自私自利的,要有利于大众,成为对大众有用的人;同事,不管是大老板还是主管,要想到大家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平等的,智慧是平等的,以同等心与大家共事,大家会觉得你很接地气,应与大家一起共同修学佛法,利益众生。四摄法是佛教中最基本的菩萨法。

     

      护持佛教正法,不惜生命;菩萨要护持佛教正法,有时还要不惜生命。如法门寺大塔下的佛指舍利,在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要去破坏,是良卿老和尚以生命保护下来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故事。

     

      菩萨要种诸善根,没有疲厌的感觉,要广修一切善。志愿坚固常安住于一切功德法中,以善巧方便,发愿回向众生,修学佛法要权巧方便,不能执著,不断发愿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每次我们在这里讲经都把讲经听经的一切功德发愿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道理是一样的。

     

      求学佛法要持续不懈,为众说法要毫无吝惜,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法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殷勤不倦地供养诸佛,即便入生死轮回而无所畏惧;菩萨为度众生入于六道,自然有生死,但是菩萨为度众生,而无所畏惧。如消防队员在火灾中为救人而不顾一切;

     

      对于世间的荣辱,都能无忧无喜,淡然以对;不要轻视未学佛的人,对他们要尊敬如佛,他们都是未来佛,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学佛而轻慢;对堕入烦恼中的人,要想尽办法让他们发起正确的观念,如果他们因某一件事,某个人而生起烦恼时,应想尽办法给予智慧,令其生起正念,走出迷误。当他们生起智慧,烦恼即菩提;

     

      对于能出家远离逸乐,不要自以为高贵,不要清高;

     

      不要贪著自己禅定之乐,应为他人庆幸离苦之乐,禅定之乐虽然舒服,但不能贪著。例如湛山打禅七时,作为主七和尚,我不能贪著禅定之乐,而要关心其他同参;虽然打坐是能得到法喜,但如果贪著各种禅定之乐,就有烦恼,有分别,无明就生起。要警惕,禅定虽然好,但一执著就生烦恼。要观想跟下地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于生死轮回过程中,应把它当作一次游园观赏的人生历程;我们在娑婆世界,看到人世间无常变化、残忍痛苦无奈,学佛者要把轮回生死的过程当成一次观赏园林的过程,把现前种种幻化以超越心态面对,才不痛苦,否则面对现前各种无奈痛苦就承受不了。因此菩萨应以出世心态,从事入世间的事业,才能得到超越。

     

      遇见有前来求法的人,应视为良师益友看待,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有学生,老师才能进步;

     

      应当捨离一切心所取著,住于一切智全无所得之想;遇见有毁禁犯戒的人,要生起救度帮助他们的想法;行菩萨道者,应以六度波罗蜜视为法身父母;波罗蜜是到彼岸,通过布施,持戒,禅定,忍辱,精进,智慧这六种方法,从烦恼痛苦的此岸到达清净快乐的彼岸。所以六波罗蜜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我们每个人有两种父母,一个是肉身父母,带我们来这个世界;另一个是法身父母,就是六波罗蜜。正如性空长老常开示的,我们每个人有两种生命,一是肉体生命,一是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如何成就,就是行六波罗蜜。

     

      以三十七道品视为帮助修行的眷属来想……

     

      所谓三十七道品就是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其中包括八正道。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眷属,如果我们依佛法所说的去做,不会孤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得到很大加持力。

     

      要实行少欲知足而不捨离对世间的关怀,修学佛法不能极端,不能偏于一边,要取之中道,不即不离。有人认为修行要少欲知足,这是对的,但是行菩萨道要不舍离对世间关怀,可以少欲知足,但是要有慈悲心、有爱心,关怀世间之人;

     

      要既不破坏菩萨的威仪,而又能随顺风俗,菩萨有菩萨的威仪,戒律,但是要随顺风俗。佛教在印度,要随顺印度的风俗习惯;佛教在中国要随顺中国的风俗习惯,佛教在日本要随顺日本的风俗习惯。现在佛教到了北美,要随顺北美的风俗习惯,佛教才能发展。为什么佛教在亚洲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善于随顺当地风俗人情,掌握了佛教的精髓,根据当地的风俗人情,来推广、施行,给予佛教发展以生命力。

     

      要起用神通方便智慧来摄化众生;念念总持所闻,入一切法,终不忘失;要以各种权巧方便度众生,同时所学到的要念念不忘。

     

      能清楚的识别众生的根器,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以断除众生的疑虑;要以乐说无穷的辩才,通达无碍地演说佛法……;实行我这么样的说法,就叫做菩萨不尽有为了。”

     


     

    第二,什么叫做菩萨不住无为呢?

     


     

      就是虽修学“空”,却不可以取空为证;虽然世间一切法空,但不能执著空,因为空也是空的。虽修学无相、无作,却不可以取无相、无作为证;

     

      虽修学无起, 却不可以取无起为证;

     

      虽遍观诸行是无常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却不厌无常而常植善本,虽然世间无常,但仍应广修一切善本;

     

      虽观世间是苦的,却不厌恶流转于生死;虽观诸法无我,却不厌倦教诲众生,不要忘记受苦受难的众生,要教化众生;虽观法性寂灭,却不住涅槃而不求永远寂灭,虽证涅槃,但不住涅槃);一切法性皆寂灭的,但不求永远寂灭。

     

      虽然乐于远离人群,但身心精进修善;有的人认为世间很麻烦,想找清净地方离开人群去修道,但是行菩萨道者,要身心精进地广修一切善法,不能独善其身地求自我解脱;

     

      观诸法归无所归,但心能归趣善法;

     

      观无生法忍,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无漏果位,却应而不断诸烦恼漏尽;虽然菩萨自己没有烦恼,但因为是行菩萨道,所以不断诸烦恼。

     

      观六度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如佛陀说,终日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终日说佛法而无佛法可说。虽观诸法缘起,本性空无,但应随顺法性而不捨大悲;

     

      虽观入于正法位(阿罗汉),而不随小乘急于求证。如地藏王菩萨,度尽众生方证菩提,这是很好的例子。

     

      虽观诸法虚妄不实,无牢固可言,无人我可言、无自主可言、无表相可言,但救度众生的本愿尚未圆满,故而不会放弃对福德、禅定和智慧的修行。若能修行我这么样的说法,就叫做菩萨不住无为了。”《维摩诘经》这段经文对修学佛法者是非常好的开示,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能不走极端,悟到中道的道理。

     

      “总而言之,菩萨为要具足福德必须度化众生,故修行不住无为法,虽然我们希望证到无为,但是在《维摩诘经》中说,菩萨修行要不执著无为法;

     

      为了要具足般若智慧,故修行不尽有为法。

     

      菩萨对众生怀有大慈悲心,故修行不住无为法;

     

      为了要圆满其度化众生的本愿,故修行不尽有为法。

     

      菩萨为了要采集法药以治贪嗔痴三毒,故修行不住无为法;为了要依随众生病而授予法药,故修行不尽有为法。

     

      菩萨为了要清楚众生病的根源,故修行不住无为法;

     

      为了要灭除众生的病患,故修行不尽有为法。

     

      佛陀说,诸位求正道的大士(指大菩萨)啊!菩萨完全修好了不尽有为法和不住无为法,才是有尽、无尽的解脱法门,把有为法、无为法二者融为一体,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是你们应当好好学习的!”

     

      这时,众香国菩萨们听闻了这法门后,都满胸欢喜,即以种种美妙的花朵,有各样颜色、各种香味,散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来作供养于佛以及佛所说的法门,并同时供养了法会上所有的菩萨大众,最后特别向佛顶礼表示感谢,赞叹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尽无尽解脱法门”,是前所未有的妙法,并且称赞释迦牟尼佛是唯一能在这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的大觉者。来自众香国的菩萨们说完之后,就忽然消失,返回众香国去了。

     


     

    结语:

     


     

      这一品讲述了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从维摩丈室率领众香国的菩萨们和佛的弟子、以及诸位护法,来到佛所住的菴罗树园,展示了大菩萨的神通妙用,把所有人放在掌心上,赞叹了香积国的香饭,称赞了诸佛菩萨为化度不同众生而展示不同的佛法。最后以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为来自香积国的诸位大菩萨做了精彩的开示,讲演了“尽无尽解脱法门”之妙法。同时佛陀让我们明白到佛法原来就在现实的生活中。

     

      当我们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当下明白到唐代诗人无尽藏的《嗅梅》的诗句: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的意境,如果明白佛陀在这一品所作的开示,当下就能悟道什么是佛法,佛法就在当下,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所住的环境。如此诗中说,春在哪里?春就在当下。

     


     

      《维摩诘经》第十一品的要义,今天就讲到这里。

     

      有居士问:自己在家里念经之前,要念开经偈吗?

     

      回答:开经偈很重要,第一是表达对这部经的恭敬,同时也是发愿,要信受奉行,要以稀有难得的心受持。所以不管在寺院还是在家,都可以念开经偈,特别是读诵大乘经典就更要念。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