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四十五讲)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发布: 2021-11-21 11:00:11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八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三)
《天台小止观》第六章的第二大主题:对境中修止观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天台小止观历缘修止观(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8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第四单元第八讲2021年11月12日)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上一讲我们讲到《天台小止观》第六章的第二大主题,历缘对境修止观。

     

      “历缘”就是在面对种种因缘时修止观。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如何在历缘中修止观?

     

      相对于在坐中修止观,历缘修止观是强调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做事、讲话中不离当念。在面对种种因缘的时候,依然没有离开止观禅修,如果能做到这种境界,修行之心就不会因为不同环境而中断或断绝。也就是说在面对种种外尘境界时,不会生起烦恼也不会造业,当下即与佛法相应。在一切时间里都能勤修定和慧,这样必然能够通达一切佛法。

     

      大家还记得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智者大师教导我们在作事的时候如何修止观?

     

      1、在做事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是为了什么而要作这件事,如果是为了不善之业、无记之业而作事的话,就不应该作。如果是为了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益的善事而作的话,就应该作。

     

      2、在做事中如何修止?

     

      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因为做事,则会生起一切善恶等法,但一切法都不可得,那么妄念自然不起,这就叫修“止”。

     

      3、在作事中如何修观?

     

      这时候应当这样想,由于心有这个念头要作事,使令身体与双手要去造作种种事业,并伴随着做事生起的一切善恶之法。这时候就要反观其心,连心都没有实性之相可得,这时就能了悟做事之人和做事中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叫修“观”。

     

      智者大师指导我们在历缘中修止观,主要是要我们保持觉照之心,在面对种种因缘时以“止”或“观”来调治心境。学会在行、住、坐、卧、做事、言语等因缘境界中用功办道。

     

      今天我要来跟大家讲解的主题是:

     


     

    如何在对境中修止观?

     


     

      所谓的“对境”,在这里指的是六根对六尘境界:

     

      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修行者在这十二处中修止观,也就是说当面对种种因缘环境时不离修行。

     

      在六根面对六尘之时如何修止观呢?

     


     

    一、如何在眼见色之时修止观?

     


     

      (一)如何在眼见色之时修止?

     

      当眼睛见到外在的种种色相,便知道一切色相如水中之月,空中花、镜中像,没有坚实的体性。如果见到顺心好看的色相,也不起贪爱,见到难看讨厌的色相,也不起嗔恨忧恼;见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色相时,不起无明之惑和种种乱想,这就是修止。

     

      (二)如何在眼见色之时修观?

     

      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见到的色相,当体空寂,为什么?因为当眼根和色尘未曾相接之时,则一无所见,也不会有任何对色相的思惟分别,因为因缘和合,根尘相接,就生出了眼识和意识,便能对种种色相生起思惟分别,因此才产生了一切烦恼、善恶之法。

     

      这时候反观对色相生起的心念,没有实性之相可得,当知看的人和随着看见而产生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叫修观。

     


     

    二、如何在耳听声之时修止观?

     


     

      (一)如何在耳听声之时修止?

     

      当耳朵听到种种声音,便知道一切声音不过是转瞬即逝的震动之响,没有坚实的体性。如果听到顺心好听的声音,也不起贪爱,听到难听讨厌的声音,也不起嗔恨;听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声音时,不妄加分别,这就是修止。

     

      (二)如何在耳听声之时修观?

     

      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听到声音,没有任何实性,只是耳根与声尘和合,就生出了耳识和意识,对种种声音妄加思惟分别,因此就有一切烦恼、善恶之法,随之而产生,这就是耳听声。”

     

      这时候对听取声音的心念进行反观,没有实性之相可得,当知听的人和随着听见而产生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是修观。

     


     

    三、如何在鼻子闻气味之时修止观?

     


     

      (一)如何在鼻子闻气味之时修止?

     

      当鼻子闻到种种气味,便知道一切气味如同火焰一样飘忽不定,没有坚实的体性。如果闻到顺心好闻的香气,也不起执着,闻到难闻讨厌的臭气,也不起嗔恨;闻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气味时,不胡思乱想,这就是修止。

     

      (二)如何在鼻子闻气味之时修观?

     

      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闻到气味,本性虚幻,没有任何实性,只是鼻根与香尘和合,就生出了鼻识和意识,对种种气味妄加思惟分别,并随之产生了一切烦恼、善恶之法,这就是鼻子闻气味。

     

      这时候反观闻取气味的心念,没有实性之相可得,当知闻香和随著闻香而产生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是修观。

     


     

    四、如何在舌尝味之时修止观?

     


     

      (一)如何在舌尝味之时修止?

     

      当舌头尝到种种味道,便知一切味道不过如在梦幻之中,不可持久把握。如果尝到顺心的美味,也不起贪着,尝到难吃的恶味,也不起嗔恨;尝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味道时,不妄加分别意想,这就是修止。

     

      (二)如何在舌尝味之时修观?

     

      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尝到味道,没有任何实性,为什么呢?因为甘、辛、咸、苦、酸、淡这些味道,本来不会有什么差别,只是舌根与味尘和合,就生出了舌识和意识,对种种味道妄加思惟分别,并随之产生了一切烦恼、善恶之法。”

     

      这时对尝取味道的心识进行反观,没有实性之相可得,当知尝的人和随着尝味而产生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是修观。

     


     

    五、如何在身体感受触觉之时修止观?

     


     

      (一)如何在身体感受触觉之时修止?

     

      当身体接触到种种境界,便知道一切触觉如同影子,如同魔术之幻化,皆不坚实。如果接触到顺心快乐的外境,也不起贪着,接触到讨厌痛苦的外境,也不起嗔恨忧恼;接触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外境时,不妄加忆想分别,这就是修止。

     

      (二)如何在身感受触觉之时修观?

     

      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感受到轻重、冷暖、涩滑种种触觉,都是外境,自己的头、腰和四肢,即是身体。外境的本性虚幻不实,而身体也是没有任何实性,只是身根与触尘和合,就生出了身识和意识,对种种触觉妄加思惟分别,并随之产生了苦乐的感觉,这叫作身体接触外境。”

     

      这时候对感受触觉的心识进行反观,没有实性之相可得,当知感受的人和随着感受触觉而产生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就是修观。

     


     

    六、意根对法尘之时,如何修止观,在前文静坐修止观时已经讲清楚了。

     


     

      上面所说的六根对六尘时,随时随地,只要相应就可以修止观;每一种境界都可以运用前面坐禅修止观的五种方法,已经详加解释过了,不再重复。

     

      行者如果能够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这一切因缘境界之中勤修止观,便知这个人是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修行者。如《大品经》中所讲:“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行者,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在穿袈裟,久视之时,瞬目之时,动止出入之时,都能一心专修禅定,当知此人是大乘菩萨。” 如果有人能这样在一切时、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此人则于世间最胜、最上、无与伦比。

     

      释论偈中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

     

      憺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释论就是《大智度论》,在这部论中说:“修行人安闲地在林泉树下宴坐,断除种种分别心和恶业,远离世间一切名利,淡泊明志,止息了种种缘务,一心寂静,专修禅定,这样的快乐是世间众生从未有过的享受和快乐。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世人追逐名利、华服名衣、高床大卧,这些快乐都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贪得无厌,不能带来身心的安稳。

     

      “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而出家修道的修行者,则时时心中无有挂碍,不论是运动中还是在安住静坐时,心念都保持专一无杂,以智慧来谛观诸法,都能平等照见一切法之实相。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在所有一切法中,都以平等智慧观照

     

      享受智慧寂然之乐,这是三界之中的凡夫所不能享受的快乐。”

     


     

    结语:

     


     

      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也提到: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大师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在受到六祖的肯定和印可之后,写了“证道歌”。其大意是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能体会到内心的安静平和自然就是禅。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 对于戒律,我只从三皈五戒护身咒经上了解到一点点。现有心补足,请问师父我该如何下手?如何渐次?

     

      2. 师父上次课结束的时候,就说这周讲最重要的对境历缘修禅定。我相信是因着我自己的业缘触发,近来常常考虑大乘的自利利他和佛法里常说的慈悲。今日看到师父药师诞法会上的开示,讲到佛祖无尽无量的慈悲和大度,似有所感。平常修行人,对境历缘时,怎样保持慈悲?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发到微信群或电邮给我,我在下周统一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