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四十三讲)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发布: 2021-11-08 15:57:04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五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小止观》第五章成就五种方便和第六章修行止观禅修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天台小止观行五方便和正修行(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8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第四单元第六讲2021年10月29日)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上一讲我们讲到《天台小止观》第四章调和五事。今天是第四单元第六讲,主要内容是讲《天台小止观》第五章,成就五种方便和第六章修行止观禅修。五种方便是智者大师开导我们在学止观禅修时,必须具备的五种方便法门。

     


     

    一、哪五种方便法门?

     


     

      (一)欲(意愿)、(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分明。我们把这五种方便列出来一一加以解释。

     


     

    (一)欲

     


     

      不是世间享乐之欲,是指志愿的意思。志愿远离世间一切颠倒妄想,志愿证得一切禅定智慧。欲又名为“志”,又名为“愿”,又名为“好”,又名为“乐”。行者志愿好乐大乘甚深微妙的法门,所以称为“欲”,正如佛陀所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精进

     


     

      就是要严持戒律,断除五种障盖(1贪欲 2嗔恚 3睡眠 4掉悔 5疑惑),在初夜、后夜都要专念精进,不要荒废道业,如同钻木取火,如果没有钻出火苗,绝不休息。这叫在善道善法上精进。

     


     

    (三)念

     


     

      是指我们要常念世間幻化无常,人与人之间相互欺诈,没有什么意义。要常念禅定之尊贵、难得。如果能够生起禅定,就能生起无漏智慧,断除烦恼,成就一切神通道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一切众生。所以说“念”是修禅的殊胜方便。

     


     

    (四)巧慧

     


     

      意思是指善于权衡、比较世间欲望的享乐与禅定智慧的法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轻重?世间苦多乐少,享乐只是短暂的、虚妄不实,得不偿失,世间之乐是轻薄的;禅定智慧之法乐,不会有贪嗔痴等烦恼,故称“无漏”,没有生灭无常之忧患,故称“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断除一切无明大苦,是真实利益,是无尽宝藏。这样的思维和抉择,名之为巧慧。

     


     

    (五)一心分明(坚定决心)

     


     

      分明了知世间忧患深重,实当摒弃;清楚明白禅定智慧功德的尊贵。这时候应当下定决心来修行止观,心要如金刚一样的坚固,即使一切天魔外道都来作祟,也不乱我心。即使长时修行空无所获,也不退失决心,这才叫一心。就好比一个人要远行,面对眼前有二条路,知道一条是通往解脱之道是通畅的;另一条是通往轮回之道是堵塞的。当我们下定决心选好一条通畅的解脱道之后,就要勇往直前。所以说“巧慧”与“坚定决心”是禅修的殊胜方便。经中说,“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就是这个道理。

     


     

      智者大师在《天台小止观》这本书讲解止观禅修坐禅法要时,强调修止观的人在修禅定时,应先修好二十五种方便(条件),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所讲的内容,现在回顾一下:

     

      第一具足五种因缘

     

      第二降伏五种欲望。

     

      第三断除五种障盖。

     

      第四调和五事。

     

      第五成就五种方便。

     

      以上这二十五种方便就是我们在修学止观禅修时,应该具备的基础条件。

     


     

      现在继续讲《天台小止观》

     


     

    第六章,正修行。

     


     

      这一章很重要,是止观禅修的精华。

     

      修行止观,有二种:

     

      壹、在静坐时修止观。

     

      貮、历缘对境修止观(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修)。

     


     

    壹、在静坐时修止观。

     


     

      我们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体证禅定的境界,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静坐最为殊胜,所以先就静坐来讲述止观的修行方法。

     


     

      在静坐时修止观,有五种不同的方法:

     

      一,对治初心的粗乱来修止观。

     

      二、对治心的沉浮之病相来修止观。

     

      三、依据实际情况,因时制宜修止观。

     

      四、对治禅定中的微细妄念来修止观。

     

      五、为了使得定慧均齐来修止观。

     

      我们把这五种修止观的方法具体的跟大家分享。

     


     

    一,对治初心的粗乱来修止观。

     


     

      修行人在最初学习坐禅的时候,常常心念粗乱,这时就应该通过修“止”来对治,但若修“止”还不能对治的话,就要通过修观来对治。

     

      (一)修止观有二种含意:

     

      1、修止,止有三种:

     

      第一系缘守境止

     

      第二制心止

     

      第三体真止

     

      什么叫系缘守境止?

     

      就是将心念系在一个对境上。比如说鼻端、肚脐间,并保持专注,心不散乱,正如经中所说:“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意思是心系一处不放逸,如同将心猿用枷锁制服住一样。

     

      什么叫制心止?

     

      就是只要妄念一起,就马上将它制伏住,来保持心念不驰散。如经中所说,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为主,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善加制心。

     

      刚才所讲的这两种制心的方法都是在事相上的修行,不须分别。

     

      什么叫体真止?

     

      以正见观察,随心所念的一切法,都从因缘所生,没有永恒、固定的实体性,这样观察以后,心就不会去执取,妄念自然停息,这是通过体察真谛来修“止”。如经中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意思是观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生,空寂无实性,止息妄心而通达一切法的实相,便可称作是真修行人。

     

      初学者在刚开始坐禅的时候,随心所念的一切法,念念不停止,虽然用了体真止的修法,但妄念还是不能停息,这时候怎么办呢?应当反观所起的心,过去心已消灭,现在心不停住,未来心还没到。从时间上推寻心的实体,了不可得。正因为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便没有真实性的心,若心都没有实体性,那么一切法也都没有实体性了。修习禅定的人虽然观察心念不停住,无有实性,哪有刹那刹那生起的幻觉之念?

     

      再者,观察心念从何而起?

     

      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对尘的时候,六识便生起,而根与尘并没有实际的对触,所以并没有实性的六识生起。这样来观察心识的生起与消灭,便可以知道,所谓的生与灭,只是如幻的名称上,暂时显现的现象而已。这样的精进修禅,对生灭的执着心自然能放下。那么寂静无生灭的智慧心便能开发出来。了知一切实有之法皆不可得,这就是所谓不生不灭的空寂之理,修到这种境界时狂心顿歇。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如果心念驰散,就要当下收摄住,安住在正念之中。所谓正念,当知一切唯心所作,并不存在,离开此心没有外在境界,再观察此心自身也没有实性,便可知念念皆不可得。而刚刚学习修“止”的人,并不一定当下止息妄心,如果勉强压抑自己的心让它憋住,往往会适得其反,令心发狂。修“止”好比学射箭一样,要有耐心,不断加以练习,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便能发发命中。

     

      (二)修观有两种:第一对治观;第二正观

     

      第一对治观:

     

      比如说修不净观对治贪欲,修慈心观对治瞋恚,修界分别观对治对自我的执着,修数息观对治妄念等,这里不做详细解说。

     

      第二正观:

     

      就是观一切法无相,皆是因缘和合所生,而因缘皆无自体性,这就是实相。要先明了所观察的境界一切皆空,那么能观察的心自然不会生起。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意思是一切法都是生灭不停,虚幻不实,常在于心念之中,已经证悟性空之人,便对一切法不起杂念乱想。

     


     

    二、对治心的沉浮之病相来修止观。

     


     

      修行的人在坐禅的时候,如果心念昏暗幽塞、糊涂无记、瞪眼发呆,或者贪图睡眠打盹,这时候应当修“观”来提起觉照。

     

      如果在坐禅的时候,心念浮动、轻躁不安,这时应当修“止”来止息妄念。

     

      以修“止”的方法来对治心沉,以修“观”的方法来对治心浮。在修止观时,要善于观察各种问题或有老师指导,唯有对病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三、随便宜修止观(依据实际情况,因时制宜修止观)。

     


     

      修行的人在坐禅的时候,虽然为了对治心的昏沉而修观照,但是心念还是不够明净,得不到法喜利益,这时候就用修“止”来止息妄想。

     

      如果这时觉察到了自己身心安静,就知道了此时适合修“止”来安心。如果在修“观”之时,觉察到自己心神明净,寂然安稳,就明白此时适合修观来安心。

     

      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心神即能得到安稳,断除烦恼,获得自在。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对治禅定中的微细妄念来修止观)。

     


     

      在禅坐时,行者先用止观之法来破除粗大的妄想杂念,止息乱心以后,即能进入禅定境界。

     

      在禅定的时候,如果修到心念微细,就会感觉到身体空寂,获得禅之喜悦。但是这时候的伶俐心可能会生起来,落入种种境界的诱惑,以微细的妄想对偏邪之理妄生执取。如果这时候不觉醒,以定心来止息种种虚诳的境界,就会落入对境界的贪着,将种种禅定的境界执为实有;但若能觉知一切境界虚诳不实,那么爱与见二种烦恼(爱:迷事之惑,見:迷理之惑)就不会生起,这叫修“止”。

     

      修“止”以后,如果心中还是执取于爱、见两种烦恼,由此不停地造作,这时就应当修“观”,对禅定中的细心进行观照。如果观照到定中的细心毫无实性可得,便自然放下对定中微细烦恼的执着。若能不执着于这些知见,那么一切爱见烦恼业就会一齐消灭,这叫修“观”。此处的止观修法,和前面一致,重点在破除定中微细的过患。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为了使得定慧均齐来修止观)。

     


     

      行者在坐禅的时候,或因为修止,或因为修观,而进入了禅定。虽然能够进入禅定,如果没有观察之智慧,便是愚痴之枯定,不能断除烦恼;或者说观慧微少,不足以发起真实智慧来断除烦恼,开发种种功德法门。这时候就应该修观来对烦恼辨别并加以对治,使得定慧均等,即能断除烦恼,证入种种法门功德。

     

      行者在坐禅的时候,若是因为修观,而心中豁然开悟,智慧明了无碍,但是因为定心微少,心念如风中的灯烛,容易飘动散乱,便难以发挥明照物象的功能,更不能出离生死烦恼,这时应该来修“止”。因为修“止”,而得定心,这时候的心就像是在房间里的灯烛一样不受外在狂风所摇动,不但能够破除黑暗,也能照见周边的一切物象。

     

      这就是为了使得定慧均齐来修止观。

     

      行者如果能够在端身正坐之时,善用这五种方法来修止观,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对治法门,便可以称得上是善修佛法,这一生必不空过。

     


     

    结语

     


     

      智者大师认为修习止观禅修,首先以静坐方法入门最好。在静坐之中要了解自身在修禅的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止或用观的方法加以对治,唯有善用其心,禅定境界自然现前。

     

      今天把智者大师《天台小止观》第六章,正修行的二大主题之一:“在静坐中修习止观”的五种不同对治方法讲完了,下一讲我会跟大家继续讲正修止观的第二个大主题,“历缘对境修止观”。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发到微信群或电邮给我们,我在下周统一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