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与生活息息相关

 

发布: 2015-01-31 09:00:09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达义法师讲於2014年湛山禪院「一日禪」

 


 

  佛教教育家太虚大师说:「当今佛教,应以中国佛教為核心,而中国佛教之特质在於禪。」禪与生活息息相关,「禪」是一种思维,它能够使人精神得到超脱,意识得到强化,心灵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解脱。禪是一门学问,它能够使人的身体变得轻松,内心变得坦然。用参禪的方法把散乱的念头减少至消失,万法归一,一个正念出现统一的念头。最后,连这个统一的念头也不见了。这种明净安定的体验就是「禪」。

 



 

一 佛教的精神在於「禪」

 


 

  「禪」,最早源自於印度的佛教,叫「禪那」,意译為静虑,思维修习。意思是让意念集中、专一。传入中国后,汉传佛教翻译為「止观」。「禪」自达摩传入中国,到六祖惠能发扬光大,随著汉传佛教禪宗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禪宗最终成了中国佛教的精华所在。

 

   释迦牟尼佛出家后,為了寻求解脱,他遍访名师,南渡恆河,到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跟随数论派上师阿罗逻修习禪定。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禪定功夫,达到「无所有处定」的禪定状态,释迦牟尼不久达到了阿罗逻所教导的一切,然而在他看来,他们的教义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

 

   於是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修苦行,在尼连禪河边静坐思维。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他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於是他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禪河,接受牧女供养之乳糜。恢復健康后,他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端身向东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止息一切妄想无明,彻见自己本来面目,终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為「佛陀」(意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

 

   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所使用的便是正定法门。正定是以正念為前导的禪定,可以进入非常深而有力的层次。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禪宗「拈花微笑」的典故,是讲对禪理透彻理解的故事。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鷲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於中国的盘古。大梵天王率眾人把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不说一句话。大家面面相覷,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唯有佛祖的大弟子摩訶迦叶破顏一笑。佛祖当即宣布传法给摩訶迦叶:「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於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訶迦叶。」说完,佛祖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传授给迦叶。

 

   释迦牟尼所传示的,是一种无言的心态,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是一种至為详和、寧静、安閒、美妙的心境;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是因為他领悟到了佛陀这种境界,师徒之间默契、心灵相通。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灯会元》卷一。

 

   「禪」大体上分為两种,第一种称為「如来禪」,是佛陀一代时教所开讲的止观禪定,最初的禪是如来禪,如来怎麼说,弟子怎麼想。即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念念打破执著,无所住著,称為「如来禪」。第二种称為「祖师禪」,「祖师禪」是禪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这是达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最上乘禪,是传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禪法。它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由已证悟的禪师指导弟子参禪,祖祖相传,心心相印,见性成佛,所以叫做「祖师禪」。

 

   在六祖惠能之前,「禪那」与「般若」,「定」和「慧」被认為是分开的;常常忽略般若(慧),而强调禪那(定)。在六祖惠能以后,单一的静观、沉思默想,已经不能表示禪的意义。六祖认為「定慧一体」,「禪那」与「般若」為一,两者不可分。禪传到六祖惠能大师,这是一个转折期,六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禪的意境,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把高深的禪大眾化,到中国发扬光大。佛教诞生於印度,发展於中国。

 


 

二 禪的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禪的境界有深有浅,有世间禪,有出世间禪;禪既可以很神秘,也可以很生活化。如来禪,这是深的禪,进入四禪,是一种成佛的境界。生活化的禪,诵经打坐,身心轻安,舒服,这是禪悦為喜,悟到禪的境界。如打水陆,在内坛一天只睡一个小时,每个人的精神都很好。佛教讲心是万法之根本,离不开心,心凈则国土凈。

 

   禪是什麼?禪很抽象,不能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来告诉禪是什麼。禪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禪要用心去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只能意会,不能言说。像我们到禪堂打坐,通过一个小时的打坐,每一个人体验都不一样,有的人打坐以后,得到清凉,没有烦恼,很轻松,很舒服;有的人坐在那裡头脑很清楚,突然之间想到十几年前的事情,想出来了,这也是禪的妙用,增长你的记忆力。禪对每一个人的妙用都不一样,是一种抽像的东西,有妄想就感觉不到,都是自己去感受。禪是一种境界的体会,这个境界可大可小,每一个人来参加禪修,对禪都有体悟,感受都不一样。

 

  前面提到佛祖「拈花一笑」的公案。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鷲山,升座对眾生说法,当时拈花默然示眾之际,眾人皆不解其意,好多弟子都不知道佛祖拿著一朵花表示什麼?唯独迦叶心领神会,破顏微笑,释迦牟尼佛就把法传给了大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訶迦叶。」这是佛教以心传心的故事。「我有正法眼藏」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法,「眼藏」是最重要的法,这个法是涅槃妙心,涅槃妙心就是佛心。「以心觅心」是什麼呢?是实相无相,实相不是指实实在在看见的这个实相,是讲事物的本质。实相是没有相,你说有,也不对;你说无,也不对,所以叫做「微妙法门」。这个微妙法门怎麼体现出来呢?就是「不立文字」,这个心法不能用文字写出来,用文字都不是法,禪不是用话来讲,是叫你去体悟,有一种心与心之间的默契。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教的经典如指月的手,只是啟发你,真正的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释迦牟尼就把这个法传给了摩訶迦叶,这是佛教释迦牟尼佛传法的一个过程。

 

   「拈花微笑」的公案,给我们的啟示就是:禪的意境是要心领神会,每一个念头,要有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用智慧观照世间万事万物,观照你自己,般若观照是禪的妙用,有了般若观照,我看到你,不用讲话我能够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修禪要达到这个境界。禪有神通,这个神通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从个人来讲,只要你心静到一定程度,他心裡讲什麼话,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你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心裡面有智慧,心裡非常清净。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禪师。有一天,一位学者来向他问禪,他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看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终於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答道:「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裡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禪?」这裡讲的就是一种禪的境界,是讲心的清净。

 

   禪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禪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法的妙义。但是在修禪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方法,通常会有两个毛病,一个毛病是散乱心,胡思乱想;另一个毛病是睡觉,一打坐就瞌睡。所以打坐的时候要克服这两个毛病,第一不要散乱心,第二不要睡觉,要达到寧静思虑的境界,要体验禪,首先要心住一境,不要有妄想杂念,把工作放下来,把家庭事务放下来;过去的让它过去,未来还没有来,要把握现前,当下承担,当下把心修好。

 

  有的人说,我不需要修禪打坐也可以照样生活。可是通过禪修可以让你的心更加清净,这是难得的。打坐就好像在夏天房间裡面有空调调节气温,感觉很舒服清凉,如果夏天没有空调,日子也一样过,可是会感觉很不舒服。

 

  通过禪修让我们的心更加安定和清净,让我们的般若智慧现前,能够对事对物了解得更清楚。在日常生活裡面会获得另外一种境界,得到安祥自在,会活得更加轻松愉快。禪的妙用是為世人取之不尽的宝藏,更是我们现代人幸福生活的泉源,我们要发现它,去利用它。

 


 

三、修习禪定的层次

 


 

  我们参加湛山禪院「一日禪」活动,在小桥流水那个地方,大家去体验听流水的声音。这个水它从那裡来?不是从外在来,而是从心裡面来。外面的流水声音,我们开始听它,然后用般若观照去观照它,这个流水声是一个声音呢?还是好多声音?前念的水跟后念的水是不是一样?通过般若观照把它分析,原来这个流水裡有好多声音,前念的水声跟后念的水声都不一样,都是在剎那剎那生灭的,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相。然后再进一步去思维,用般若观照去观照它,发觉这个声音是从你心裡產生出来的,然后你慢慢修,修到你心裡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修禪定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禪定的功夫。

 


 

1「心住一境」

 


 

  坐禪的时候心要集中在一个境上,集中呼吸念佛,呼出去「阿弥」,吸进来「陀佛」,专住一境。或者用「数息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重复再数…… ,也可以观想早上日出,或者夕阳落山都可以,只要心专一境,用好多不同的方法修行,目的就是要「心住一境」。当心定到一定的程度,把虚妄分别心去掉,没有了分别心,没有「能」听的我,没有「所」听的对象,这个时候,心跟境交融為一体,境离不开心,心离不开境,心境一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入定。我们修行要修到什麼境界呢?要修到我们看到外境的东西,或者听到外境的声音,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反闻闻自性。「反闻自性」就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内听闻「自性的声音」。外面声音听而不闻,眼、耳、鼻、舌、身没有跟「意」连起来。

 

   修禪者不思不虑,他反而能够洞察一切,举个例子:「有一个和尚问投子大同禪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该如何前进?」投子大同禪师说:「 十方都有他的脚步。」和尚又问:「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步為什麼可以遍及十方?」投子禪师说:「他还需要眼睛吗?」没有眼睛的人将调动他的全部潜能来「感知」外界,如同浑身有「眼」。这就是禪修者「无為而无不為」的道理。 」

 


 

2、找到真心就进入禪定功夫

 


 

  我们听佛法,要把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够理解佛法,心如果不静,用凡夫的心来理解佛法,是理解不了的。所以读经最好先打坐,让身心安定下来,然后看经文。释迦牟尼说法,大部分的情况是先入定,入定放光,放光就说法。对一个「入定」的人来讲,所有的时间跟空间是没有障碍的。佛教讲,真正修行修到没有分别心,就找到你的真心,找到真心就进入禪定功夫,入定以后,就会超越时空,在洞裡一天,人间就是几十年。好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入定就是一个星期,或者是一个月、三个月,这就是定。就是把虚妄分别心慢慢去除以后,找到你本有的真心,然后你可以畅游法海,超越时空,你可以去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然后再回来。入定你就没有烦恼。我们现在為什麼有烦恼?烦恼来自你错用心,没有找到你本有的真心,而是用虚妄分别的心在分别一切事相。

 


 

3、「禪悦為食,法喜充满」的体验

 


 

  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心裡很安详,很自在,很快乐,得到一种喜悦,这个就叫「禪悦為食,法喜充满」。有的人打坐,一天、三天、一个星期,都不用吃东西,為什麼呢?禪悦為食。每天利用十五分鐘,早上或者晚上,在家裡一边静坐,一边念佛,拿一串念珠念阿弥陀佛,不论你做什麼事,心中感到安然自在,这就是一种禪的体验。

 

   不仅是坐禪,在修禪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禪定。行、住、坐、卧皆是修禪,走路的时候是禪,坐下来也是禪,讲话的时候是禪,不讲话的时候也是禪,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禪。办公时候虽然在做事情,但是你心没有杂乱,这就是禪。所以禪定不一定通过打坐得到,你念佛,持咒,诵经,包括拜佛都可以得到禪定。念佛达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乱,这是一种禪定;持咒也是这样,持咒要求身、口、意三业相应,持咒持得好,咒裡面有心,心裡面有咒,心咒不二,这也是一种禪定;我们专心诵经,诵经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你在诵经,念几篇经文不觉得时间很长,你的心跟经已经融為一体,心跟经达到「不二的境界」,这也是禪定。

 


 

四、「禪」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

 


 

  禪的智慧,也是圣者修行的歷程,我们想要脱离三界六道轮迴之苦,要成為菩萨,成為佛,就一定要禪修。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打坐,到最后证悟到人生的真理。我们想要开智慧,想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一定要禪修,通过禪修明白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事物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才能真正得到解脱,你不明白世间一切法的话,你的心就没办法开解。所以佛教就是解脱之道,佛教讲智慧人生,我们有智慧,就能够得到解脱。

 

   生命本身以及它的一切状态,都是禪的表现。佛教的禪师很好地解释了「禪」是什麼。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去拜访无相禪师,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禪的法器,但高山仰止,我虽不能做到,但心向往之,您能否告诉我,禪像什麼?”

 

   无相禪师回答他说:五祖山的法演禪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的儿子,对他爹说:「爹!您年纪渐渐大了,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吧!免得我以后没有办法生活。」做父亲的答应了。夜晚,父亲将儿子带到一户富有人家,用万能钥匙将衣橱的锁打开,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以后,父亲把橱子锁上,大叫:「有贼!有贼!」转身便走。

 

   富人听说家裡有贼,赶紧起来搜查,东西并没有遗失,也没有看见小偷,就仍然回去睡觉。被锁在衣橱的小偷不晓得父亲的用意,為什麼要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麼样才能逃出去呢?他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好像有老鼠咬衣服。丫环一开衣橱,小偷便一跃而出,将丫环推倒,灯吹灭,竟被他逃走了。

 

   富人家发觉有小偷,派人去追。一直追到河边。这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拋到水裡,自己绕道回家了,回去的路上,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小偷回到家,看见父亲正在喝酒,便埋怨父亲為什麼将他锁在衣橱裡。他父亲只问他怎麼出来的?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父亲高兴地说:「以后你不愁没饭吃了!」说到这裡,无相禪师告诉信徒,像这个小偷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这种智慧便是禪了!小偷要逃脱,他就要想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办事,就是禪。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禪,这就是世间禪。从世间禪进入到出世间禪,心中自在安然,就是幸福人生;身心安定无非就是禪。禪的智能是发自内心的,如无相禪师所说,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办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便是禪了!

 

   我们周围环境都在变化,有顺境,有逆境。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很善的人,有的人给你好多麻烦、痛苦,你都要去面对它。比如家裡生意突然不好,股票跌了,或者某个人情况有改变,都会影响到生活,我们随时都要面对这种改变,看你的心态怎麼样去调适。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学到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无常当中找到一个定位,不要被无常影响到自己的身心。「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禪。」生活本身就是禪,不论做什麼事,行住坐卧,讲话不讲话都是禪,心中感到安然自在无非就是禪。我们读书,做事业,都要经受考验。从小读书,工作,成立家庭,一个人如果没有禪定功夫,人就垮掉了。

 

  透过禪观的实践,能够起到智慧显现的妙用,能够让我们开智慧。一位禪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禪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麼这份礼物属於谁呢?」那人回答:「属於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禪师笑著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駡,那你就是在骂自己。」这个禪师有禪定的功夫,有定力,在冷静的头脑中生出智慧。而骂人的人,头脑发胀,失了方寸。

 

  我们坐禪,心定下来,能够让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佛说,我们智慧从哪裡来?智慧从定中来,你心安定下来,智慧自然而然就生起来,心如果很乱,很杂,胡思乱想,智慧就生不起来。智慧显现,就解脱自在,什麼叫解脱?就是在一生当中,好多事情想不开,对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对某一样东西你想不开,想不开你就会被外在的人事物绑住了,通过禪观修行,你突然间开悟,想明白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了禪的智慧,当下就得到自在解脱,这就是禪的妙用。

 


 

五、「生活禪」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佛法,就是把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禪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禪,坐亦禪,语默动静体安然。」禪无形象,行亦禪,坐亦禪,心如如不动,不被外境所转。禪宗公案中有一段对话,十分发人深省。修学律宗的有源律师曾经问慧海禪师:「禪有没有什麼秘密的法门?」慧海禪师回答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行。」有源律师问他:「你是怎麼秘密用功的呢?」慧海禪师就说:「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不明白:「一般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吃饭睡觉,难道和你的密行相同吗?」大珠慧海回答:「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穿衣。在吃饭的时候,你不是专心吃饭,胡思乱想,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有很多执著。禪是心非常清净,吃饭的时候用心吃饭,什麼样的菜对他来讲无所谓,他睡觉的时候非常安详,所以智者无梦,真正有智慧的人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穿衣的时候就是穿衣,没有杂念。

 

   佛教禪宗并非只是宗教,而是生活之道。「生活禪」是活泼而又充满个性的宗教信仰实践。净慧长老说,「生活禪」并不强调宗教性,而是把禪视為一种社会的受用,是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只要你在生活中活出了平常心,活出了自在自由的精神,你就直指了人心,呈现了本真。

 

  我们常常讲「禪」,什麼叫「禪」?很简单,禪在你吃饭的时候吃饭,穿衣的时候穿衣,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最高的禪。但是我们睡不著觉,想这个,想那个,有时候做梦,梦想纷飞,吃饭的时候,边吃饭,边看电视,边看报纸;穿衣服的时候,一心想怎麼穿才好看,从早到晚心都很复杂,我们的心很劳碌。所以听佛经以后,我们要改掉生活习惯,该放下的时候放下,当吃饭时,把饭吃饱;当睡觉时,把觉睡好;该喝茶的时候喝茶,这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把该做的工作做完,用合理的方法待人,不要对社会、对别人留下歉疚,这就是最好的禅者生活。

 

   有一个佛教故事,佛光禪师有一次问克契和尚:「你自从来此学禪,好像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麼从不向我问道呢?」克契和尚答道:「老禪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一晃又是三年。佛光禪师几次在路上遇到克契和尚,克契和尚都回答:「老禪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一天,克契和尚经过佛光禪师禪房,佛光禪师便对克契喊道:「我今天有空,到我的禪室谈谈禪道。学道坐禪要不断参究,你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佛光禪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禪也是不能开悟的。克契和尚仍然说:「老禪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佛光禪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一句话打入克契和尚心中,他言下有所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有的人心中顾忌太多,最后失去很多机会。人我,不要分得那麼清楚,不要划地自限。这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禪」。

 

   有时候在生活当中,我们感到压力太重,心裡有好多事情,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想太多了,没办法超越。如果你到寺庙裡烧香、拜佛、祈祷,在庙裡参加礼拜、唱诵。你原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出来,心裡的妄想杂念慢慢就减轻、消除了,就得到心清净,身心自在,你的想法就不同了。祈祷也是一种禪定,当我们祈祷很专心的时候,我们的心跟佛相应,心跟佛交融,心裡面有佛,佛心一致,没有分别,那你的心就得到清净。所以我们有空可以到寺庙裡面烧香,拜佛,参加诵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人信仰「生活禪」,主张信仰不只是在佛经上,在寺庙裡,禪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吃饭、睡觉、交往、工作、读书、养花、喂鱼,到处都有佛法。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与佛法相融相济,所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儘是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六、「茶禪一味」,禪在每个人的心中

 


 

  有一句话叫「茶禪一味」。茶跟禪有什麼关系呢?什麼叫茶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泡茶,「茶有真味,一心了然」。就是当你泡茶的时候非常专注,非常集中精神,為了把这杯茶泡好,你的心里没有杂念,泡茶以后敬茶给客人喝,这个就是茶禪的境界。我们泡茶不仅仅是為了饮水止渴,这个茶要泡得好,就要「一心了然」,一心没有二意,没有杂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妄想,叫「茶有真味,一心了然」。很平常的东西,你明白了裡面的道理,这个茶就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那麼禪是什麼?禪本来是很高深的,出世间法的,是很深的一个境界。禪很抽像,你看不到,摸不著。可是你要知道「禪无分别,两忘而已。」禪是没有分别的,怎麼样没有分别呢?就是我们在打坐,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教大家怎麼样调身,怎麼样调息,怎麼样调心,然后怎麼样来对治杂念。修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方法都要把他忘掉了,当你心能够对治你的虚妄分别心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你所对治的方法都不要了,这个就是真正的禪,也就是「禪无分别,两忘而已」。「两忘」是什麼呢?就是「能」修的我,跟「所」修的法,这两者都要把它去除掉。所以说泡茶跟修禪,两者在最高的境界上是相同的。佛教说,一切法就是佛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佛法,你明白了就是佛法,你不明白就是普通的生活,所以圣人跟凡人就在一念之间。

 

  《景德录》卷十记载「吃茶去」的公案。当年,赵州禪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弘法传道(今河北赵县柏林禪寺)。有一天,一位禪僧远道而来,向赵州禪师参学。赵州禪师问他: 「以前来过这裡没有? 」禪僧答:「没有来过。」「是吗,吃茶去! 」。又来了一位禪僧。赵州禪师问他「以前来过这裡没有? 」回答说:「来过。」「是吗,吃茶去! 」。院主(监院)不明白,问赵州禪师: 「方才你让初来的吃茶去;对常来的也让他吃茶去,这是為甚麼? 」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答应,赵州禪师对他说: 「吃茶去! 」

 

  在柏林禪寺「禪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对於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禪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吃茶去」颇有回味,平常的话语中,包涵了赵州禅师那无碍的平等心。无论是新到、曾到,还是院主,照样是“吃茶”, 这杯茶正是赵州禪师平常心的所在。在禅师眼里,没有资历深浅或级别高低的分别见,以极平常的一杯茶,消除了院主心中所执的分别观念,从而使他的心灵超越自我,出离荣辱、憎爱、悲欢等对立观念。

 

  禪在哪裡?佛又在哪裡?就在当下,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真实,禪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物崭新的意义,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问是心念有执著,赵州禪师以一杯茶,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在赵州禪师这裡只有一杯茶,信仰与生活,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境界与日常生活,就是这样水乳交融,一味无别。「吃茶去」是禪茶一味的真諦,是茶道的精神源头。

 

  我们坐禪,包括念佛也是这样,你念到最后,把阿弥陀佛念到心裡面去了,阿弥陀佛就是我心,心佛不二,这个就是见性的经验,佛教讲万法不离其心,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包括诸佛菩萨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心。表面上看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从佛法最高的境界来说,阿弥陀佛就在你心中。為什麼呢?万法不离其心,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都在你心裡,只不过你没有明心见性,你有好多妄想执著,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八千裡。你悟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当下,这就是见性的经验,也就是进了禪的境界。

 

  坐禪并不是身体坐在那裡不动,而是於外不著相,於内心不乱,心念不起,自性不动,没有「能」坐禪的我,没有「所」坐的禪,达到「能所」双亡的境界。我们喝茶时,用清净心去品茶,茶就很香。所以说:「茶有真味,一心了然」,「禪无分别,两忘而矣」。

 


 

七、「见性」和「禪定解脱」

 


 

  庄子曾经讲过,鸟在空中飞,其实鸟并没有在飞,而是你心在飞。这就是一种哲理,听起来好像不符合逻辑,不是事实,其实就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我们到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商场),有的人觉得裡面很吵,很乱,很杂,有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同样一个环境,不同的心态,对这个环境就有不同的分别相。所以最重要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如果不动,那麼外在的境怎麼动,心都不会觉得动。

 

   佛经讲,心随境转就是凡夫,心能转境就是圣人。圣人跟凡人,就看你对境怎麼样调适自己。释迦牟尼佛讲,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就是在生活当中,不要因為人家一句赞美的话就飘飘然,也不要因為人家一句骂你的话就不开心,幸福快乐应该决定在自己的手裡,我们永远要做生活的主人。苏东坡有一句偈语:「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是苏东坡对佛法的体验。有两层意义,第一是赞嘆释迦牟尼佛「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二是鼓励自己。一个人能做到八风吹不动,才能够端坐紫金莲,不然心每天都随境在动就不会定。人在世间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有定力的人,心比较容易平静,无论遇到什麼境界都能够如如不动。如果被人家赞美几句就飘飘然,被人家骂几句就很生气,到商店逛街看到名牌心就动了,买了以后又没有用,这就是没有定力。

 


 

1、什麼是「禪定解脱」?

 


 

  六祖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见到两个僧人在议论风吹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知道惠能不是寻常人,他问惠能:「听说禪宗五祖传法衣钵的人来了南方,莫非就是行者?」又问:五祖传法是怎样教授的?惠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禪定解脱。」一般人会想,五祖传法一定会讲禪定和解脱,惠能回答说只讲了见性,没有说禪定解脱。印宗法师问惠能:「為甚麼不讲禪定解脱?」这句话很有禪机,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简单的问答,其实义理很深。六祖惠能回答说:「因為讲禪定解脱就有能求、所求二法,这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没有分别对待的不二之法。」。

 

   為什麼有禪定?我们的心散乱,所以需要修禪定;我们被烦恼约束了,所以需要解脱。这个都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是相对法。就是説「禪定解脱」是一个相对的法,譬如我们讲世间的法,讲椅子,是相对桌子来讲;讲白色,是对黑色来讲;男相跟女相也是相对的;有世间法就有出世间法,有长就有短,这是世间的分别法、相对法,所以不是佛法。

 

   那麼佛法是什麼呢?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个,佛法就是「不二之法」,又称為「不二法门」。不二之法就是「如如平等」,而非对待分别的「一实相法」。「如如平等」就是没有高下,没有比较,没有大,没有小;没有高,没有低,而非对待分别。那麼这个相就是一实相法。佛教讲「一实相」或者叫「诸法实相」,称為「不二之法」。

 


 

2、禪宗的精华是「见性」

 


 

  我们的心散乱,被烦恼约束住了,所以要找一个解脱之道,这都属於「世间法」,世间法是相对法,禪定解脱是世间法。真正的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见性」,要超越散乱的心,超越烦恼束缚解脱之道,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才能真正见性,这个就是禪宗的精华。见性就是找到我们的自性,找到我们本有的清净心。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见性」,怎麼样知道你是见性呢?你有禪定的功夫,你解脱了,那麼就是见性了。我们现在没有「见性」,因為我们没有「禪定」,还没办法解脱。怎麼知道你没办法解脱呢?就是我们的情绪有高低潮,从早上到晚上,我们心情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不好,发脾气,不耐烦。

 

   那麼「见性」是什麼呢?「见性」即是「禪定解脱」,「禪定解脱」即是「见性」。你见性了就是禪定,就是解脱;你得到这个禪定,得到解脱了,就是见性。表面上看有「禪定」,有「解脱」,有「见性」三种不同,实质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的佛性。你心清净见到你的佛性,那麼你就是有禪定的人,就是一个解脱之人。

 


 

八、禪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对待境界

 


 

  从古至今,禪是平等的。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直到现在,在印度、中国、加拿大、美国,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不管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对於禪,人人都可以受用。

 

  有的人认為修禪是出家人的事情,我们在家人不用修禪,这是错误的。禪是平等的,不管到哪裡都可以修,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禪的妙用,禪是超越时空和宗教信仰的法门。佛经裡面有个比喻非常好,禪就好比天上降下来的雨水,不论是大树、小树,都有同等的机会吸收到雨水的滋润。大树需要水多,小树需要水就少,草也能够吸收雨水。看你的慧根,你是大慧根的,吸收的智慧就大,你是小慧根,吸收的智慧就少,但是不管是谁,能够来参加坐禪,都能够得到利益。

 

  真正的禪不需要说那麼多话,当下让你明白了解。六祖惠能大师听到五祖弘忍大师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禪宗的开悟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他就开悟了。虚云大师在高旻寺禪堂坐禪,侍者倒一杯茶给他喝,热水溅手,茶杯堕地,「啪」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醒,当下他开悟了。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修禪,有般若观照的话,周围环境所有一切都是我们开悟的因缘。大家现在是学佛不久,我们需要用语言、文字,例子来跟大家做介绍,给大家方便善巧。什麼叫方便善巧呢?我现在跟你们解释所讲的话,就叫方便善巧,通过方便善巧去体验禪的妙用是什麼。而真正的修禪,话是不多的。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以后,告诉我们什麼是大智慧修行,禪不能在对待境上留滞,什麼叫禪?禪就是没有一个对待境界,没有一个「能」修的我,没有一个「所」修的法。我们常常讲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生活当中,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佛法,佛法并不固定哪一个是佛法,哪一个不是佛法,只要你能够达到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修的法,在一切事物当中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的本性,这个就是禪,就是佛法。

 

  佛法跟世间法,两者怎麼样结合起来?怎麼知道生活裡面的一切法就是佛法呢?我们常常问:「禪的境界是什麼?」禪的境界是悟道,「能」修的我,跟「所」修的法没有分别,不是两个是一个,这就是禪的境界。就像我们打禪七,有些居士感觉七天很快就过去了。為什麼?因為你的心没有杂念,内心很专注,时间就过得很快。佛教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在当下,如果没开悟,我们把时间分得很长,过去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事,好像觉得时间很长很长;可是对於一个修行人来讲,过去、现在、未来就在当下,佛法妙就妙在这裡,十方法界一切方位,你在这个地方,就等於十方法界一切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心非常重要,你悟到「能」「所」双亡,就是禪的境界。

 

  学佛要在见性上下功夫,这是佛教的特色。我们学佛修行是用我们的心,这是我们跟其他宗教的哲理,所讲的法不同的地方,佛教的特色就是修心养性,去妄显真,明心见性,见到「自性」的话,你心裡具足一切法,你就什麼都有了。譬如画龙,不管你怎麼画,画大画小,画什麼顏色?画龙最重要的是点睛,修行贵在行,不管你修什麼法门,到最后证的是诸法实相。禪,不依赖理智解决高深的问题。它具有比『理智』更高的能力。『直接把握事实,不透过任何中间的媒介』。

 

  禪修的方法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禪的悟境,是靠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禪是什麼。要时常提起正念,每一个当下都活在安详喜悦的境界。禪修要调身调心,感受禪,这是一个过程,心跟境感悟。

 

  禪修犹如指月的手指,真正的月亮,是通过禪修使我们明心见性。禪修如指头找月,当我们通过以指见月,得到月亮以后,要得月忘指,你要把这个指也忘掉了。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比喻我们在过河的时候要用船,上岸以后,你不要背著这个船走,船不要了,你就是上岸,这是佛法修行的境界,我们不要老是看手指头执著,而不去看月亮。修行应有行有解,若一昧在文字上玩味,则永远只是「口头禪」而已。

 


 

九、禪超越时空,流行於世界各地

 


 

  佛教禪的歷史渊源很长,禪没有随著时代的迁流而被淘汰,相反禪的修持方法跨越时空、种族、且适应多元文化,為什麼禪没有被淘汰?因為人们觉得禪很有用。

 

   禪修要调身调心,心跟境感悟。禪是一种智慧,其哲学是非常规的,其思维是逆向性的。唐朝宣州刺史陆亙大夫是位居士,曾迎请南泉禪师入宣州治所供养、亲近、问法。有一天,陆亙大夫提出一个问题:「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怎样才能让鹅出来呢?」南泉禪师很清楚陆亙大夫把念头装到他内心的瓶子裡,他没有急於回答,而是大声招呼道:「大夫!」。陆亙随声回应。南泉禪师笑呵呵说:「这不是出来了吗?」。陆亙大夫一回答,他的念头就离开瓶中鹅,出了瓶子。「鹅」、「我」谐音。不可思议的禪解,取代了逻辑思维的无解,这种超妙的智慧确实是东方的,回味无穷。禪不依赖理智解决高深的问题,直接把握事实,不透过任何中间的媒介,具有比『理智』更高的能力。禪的美好,禪的神奇,普遍被现代人所喜爱。

 


 

1、禪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点

 


 

  我们现在丰富的物质享受是前所未有的,在家裡可以看电视,上网可以看到全世界发生的事情,现代人都很忙,每一个人都寻找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在繁忙的生活总是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过度文明进步,难免有很多的挑战,好多好多的事情让你觉得很烦。通过修禪打坐能够调和我们的身心。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找不到平衡点,我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失落,没有意思。為什麼好多人还有烦恼、痛苦、迷惑和不快乐?因為他每天对事情想不开,就会执著,把自己绑得很紧。有信徒跟我讲,我们现在赚了很多钱,什麼都有,但是精神很空虚,很失落,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一个人除了物质享受之外,能够通过学习佛法来修行,我相信生活会过得更加开心快乐。因為你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平衡点。

 

   禪不但在亚洲受到重视,在北美,在欧洲,好多人都喜欢学禪,好多大学都有禪修课,禪的思想及方法受到世界各地人士的重视和欢迎,通过禪定的训练,能够让我们达到一种身心平衡的境界。我们湛山精舍每年都帮忙多伦多大学筹款,筹集资金让多伦多大学开办更多的佛学课程,在佛学课程中,其中一门就是禪修,好多心裡有压力的人,通过禪修舒缓了心情,所以也帮助了好多人。

 


 

2、禪超越时空,流行於世界各地

 


 

  有的人对禪有误解,认為这是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修的禪,现在好像古董一样过时了,对现代人不适合,其实不是的,禪超越时间、空间,超越宗教。為什麼禪超越时间和空间呢?佛教的禪师最早来自印度,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在印度也好,在北美也好,不管在哪个国家,禪现在很流行。现代人工作生活非常繁忙,身心很疲惫,很多人觉得通过禪修,能够紓解压力让我们自在,不但能够让心安定下来,同时也调和我们的身体。

 

   现代人的心很浮躁,很被动,有的人心裡很空虚,觉得生活没有什麼意思。為什麼呢?因為现在社会变迁太大,我们自己在变,周围环境也在变,周围的人都在变,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多年的好朋友,一段时间没看见,他就走了。我们人是很被动的,能活到几岁不知道。為什麼?人是因為业力推动到这个世间来,走的时候也不是自己能够做主,想明天走,或者下一个月走,你要随著业力,推动你离开这个世界,要非常有修行的人才会有预见,知道自己什麼时候走。好多人随业力迁流,我们修禪有好处,就是在妄念裡面能够如如不动,有这种体安然的禪修,我们处在动荡的社会裡也不会动摇。这是我们為什麼要修行的目的。

 


 

结语

 


 

  心灵的语言就是禪的语言,心灵的智慧就是禪的智慧。坐禪才知道妄想这麼多,用参禪的方法将散乱心减少,使人把心安定下来,发现内心的种种活动。有禪的人能坦然,禪驱除身体的疲劳,留下心灵的自在与闲适,它将生活中的各种欲望烦恼都过滤,剩下的就是精神的洒脱。